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時東北軍一副熊樣,但從前可不是這樣,來看他們的黃金時代

九一八時東北軍一副熊樣,但從前可不是這樣,來看他們的黃金時代

(電視連續劇《少帥》)

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作霖並不氣綏,他認為軍隊打仗,總是有勝有敗,“勝敗乃兵家常事,算不了什麼。”

重要的還是好好總結經驗教訓,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變弱為強,轉敗為勝。直奉戰前,張作霖總是認為只要敢於拼命就沒有打不贏的仗,他訓話時用來激勵官兵也都是從前縱橫江湖的一套,不是“腦袋掉了碗大個疤”,就是“哥們兒兄弟”、“為朋友兩肋插刀”,甚至還有這樣的“訓辭”:“他媽了個巴子的,你們好好地幹,幹得好,我除了老婆不給之外,什麼都會給你們!”

經此一戰,張作霖終於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有太多偏頗之處,奉軍不是不能打仗,也不是不拼命,但還是敗得一塌糊塗。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對比一下郭松齡“三八旅”的表現,再想想楊宇霆、本莊繁等人的多次進言,便知道還是因為軍隊缺乏嚴格訓練,沒有被納入正規化軌道所致。

張作霖痛定思痛,下決心“整軍經武”,對奉軍進行認真整頓和訓練。他首先採納楊宇霆的建議,設立了陸軍整理處。陸軍整理處是整軍經武的最高執行機構,辦公處就設立在帥府後面,有後門可以相通,便於隨時來往,足見張作霖對它的重視。不過張作霖對整理處的事務並不干涉,他雖然也常來整理處,但不看公文,只是隨便看看,找人聊聊天而已。平時除了涉及東三省的重大決策須由張作霖直接掌握外,一切日常有關整軍經武的重大事項,包括部隊的整編、人事部署、官員升遷等也均由整理處獨立負責。

九一八時東北軍一副熊樣,但從前可不是這樣,來看他們的黃金時代

(電視連續劇《少帥》)

孫烈臣是整理處總監,張學良是參謀長,但他們僅是掛名,負責具體事務的是副總監姜登選和韓麟春。姜、韓二人均為楊宇霆介紹過來的士官同學,二人年富力強,精力充沛,很快便成為新派中的骨幹力量。這也同時表明,新派已經在奉軍中掌握大權,新舊兩派的競爭以新派佔據壓倒性優勢而告終。在新派的推動下,整理處對奉吉黑三省軍隊進行整編,裁汰三分之一,又添招三分之一,同時取消師制,全部改為旅制,整編後的部隊統一以“東北軍”作為番號。在整編過程中,為新派獨佔鰲頭立下汗馬功勞的“三八旅”得到加強,這支部隊原本在直奉戰爭中損失甚重,經過補充,人員槍械整齊一新,不僅官兵都經過精挑細選,而且裝備全部是新式的。

“三八旅”的名稱也進行了改變,張學良第三旅改為第二旅,郭松齡第八旅改為第六旅,時稱“二六旅”。應該指出的是無論整編前的“三八旅”,還是整編後的“二六旅”,兩旅都不分家,張學良也都只充當“甩手掌櫃”的角色,一直由郭松齡負實際責任。

接下來的軍事改革以“二六旅”為試點。早在直奉戰爭前,“二六旅”就已開始任用正規軍事學校的人為軍官,改革後,行伍出身的中下級軍官大部都被軍校學生所代替。

“二六旅”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很快又被轉用到其它部隊身上。相應推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規定全軍各旅的參謀長和各團掌握教育的中校團附,必須全部改由軍校學生出身的人充任。遇有團營長出缺,一般也要由各部隊參謀長、團附以及講武堂的教官或隊長調充。

九一八時東北軍一副熊樣,但從前可不是這樣,來看他們的黃金時代

(電視連續劇《少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