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石文化發展致今,隨著新發現石種增加,賞石理論的完善,以及與多元文化和多種藝術的融匯,已不能僅用傳統的皺、瘦、漏、透四字去評論石頭的優劣了,好多文章提及質、形、色、紋,但都有隔靴撓癢之感,以下是我的淺陋之見,全當拋磚引玉。

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指石頭的質地,是由成分和礦物構造方式決定的特有屬性。

1、硬度。硬度的高低是決定石質好壞的主要因素,硬度低給人糟朽感,觀賞石硬度以4~8為宜,再高會顯的不自然,不和諧。寶石另當別論。

2、韌性。韌性高的石頭,往往質地細膩,色澤也好,石體表面光潔無裂口,雕刻起來不起毛,易於保存不易損壞,韌性是石頭質地好壞的重要因素。

3、透明度。好多石頭都是越透明越好,當光通過透明的石體,經過反射、折射、與石體顏色混合等一系列光學現象,就會產生特熟的視覺體驗,如透明度高的水晶感覺像冰。

4、觸感。石頭摸起來以細膩溫潤為上,玩玉有一個術語叫盤,就是把玉在手裡反覆摩挲,其作用是使石頭起油,也就是出現包漿。還有就是一種享受,當指尖滑過細膩的石膚時會有一種愉悅感,就像觸摸嬰兒的肌膚一樣。

5、淨度。一般石中雜質越少,越純淨越好。

6、緻密度。緻密度間接影響石頭的密度,細膩程度和光澤,緻密度高的石頭一般手感細膩,水洗度高,光澤好。

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石體的幾何形狀和大小。

一般要求石形要完整,無自然或人為的損壞,無斷口裂口,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大小適中,以30cm大小為宜。畫面石以可表現畫面空間寬闊平坦為好。造型石的形狀以形成條件和保存條件越刻薄越好,也就是越奇越有收藏價值。象形石要表現細緻,形象生動。礦物晶體要晶形完整,越大越有價值。

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石體在自然光下的顏色。

不同的色彩對人的心理有不同的影響,色彩要鮮豔明亮,一般以含有吉祥寓意為好,比如黃色象徵富貴,以綠色比喻春天,或越稀有越好,比如藍色的石頭比較稀少。同一石種不同顏色,以稀有為貴。一塊石頭顏色種類越多越有收藏價值。要特別注意,在畫面石中圖像主題的顏色和石體背景的顏色要對比顯明,還要相互統一,這樣才能更好地去表達意境。比如畫家要在一張白紙上去畫一位古代美女,就會去用淡墨勾勒,用白色的背景,淡墨色的圖去繪出美人的神韻,而不會去用綠紙做背景,更不會用紅色的顏料。

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石頭上的點,線,或由線夠成的花紋。

一般要求分佈均勻,色彩斑斕,線條流暢,節奏明快,韻律舒緩,並以構成具象的圖案為珍。

1、染色紋。由含致色元素的礦物質在自然過程中浸染石體形成花紋,多在石頭表面,或石頭中含有可致色的礦物雜質,從而形成花紋。

2、構造紋。有些石頭上可看見岩漿流動的痕跡。由於地質作用,可形成褶皺的岩石。好多石頭由於風沙的磨礪,流水的沖洗而出現花紋。由不同於石頭礦物的另一種礦物填充而形成的花紋也較常見。

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由客觀幾何形狀決定,並帶有一定主觀情感的物象,依賴於形。

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立體,在同一石頭上可出現多象,也可整體為一象。常說形具而神生,冰冷的石頭無論多麼具象也不會有生命,可見神只是觀賞者個人主觀情感和生活經驗的滲透。如一塊石頭上有一隻狗,這隻狗就是象,有人覺得可愛,而有人覺得兇悍,當然,還可能出現除狗以外其它的象。象與我國文化氣息相關為妙,如植物中的梅花,竹子,動物中的十二生肖,魚,以及歷史或文學中有名的人物。象可細分為具象,抽象,意象。

具象就是形象逼真,特徵明顯,很容易辨別出是某一事物,可以雅俗共賞。

抽象相對於具象,比較而言更據有哲理色彩和意境,體現出無限的空間和力度,抽象石的鑑賞,需要一定的石文化基礎和較高的藝術思維能力,它與觀賞者的學識修養關係更密切,更能體現玩石著的水準。

意象介於具象於抽象之間,某部分有具象的特徵,就是似像非像。與具象相比較,意象給玩石者更大的想象空間,拓展思維,也就是常說的妙在似與非似之間。

奇石的質、形、色、紋、意、象


:依賴於色,質,象多種元素產生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種美好的藝術境界。

意境是一種藝術美,欣賞這種美要融入觀賞著的審美經驗和人格情趣,也就是賞石境界中說的物我兩忘,與詩詞中的意境同妙。意境是整體,象是夠成意境的單位,意境也可已由色,質而生。例如一塊石頭上可看見樹木,小河,落葉三個物象,再由色可共同構成具有特定季節氣息的意境。

可見,意境由所有的象和色構成,是石頭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