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近?錯過關鍵期,怎麼努力都沒用…

芽芽的好朋友小年糕剛出生,奶奶說為了讓媽媽休息好,就帶著寶寶去旁邊的臥室睡覺了。小年糕的媽媽還挺高興,斷奶以後,半夜都不用起床衝奶粉。可是有一天,芽芽和小年糕一家出去玩耍,在外面過夜的時候,小年糕哭著喊著要找奶奶,怎麼都不睡覺。最後,小年糕一家只能開車趕回去休息。這個時候,小年糕的媽媽才覺得自己以前的懶惰讓她離孩子越來越遠。

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近?錯過關鍵期,怎麼努力都沒用…

孩子和誰睡覺 自然就越來越親密

動物界的“印刻效應”: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做過一個實驗,他將鴨子分成A、B兩組,A組由鴨媽媽孵化,一出生看到的是鴨媽媽,而B組則是由機器孵化,一出生看到的是康德拉,在A、B兩組鴨子受到驚嚇的時候,A組跑到了鴨媽媽旁邊,而B組則跑到了康德拉身後,他們以為康德拉就是自己的媽媽。

人類雖然不存在“印刻效應”,因為他們出生後視力較弱,所以對媽媽的聲音、味道更加敏感,他們在媽媽肚子裡的十個月內,完全熟悉了媽媽的體味和聲音。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提出:睡覺時人的體味最濃的時候,孩子和誰睡覺,就會逐漸熟悉誰的味道,自然會和誰親近。

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近?錯過關鍵期,怎麼努力都沒用…

付出多 關係越親近

兒童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嬰兒人際交往關係從親子關係,逐漸到玩伴關係,最後到群體關係。一歲半之前,媽媽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及時回應與寶寶建立依戀關係,但是這種關係一旦被其他人代替,孩子的情感依戀就會有所轉移,這也是為什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照顧、付出最多的養育者和孩子會有更加親密的聯繫。因為這種轉移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在三歲之前,父母的角色依舊缺失,錯過親子關係的重要發展期,那麼,也會影響玩伴關係和群體關係的建立。

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近?錯過關鍵期,怎麼努力都沒用…

長輩的幫忙不應該變成撫養

孩子與父母親子關係的質量決定了孩子與社會、世界的相處模式。隔代的幫忙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全權撫養。

心理學相關研究指出:孩子與養育人的穩定關係在良好的環境下,一歲半左右可以形成;而與他人情感的穩定需要在三歲左右才能形成。只有這兩個都形成了,才可以忍受與媽媽一週到半個月的分離。

如果讓孩子較小的時候就全權交給長輩來照顧,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老人不擅於利用科學的方式養育孩子,而且習慣遷就寶貝,比如晚睡,或者遷就寶寶睡前不刷牙等壞習慣;甚至於影響寶寶的性格養成。

芽芽媽想說,與其在寶寶長大後糾結孩子不和自己親近,不如現在就多放點心思陪陪寶寶,如果真的很忙,也請一定要陪著寶寶一起入睡。延長陪伴的長度,才可以增加親子關係的厚度。

寶寶和誰睡就和誰親近?錯過關鍵期,怎麼努力都沒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