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社會教育

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社會教育

初為父母,經驗不足,出於長遠眼光考慮,給予了孩子很多規矩和要求。卻不想,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領情,而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出現了“我管孩子很多,孩子卻跟我不親”的現象。

如何找到愛與規矩的平衡點?一起聽聽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邊玉芳的建議

規矩和愛從不是分離的,也不是此消彼長的,只有掌握一些設立和實施規矩的規律和方法,孩子才能欣然接受,給大家以下幾個小貼士:

和孩子協商

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社會教育

在設立規矩,提出要求之前,最好和孩子做一個討論。或許您會覺得對於小孩子來說,這樣的討論沒什麼意義,孩子還不懂道理,跟他們講了也沒有用,等他們長大就會自然明白。但對於規矩的解釋和討論還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只是家長單方面嚴厲而堅決地執行對孩子的管束,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不適應的,可能要花幾次困難的執行才能形成習慣。對於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聽聽他對該項要求的看法,這不僅可以讓您瞭解孩子的想法,還可以存進雙方的交流。只有孩子認可了這個規矩和要求,孩子才更能遵守要求。

比如不想讓孩子在室內玩皮球,可以跟孩子說,在室內玩皮球很危險,可能會砸到別的東西上,弄亂房間,並且還會影響到鄰居等;同時也要跟孩子說,想玩皮球可以傍晚帶他去公園玩。瞭解孩子對於在室內玩皮球的想法,他只是想要玩皮球,還是必須要在室內?瞭解了孩子的想法,設立規矩就變得容易得多。

制定具體的規矩

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社會教育

設立規矩和要求,一定要具體,越具體越好。籠統、抽象的規矩會讓孩子的遵守過程變得困難得多。比如要求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絕不是隻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這麼簡單,而是要變成可操作,可評價的,具體的要求,比如“學習要在書房進行,每天回家後先完成學校的作業”等等。

限於孩子的理解水平,具體的要求孩子更容易遵守。有些家長常常會抱怨孩子回家怎麼就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呢,但孩子真的理解什麼是“靜下心來學習”嗎?對於他們來說,具體的要求可能是“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比如玩具收拾走”、“把要做的作業拿出來”、“坐姿端正開始寫作業”一系列的要求。對於貴規矩,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一條一條地寫出來,便於遵守或核對。

保持要求的一致性

好的教育,是規矩和愛並存,社會教育

對於規矩和要求,一定要有一致性。首先,同一個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比如昨天孩子在家裡玩皮球,你沒有說什麼,今天孩子還是這樣做,你卻斥責孩子說“不能在家裡玩皮球”,這樣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非常困惑,也不利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對於同一個行為,家長要有一致的態度,給予孩子同樣的回應。如此幾次後,孩子就會明白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其次,不同家長對於孩子的同一行為的反應也要一致。比如媽媽限制了孩子在家玩ipad的時間,會嚴格督促,而爸爸在家的時候,卻不予理會。那麼造成的結果就可能是,孩子會在只有爸爸在家的時候,玩ipad沒有限制,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還會有“更喜歡和爸爸在家”的感受,就造成了“媽媽管教孩子是對的,孩子卻跟媽媽不親”的情況。因此在管教孩子上,無論是爸爸和媽媽之間,還是爸媽和上一代的老人之間,最好有很好的溝通,達成一致的意見和處理反應,這樣才有利於孩子明白規矩是規矩,爸媽也都是愛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