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小男孩要和我儿子结婚,最后却伤了他的心……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哦~

作者|川妈

有个小男孩要和我儿子结婚,最后却伤了他的心……

一会儿搂搂抱抱腻歪在一起,一会儿又打打闹闹一拍两散……

这就是孩子间的友谊啊?!

其实,那是因为他们对友谊的理解远没有到达成熟的阶段,就像今天小川的故事,就像今儿要说的“孩子间友谊”那些事……


前几天,放学回到家,小川神秘兮兮地要告诉我一个秘密。

“妈妈,今天Tim,跟我说了一句话。哈哈哈......”

“你说他,是不是脑袋出问题了,怎么说这样的话!哈哈哈......”

“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能告诉别人啊!哈哈哈......”

来来回回,几番欲言又止、捂嘴傻笑,搞得我心里好奇死了。后来,他终于说了出来:“Tim说他要和我结婚。”

强压内心的惊讶(因为Tim是个男生!!!),我故作镇定地问他:“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喜欢我呗,他说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小川毫不犹豫地回答,“但是男生怎么能跟男生结婚呢,他的脑袋肯定是出问题了。”

听他这样说,我放下心来:“Tim是你的好朋友,很喜欢和你一起玩。他脑袋没有坏掉,只是他不知道,男生不可以和男生结婚。”

我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Tim的妈妈。她也十分惊讶,说一定要跟Tim好好聊聊。后来她告诉我,Tim把小川当成最好的朋友,想一直和小川在一起玩。

谁知,好到“私定终身”的的好朋友,两天后又轻而易举地决裂了。

那天,Tim带了两把比较特别的手枪来找小川玩。每次到我们家,他就跟在自己家一样,想玩什么直接拿来就玩。小川完全没有意见,还忙前忙后地找自己喜欢的玩具给他(Tim之前就说过,小川愿意分享玩具,所以是他最好的朋友)。

但当小川想看看Tim的手枪,跟他商量“你一把,我一把”的时候,Tim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妈妈问他:“你不是说小川是你最好的朋友吗?小川总是分享玩具给你玩,你怎么就不愿意呢!”听着妈妈的语气越来越强硬,Tim立马嚷着回家。

委屈的小川也爆发了,对着Tim吼道:“我不要你做我的朋友了!我老是分享玩具给你,你从来没有给我过!你不要在我家了,赶快走!”

Tim他们前脚离开,小川终于撑不住,暴哭。他的心里委屈极了,很受伤、很难过。我轻轻地抱着他,任由他在怀里痛快地哭了一会。

等他心情平复,我轻声告诉他:“儿子,妈妈知道你心里委屈、难过。Tim不愿意分享,确实不好。可那是他的玩具,他有权力决定要不要分享,你不能强迫他。”

“可是,我都跟他分享啊,他为什么不能?我们不是朋友吗?我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小川不服气。

“每个人都不一样啊,你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不代表你能要求朋友做到啊。你如果实在不能接受,可以不和Tim做朋友。但是如果这样,你会发现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

小川想了想,依然不松口说:“如果Tim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我道歉,我就不跟他做朋友了。”

“好吧。如果你决定的话。但是作为小主人,你下次不能赶客人走哦!”我没有再劝他。

因为我知道,他们这么大的孩子(10岁以下),对友谊的理解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仍是有限、片面的。我们无法强迫他接受我们的观点。

这一判断来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育与发展教授罗伯特·塞尔曼(Robert Selman)对250多名3~45岁访谈研究的成果。

他发现,在我们的一生,对友谊的认识和理解是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相互重叠的5个阶段。

阶段0:短暂的游戏伙伴关系(3~7岁),友谊的无差别阶段

儿童是自我为中心的,很难考虑其他的观点,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能从一种关系中获得什么。大多数孩子会根据时空上的临近性以及实用价值来判定他们的朋友。

比如,他们会说“她和我住在同一栋楼里”,或“他有奥特曼”。

阶段1:单项帮助阶段(4~9岁),友谊的单向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为,好朋友就是“我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的朋友”。

比如,他们会说,“他是我的朋友,因为我每次跟他借玩具,他都会同意”,或者“她不是我的朋友,我让她走左边,她非要走右边”。

阶段2: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6~12岁),友谊的互惠阶段

朋友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互妥协,但仍主要服务于个人的自我利益,而不是朋友双方的共同利益。

他们会说,“我愿意为朋友做一些事情”,或者“他是我的朋友,别人不理我的时候,只有他和我一起玩”。

阶段3:亲密的共享关系阶段(9~15岁),友谊的相互阶段

在他们眼里,友谊是一种持续的、亲密的、忠诚的关系,不仅包括为彼此做事情。朋友之间还会产生占有欲和排他性。

所以,他们会说,“他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我发现他还和别人交朋友时,我真的感动非常难过”。

阶段4:自主的共存阶段,友谊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阶段

孩子信任、支持朋友,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同时开始学会尊重朋友的自主性,懂得给予对方自由。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说,“他是我的朋友,我会坚定地支持他、帮助他。但我不会强制要求他,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作为朋友,我会尊重他的自由。”

小川和Tim这么大的孩子,处于阶段0和1的重叠阶段,他们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重的还是自己从一段友情中能获得什么,觉得只有“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的朋友”才是好朋友。他们还做不到支持朋友的同时,尊重朋友的独立性。

即使如此,引导他顺利越级到更高的友谊理解阶段,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和友谊是非常必要的。除此之外,父母更重要的作用是,关怀孩子的感受。虽然他们对友谊的理解不完全,但依然会因为朋友而伤心难过。在孩子为友情伤心难过时,我们要理解他、安慰他,尽心呵护他的友谊、不让他轻易失去朋友。

再说,孩子很单纯,没有过夜仇。第二天,小川和Tim又开心地玩在一起了。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