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警方運用“加減乘除法”高效推動“一村(居)一警”工作向縱深開展

惠城警方運用“加減乘除法”高效推動“一村(居)一警”工作向縱深開展

惠城區公安分局紮實推動“一村(居)一警”工作,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有效提升。 (資料圖片)

市公安局黨委部署開展“一村(居)一警”工作以來,惠城區公安分局深入貫徹落實總體要求,按照“立足本職,做實做專、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整體工作思路,聚焦基層基礎建設,把深化“一村(居)一警”品牌工程建設納入該局重點工作,高站位謀劃、高起點啟動、高水平運作、高標準推進,把基礎工作延伸到最基層,實現警力下沉、警務前移,切實解決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真正做到“警在村中、民在心中、融入民心、共建平安”,有效防止了各類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發生,實現了“三降三升”目標,即可防性案件發案率明顯下降、各類安全事故明顯下降、矛盾糾紛明顯下降,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有效提升、民警綜治素質有效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有效提升,具有惠城特色的“一村(居)一警”城市品牌初步成型。

細化措施做加法

因地制宜“一所一策”全方位推動“一村(居)一警”

為把基礎工作延伸到最基層,實現警力下沉、警務前移,大力提升基礎工作服務實戰能力和水平,惠城區公安分局通過加強組織領導、教育培訓、創新驅動、示範點培育等,在細化工作措施上做“加法”,紮實推動了“一村(居)一警”工作順利開展。

惠城區公安分局在對“一村(居)一警”工作進行一系列動員、部署的同時,進一步爭取黨委政府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努力將“一村(居)一警”上升到黨委政府層面上進行高位推動。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基層社區民警(輔警)末梢發現、動態管控、基礎防範、服務群眾等能力,先後多次組織全局基層駐村民警、輔警進行教育培訓,明確駐村民警、輔警的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讓駐村民警、輔警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同時,注重對駐村(居)民警、輔警的考察培養,要求派出所選定業務、素質過硬的“老民警”作為帶班導師,對派駐青年民警、輔警實行“一對一”幫帶,提高青年民警工作能力和水平。

為切實解決“一村(居)一警”工作進展較緩慢、站位不高等問題,該分局堅持因地制宜、“一所一策”,以社區網格化為依託,以社區警務室為平臺,進一步創新工作理念,採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系列具體措施,即明確“一”個目標,樹立“二”種理念,堅持“三”個導向,提升“四”個能力,規範“五”項統一,培育“六”個示範點,做好“七”種角色,管控“八”類重點,執行“九”項職責,落實“十”項措施等,以最高的標準、最強的舉措、最大的決心,全方位推動“一村(居)一警”工作取得實效。

警力挖潛做減法

分局機關12%警力下沉到基層派出所

在現有警力不足的情況下,以駐村(居)民警、輔警為主體,進一步織密網格,夯實責任,優化警力,盤活活力,在警力挖潛不足方面做“減法”,確保“一村(居)一警”工作快速落地,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水平。

惠城區公安分局嚴格落實市公安局黨委“一村(居)一警”工作要求,堅決克服全局警力不足,特別是矮陂、橫瀝所等山區派出所村多警力少、見警率不高、報警求助難等問題,進一步壓縮分局機關警力,將分局機關12%的警力下沉到基層派出所,並按照1:1的比例選派派出所民警(民警不足輔警補)到轄區內的村(居)擔任駐村(居)民警,確保了全區214個村(居)實現警力全覆蓋、工作全覆蓋,有效破解了農村社會治理存在的“真空”和“盲點”,進一步織密了覆蓋城鄉、適應農村和城市兩類地區治安實際的“一村(居)一警”工作網格。

駐村(居)民警、輔警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參與區街道社區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工作,藉助和依託區社區信息管理平臺,優化信息情報資源,及時掌握各類不穩定因素苗頭,並借力街道網格員,共同開展日常巡防、矛盾糾紛調解、房屋及人口信息採集、消防安全檢查等服務管理工作,對轄區的基本治安要素做到“一口清”,對重點治安要素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不漏管、不失控。常態化深入群眾,暢通了警民聯繫渠道,真正做到了知民情、解民憂、贏民心,為各項公安工作順利開展贏得了最堅實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另外,該分局還注重群防群治力量建設。最大限度地挖掘退伍軍人、老黨員、治安積極分子、治安志願者等社會資源,加強治保會、巡防隊、治安信息員、保安隊伍,以及公交車、出租車司機和環境清潔員、快遞員“兩車兩員”等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隊伍建設,昇華志願者“平安紅馬甲”活動。目前,全區發動群防群治力量7087人。

