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年輕人的迷惘”,我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

如何擺脫“年輕人的迷惘”,我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

2019年,德國

人到了一定年紀,臉皮就開始變厚,這大概是條普遍規律。

最近我深刻感覺,自己的臉皮真的變厚了,臉皮變厚的突出表現是,當年輕人談起“人生困惑”的時候,竟然有勇氣坦然給出自己的意見,而沒有任何忌憚:你看,我的經驗就是這樣了。

具體說起來,無非是有幾個小朋友跟我聊聊“中年危機”,其實在我看來,他們距離三十歲還早著呢,就未雨綢繆地“危機”了,實在有點荒謬。但是聽完他們的敘述,我也能理解。大學畢業,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複雜世界的新鮮感日益褪去,不確定和迷惘的感覺逐漸升騰起來——向未來看,自己到底到哪裡去,應該去做什麼,當下是否走了錯路?這些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也沒有人能告訴自己正確答案。

我沒有足夠的意願,當然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去扮演“人生導師”。我只能說:許多人到這個年齡階段都會有這種困擾,只是有多少的程度差別而已。在我們這個年代,困擾可能更嚴重一些。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是與英國朋友吃飯聊天。他在英國牛津大學讀完中文的本科,我問他來的原因,他說:“我知道中國的經濟在高速增長,我也知道社會是不可能劇烈變化的。如果經濟發展那麼快,社會變化跟不上節奏,一定會有很多想不到的現象發生,所以我想來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 從他的敘述裡,我第一次獲得了“他者”的視角:原來我們的許多遭遇,是可以被冷眼旁觀,甚至成為分析對象的。

如何擺脫“年輕人的迷惘”,我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

從這個角度展開,我很能理解年輕朋友的困惑:大家大多是上了大學,來到經濟發達的城市,自己的世界觀才徹底刷新,並趕上了快班車,才抓得住變化中的各種機會。但也恰恰是因為變化太多太快,當你不再是一張白紙,也不再是一無所有的時候,可能很難和世界保持同樣的節奏。自由自在當然意味著無拘無束,但自由意志同樣是需要消耗精力的,有精力不夠的時候才會發現,徹底自由自在的反面是無可依託。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應對的好辦法,我只能說:沒有,我沒有什麼好辦法。

我能說的只有一句:如果在這之前,身邊有可以成為榜樣的示範,讓你知道“做人還能這樣”,讓你堅信“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那將會是很大的幸運。

如何擺脫“年輕人的迷惘”,我實在沒有什麼好辦法

我們小時候大概都被問起過“長大了要做什麼”,也有許多人給過確定的回答,因為當時有“想成為的人”,比如科學家、音樂家等等。但是隨著年紀漸長,這些想法都漸漸淡去了。我以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想成為的人”距離我們太過遙遠,所以我們並不知道要“成為那個樣子”要付出多少辛勞,也不知道“那個樣子的人”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到底是怎麼表現的。一個不接地氣,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成為的人”,終究會遠離我們而去。

所以我才說,最好身邊有人可以成為榜樣的示範,“身邊”很重要。不信你可以看看“變壞”的孩子,他們大多不是從小專注崇拜惡棍,樹立了要成為壞蛋的遠大理想,而是在身邊人的影響下一步步滑落深淵的。

理想情況下,如果身邊有人從小示範各種美德,比如追求知識、熱愛自由、保持善良、同情弱者等等,讓你瞭解它們在現實中的樣子,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去踐行,而不只是記住抽象的名詞,長大之後再來一場“幻滅”,那麼你多半容易一直堅信和保持這樣的美德。同樣的,關於“要不要做個好人”、“做個好人有什麼用”之類的困擾,多半不會存在。

當然我承認,上面說的是“理想情況”,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會那麼“理想”,甚至很不“理想”。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答案也很簡單:你未必需要找一個集各種美德智慧於一身的示範,而是可以四處尋找閃光點,告訴自己“在這方面,我就應該這樣”。

去年參加朋友節目的訪談,有個問題是“從你的敘述來看,你成長的家庭環境似乎非常好,是這樣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但我必須說,成年之後,我學會了包容和挑選,包容那些接受不了的部分,不再抱怨,挑出那些值得留念的部分,加以珍藏。

以前,我母親算是小有名氣的技術骨幹,去過多次系統內(當時還沒有“央企”的說法,“系統內”就是全國性質)的學習班當培訓老師。因為小孩坐火車免票,所以我親身體驗了“各種福利招待請你來講課”的待遇,也親眼見識了她自費買來大批專業書籍,下班之後孜孜不倦學習的那些夜晚。所以自己出錢買資料,業餘時間用來專心學習,對我來說從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也記得我的父親,雖然同樣是技術工程師,但是很不一樣的工程師。比如他很注重鍛鍊,很有力氣。在火車上遇到一夥劫匪,堵住車廂逐個翻包,卻不敢動他的行李;在公交車上遇到小偷,他一拳揍得對方無話可說。又比如,我家剛搬到新的小區,有線電視信號一直很糟糕,有天晚上他逐個敲門,發動本不認識的住戶集體去物業處表達意見,終於解決了問題……這些事例我一直記得,讓我相信做人還可以這樣,做人就應該這樣。

順帶說一句,九十年代初,北京和廣州的都有單位想調我母親過去,並承諾解決全家戶口。但我和我父親都不同意,所以最終沒去成。如今談起房價來總覺得有點“可惜”,不過她倒是很淡然:“當時你們都不同意,沒去,不也就是這樣了嘛,現在這樣也不算差,人總不可能佔盡所有好處”。我得說,我真的很佩服這份坦然,我也想成為這樣坦然的人。

當然我們還應當拓展關注的視野,找到更多“這樣的人”。小時候,我父母單位曾經有位老工程師,人特別和善,修養極好,書畫也都很棒,讓我很想成為“這樣的工程師”;上了大學,有老師和我在雪夜裡漫步討論問題,循循善誘,極有耐心,也有老師邀我假期去他家,師生對坐,天南海北聊上一整天,讓我想到“如果要當老師,就要當這樣的老師”……

要額外補充的是,以上說的“這樣的人”,懂得多也好,身體好也罷,大多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來逐步實現的。但有一種“這樣的人”是不太值得期望的,那就是“很有錢的人”。如果你足夠努力,大概可以過得“還算不錯”,但大富大貴通常只與運氣有關。所以如果希望成為“很有錢的人”,很可能要經歷多更多的磨難,承受更多的失落,最終更可能是一場空。

回到最開頭,面對年輕人的困惑,我其實給不出任何“實質性”答案。不過這不要緊,給不出實質性的答案,並不意味著對方找不到答案。前一段,我和小朋友有這麼段對話:

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呢?

想彈琴。

想彈什麼琴呀?

想像爸爸那樣彈手風琴,彈好聽的曲子。

噢,聽起來挺不錯,可是要每天練習才能彈好呢,你能做到嗎?

能做到的。

那麼除了彈琴,你還想做什麼呢?

還想像爸爸那樣做好吃的,做好吃的給大家吃。

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更欣慰的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