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縱橫探——青春需要一份歷史感

錢學森早年說過:我一直抱定一個信念:“學成必歸,報效祖國!”歸國後,有一次主席問錢學森是什麼一直支持著他就算是歷盡千辛萬苦也要回到祖國的信心。錢學森老先生不假思索的想了一下說:“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為什麼錢學森一生念念不忘報效自己的祖國?就是因為他生長於中國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對祖國百年屈辱的歷史,有著痛苦迷茫的體驗,有著刻骨銘心的感悟。如果沒有一份深沉的歷史榮辱感,他和一大批愛國科學家怎麼會毅然決然放棄小我,放棄發達國家的豐厚待遇,毅然回到新中國,追求大我?

每次重溫錢學森迴歸祖國、報效祖國的故事,都會令人心潮澎湃,敬佩不已!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自然就聯想到自己每日的立德樹人工作,想到時下如何用歷史故事啟迪引領青少年,自覺遠離遊戲、遠離欺凌、遠離無聊、遠離鬱悶、遠離頹廢,向著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學必有成、成必報國的方向邁進。

老話說:讀史使人明智。何謂“明智”?“明智”就是耳聰目明,明白事理,頭腦不糊塗,思想不迷茫,心中知是非。中華民族發展史有無數案例都告訴我們,一個人從小就瞭解自己國家的輝煌歷史,就會自然對自己的祖國產生認同感、自豪感、責任感。從而打開眼界,提升境界,開闊心胸,就會對自己的學業、青春和生命有一番新的感悟和認識。

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英雄輩出,湧現出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如果青少年學生能夠從其中幾個英雄人物和愛國故事中獲得啟發和激勵,也許就會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走向產生重大引領作用。那麼如何讓學生有一份歷史榮辱感呢?除了常規的歷史、政治學科學習外,利用週末和假期,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戰役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地方實地參觀學習,聽解說或報告,或者組織集體觀看反抗外來侵略的電影、電視劇等等,都會幫助學生通過英雄人物和愛國故事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

讓學生多學點歷史,多瞭解歷史,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家長、社會各界都應該站在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共同為學生提供優秀的歷史素材,讓英雄故事儘可能早的走進學生的心田,滋養、引領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啟發、激勵每一個學生有理想、有追求、有責任、能奮鬥,積極主動將個人夢想融匯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來!

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學生,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自覺主動的學習瞭解我們偉大祖國五千年發展史和世界史,從歷史中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增強愛國意識和報效祖國的能力,使自己的青春更厚重、更豐富、更廣闊的,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光彩!

教育縱橫探——青春需要一份歷史感

教育縱橫探——青春需要一份歷史感

教育縱橫探——青春需要一份歷史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