駐村(居)民警、輔警還通過每週聯合村居委會、城管、衛計等部門,對轄區內的出租屋、“多合一”場所、重點場所、重點人員等進行走訪、排查,在確保實現陣地控制的基礎上,還通過夯實群眾基礎、強化部門信息互通等方法掌握各類社情民意,為群眾排憂解難。積極參與信訪維穩、糾紛調解、“兩違”拆除、非法傾倒固體垃圾整治等鎮(街道)中心工作中,切實將各類矛盾隱患化解在基層、穩控在當地。開展了服務進企業、受理群眾各類求助、安全宣傳進校園、精神障礙患者救助等利民服務,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需,構建了良好的警民關係。

提升效能做乘法

轄區治安基礎信息採集率達100%

惠城區公安分局主動藉助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科技手段,強化科技引領、信息支撐,在提升警務效能方面做“乘法”,推動基礎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礎化,確保了“一村(居)一警”工作效能穩步提升。

依託社區警務大力開展社會資源整合共享工作,駐村(居)民警、輔警主動協調重點部門、企業單位動態上傳治安要素重點信息數據,為駐村民警配備了188臺社區新警務移動採集終端,最大限度減輕基層民警負擔,大力提升基礎信息採集工作效率,對“人、地、事、物、組織”等各類治安要素信息應採盡採,目前,基本實現對轄區實有人口底數、人口分佈、基本情況的熟悉率達到90%以上,對轄區治安基礎信息採集率達到100%,動態保持了基礎信息真實、鮮活,為大數據警務提供強有力支撐。

該分局還藉助全國“雪亮工程”建設有利契機,強力推進全區視頻監控建設應用,在科學設置技防設施、及時打擊現行犯罪等工作中,調動駐村(居)民警、輔警工作的積極性,逐漸形成了一整套打防犯罪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圖偵工作優勢,強化刑警大隊對駐村(居)民警、輔警的幫扶力度,及時通過視頻穩控、鎖定各類突出違法犯罪分子,為駐村(居)民警、輔警實現精準打擊提供支撐。

推動不力做除法

建立“日清、周結、月評、季度考”工作模式

為推動“一村(居)一警”工作有效落地、結出豐碩成果,惠城區公安分局通過強化服務保障、工作制度、宣傳發動、督導問責等措施,進一步找準短板、查擺不足,在推動工作不力方面做“除法”,形成高效的運作模式,紮實推動了“一村(居)一警”工作向縱深開展。

為使“一村(居)一警”工作得以高效推動,該分局不斷壓實各相關部門責任,推動服務保障工作落實,確保了駐村(居)民警靜得下心、沉得下身,深入群眾、融入工作。同時,建立了“日清、周結、月評、季度考”的工作模式,要求駐村(居)民警、分管副所長每日要清楚工作任務和工作進度,紮實推進。派出所每週要對“一村(居)一警”工作進行小結;每月要對工作進行剖析,分析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紮實推進;每季度要對工作進行分析研判,明確下一步工作重點,紮實有效推動工作。分局每季度要開展分析研判工作,分析各派出所在“一村(居)一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短板,提出針對性整改措施推動工作落實。同時,駐村(居)民警每週不少於3天到聯繫點開展工作,深入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並建立工作清單以及《駐村(居)民警工作日誌》,逐項抓好落實,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及時上報,並跟進解決,確保群眾合理訴求有回應、有落實,增強了群眾的信任感和滿意度。此外,健全了駐村(居)地區重點人口、出租房屋、行業場所、群防群治等各類基礎信息臺賬,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1

故事

橋東派出所

駐居民警工作 搭上信息化快車

“一村(居)一警”工作搭上現代信息技術的快車,會是什麼樣子?

普法宣傳、治安提醒、防範舉措、快速出警等等,全都不在話下。橋東派出所的駐居民警,成為了這列“快車”的受益者。

東湖社區駐居民警鐘權利手機上的社區管理平臺日前彈出一條信息:“我住東湖3區X棟X樓,樓上天天漏水,弄到我房間都是溼的。”樓上漏水事情不大,但卻煩人,時間久了容易積壓矛盾,產生鄰里糾紛。鍾權利不敢怠慢,馬上撥通了物業公司的電話詢問情況,隨後帶領另一名駐居民警謝少華趕到居民家中查看。

情況屬實,且連續多天,樓下居民溝通幾次仍無改善,已經忍無可忍。鍾權利、謝少華、居委會幹部、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立即與樓上居民取得聯繫,告知大概情況,並與該居民約定見面詳談。談話開始,該居民一直表示始終沒有查出漏水原因,加之工作太忙,將此事忽略,沒什麼大不了,但會盡快整改。

