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春捂”是養生“秋凍”是鍛鍊

「科普時報」“春捂”是養生“秋凍”是鍛鍊

□ 林之光

我國的春秋季節,是世界同緯度上氣溫升降變化最劇烈的季節,而自然界氣溫的急升急降,會使室內外溫差迅速增大(因為房屋有熱惰性),這便產生了國人幾乎人人皆知的“春捂秋凍”問題。然而,“春捂”與“秋凍”兩者卻不宜並提——

我們先說為什麼要“春捂秋凍”。

以北京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中旬為例,室外最高氣溫常常猛升到30℃左右,而室內往往穩定在20 ~ 25℃,室內外溫差常常可達5 ~ l0℃左右。例如,清代《聊齋》作者蒲松齡《斗室》詩中就有“叢柏復蔭晝冥冥,六月森寒類窟室”,就是說他住在柏樹蔭下的房屋內,夏日陰寒如同在地窟中一般。因此,特別是從陽光下熱流滿身的室外走進沒有陽光的室內,如不添衣,老弱病人常常會受寒致病。還有,春季中因為室內氣溫上升很慢,因此久居室內的老人,也不宜過早脫掉厚衣。“春捂”可以避免受寒致病。

秋季情況相反。自然界氣溫下降很快,但不宜過早大量迅速加衣,以使身體能得到耐寒鍛鍊,增強體質。這就是“秋凍”的益處。

可見,“春捂”“秋凍”正是針對我國這個特殊氣候問題的一種有效解決辦法,並沒有什麼不對。

所以,我並不反對單提“春捂”和“秋凍”,相反還十分贊同。只是反對把兩者合起來並提。因為“春捂”主要是為老年人養生(年輕人一般不需“春捂”),而“秋凍”則主要是年輕人鍛鍊,是兩類事。混在一起容易誤導,好像“春捂秋凍”人人皆宜,人人都需要“春捂秋凍”。

因為在任何情況下,老弱病人都是絕對不能凍的。例如中日友好醫院中醫老年科黃柳華主任醫師在《中老年保健》上撰文中明確說,“老年人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減退,血液循環減慢,加之體表感覺功能障礙,對寒冷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所以不能像年輕人那樣‘春捂秋凍’。因為強冷刺激往往是老年人加重原有疾病的重要誘發因素,極易發生心肌梗死、腦卒中,嚴重肺部感染等致命事件”。

我國心腦血管專家天壇醫院王擁軍副院長,在2019年10月29日北京衛視《養生堂》“世界卒中日”專題節目中,也明確說不能“春捂秋凍”。他說,卒中主要因高血壓,我國每年進入晚秋季節時,氣溫下降,人的血壓容易升高,急診室無例外地出現心腦血管病卒中高峰。《科技日報》也曾有報道說,我國80歲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因受涼引發感冒引起的。

在古代,古人稱這種受寒致病因子為“寒邪、賊風”。又是“邪”,又是“賊”。躲之都唯恐不及,怎敢去以身試邪?因為《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聖人日避虛邪(包括“寒邪賊風”)之道,如避矢石然”(箭和石是古代的子彈)。

而且,“春捂秋凍”因為不是嚴格的科學概念,因此很難具體操作。媒體上刊登的“春捂秋凍”文章中常常不得不加許多限制條件。以“春捂”為例:北京某報《春捂四原則》中,其第一、四條原則竟是“應隨時增減衣服”“捂得過多也不好”等,令人啼笑皆非。

對秋凍的議論就更多了,例如,老人、小孩,許多種類的病人不能凍,人體的頭、胸、腹、背、腳等許多部位不能凍;“秋涼來,該暖還得暖”“秋凍不是挨凍”,甚至“‘秋凍’趕緊打住”等等。就是凍,也有許多說辭,例如“秋凍應因人而異”“外凍內不凍”等。因此,社會上對“春捂秋凍”一直頗多爭論。例如,許多文章指出,“春捂秋凍並非人人皆宜”,甚至說“春捂秋凍,沒病找病”等。也有改為“春捂免秋凍”的新提法。

實際上,“無寒即已”就是不能凍。這是很明白的。如從“無寒即已”引申出“秋凍”,那是誤解。

其實,古醫書中早已指明老年人、體弱者正確的四季養生方法。《黃帝內經》中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季)而適寒暑……如是,則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後來,許多古人還作了精闢的具體化。例如,“衣加損(減),視氣候,一日數變”(清·曹庭棟);“急脫急著,勝似服藥”(晉·李之彥);甚至“先寒而衣,先熱而解”(晉·葛洪)。而且還特別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熱而強耐”。

好一個“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熱而強耐’”。可見古人實際上是堅決反對籠統“春捂秋凍”的。所以,我認為,“急脫急著”就是“順四時而適寒暑”的最好最具體辦法。這多麼易懂易做!其實,真理就應該是最簡單的。

還有,“春捂秋凍”只說了春秋兩季,而我國四季都會有較強冷暖空氣南下北上,那時究竟應該是“捂”還是“凍”?即使春秋季,複雜的冷暖變化中,也決非“春捂秋凍”所能簡單應對。因此,確實也只有“急脫急著”才是老年人、體弱者養生的萬全之策。

(作者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