看到鄰居態度敷衍,樓下居民十分不滿,表示必須馬上修補漏水點,並賠償已經造成的損失,雙方情緒較為激動。“有話好好說!都是鄰居。”謝少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平息了雙方一大半的情緒。接下來的情理結合更是讓雙方態度緩和,表示鄰居之間不但不應該劍拔弩張,應該互敬互助、互相理解。很快,雙方就賠償、維修問題達成協議。幾天後,樓下居民李先生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這個社區管理平臺就是“社區鄰居”,既是可以安裝的手機APP,也可以通過手機掃碼隨時登錄,而登錄的二維碼散佈在小區各處,如單元門口、公共設施旁邊,社區居民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得到。

東湖社區總人口約3萬,有小學1所、幼兒園2所,大型商場1間。“一村(居)一警”工作啟動後,橋東派出所力求通過該抓手,全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為此,派出所及時主動向橋東街道辦事處、東湖社區居委會協調溝通,並取得大力支持,多次召開研討座談會,分析東湖實際,結合當前優勢和短板,正式啟動相關工作。

隨後,“駐居民警”正式進駐“社區鄰居”。居民可以在這裡看到警情通報、民警服務管理、治安防範事項、防火防騙常識、普及法律法規,以及駐居民警身份、手機號碼等等。同時,還設有駐居民警服務群眾留言、評論互動、留言預約辦事辦證申請以及一鍵呼叫駐居民警等等功能,方便、迅速。居民可以隨時隨地瞭解社區的公共信息、政府公告,查閱政策法規,瞭解風土人情、生活小智慧、在線預約水電維修、家政清潔等服務。真正普及了“一村(居)一警”及網格員專屬二維碼,讓群眾動手指就能反映問題,有問題“碼”上解決。

故事

家門口的貼心閨女 社區裡的安全衛士

2

下角派出所亞婆田社區駐居民警黃晴

放學時間,黃晴來到市第三中學以及周邊的幾所幼兒園門口轉了一圈,這些都是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雖然每個地方的停留時間不長,但是看到小朋友和同學們快快樂樂地走出校園,黃晴心裡踏實了。

黃晴——下角派出所亞婆田社區駐居民警,是我市公安機關中為數不多的社區女民警。儘管亞婆田屬老舊社區,人口密度大,人員結構複雜,突出治安問題相對較多,黃晴依然沒有退縮,而是用她特有的細膩與柔情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與尊重,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家門口的貼心閨女,社區裡的安全衛士”。

亞婆田社區位於美麗的西湖菱湖旁,毗鄰下角最繁華的下角中路,是一個“鬧靜相結合”的老居民社區,有居民小區12個及散棟樓宇151棟,約7560戶,實有人口約1.5萬人。下角中路短短700米,就有6所學校幼兒園,在校師生5000餘人,且學校皆在車流量大的馬路邊。

金苑幼兒園的師生日前帶上錦旗和鮮花到派出所看望黃晴,對派出所“一居一警”以及黃晴的工作表達了謝意。黃晴駐居之初,就將校園安全防範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因為她深知同學們的安全牽繫著全社會的心。包括金苑幼兒園在內,黃晴馬上逐個校園開展安全大檢查,涉及到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校園安全、安保措施等等,她無一不查,還在校園周邊到處轉悠,只要發現安全隱患,當即進行整治,同時規範“護學崗”職責等,轄區校園安全管理很快邁上新臺階。

今年以來,黃晴還先後多次到轄區各所學校開展安全教育講座,指導開展“反恐防暴”“防拐防騙”等安全演練,配合幼兒園拍攝安全教育宣傳片,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安全防範。

“通過長時間接觸,不但老師家長認可她,學生們也特別喜歡她,都親切地叫她“小黃老師”,金苑幼兒園的負責人高度評價黃晴的工作。

對待曾經的吸毒人員,如何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讓社會接納、轉化為社會積極因素,是黃晴的職責,也是始終掛在她心頭的一件大事。

為此,黃晴與同事主動協調街道禁毒辦、居委會組成幫扶互助小組,通過普法宣傳、走訪談心、協助解決就業等措施,幫助曾經的吸毒人員重返生活正軌。

林某曾是多年癮君子,轉到社區戒毒後雖成功戒除毒癮,但在尋找工作時多次被拒絕。得知情況後,黃晴通過多方尋找,為他在轄區快遞網點找到一份工作。如今半年多過去了,林某還在安心送快遞。

“一村(居)一警”工作開展以來,黃晴累計走訪群眾300餘戶,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100餘件,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8起,消除消防安全隱患6個,亞婆田社區的治安得到了明顯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