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隔壁鄰居,在淮海路上有個舅舅。

這個舅舅大概有點海外關係。因為每一次,當鄰居從舅舅那裡回來,總是像變戲法似的,拿出皮大衣、舊鐘錶,在弄堂裡炫耀。據他說,舅舅那裡還有勞力士金錶、派克金筆,還有鋼琴!

有一次,鄰居把一個沒有調頻的收音機,送到淮海路舅舅處。舅舅給了他20元。鄰居大喜過望,當晚家中紅燒大排,香味飄滿整個弄堂。沒想到,第二天,更大的驚喜來了。舅舅派人又送來20元,說昨晚回去看了,收音機的底座是銀的,加20元。從此,鄰居逢人就說舅舅好,上路,有腔調!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跟著鄰居,弄堂裡的成年男子,幾乎都去過淮海路的舅舅家“領過世面”。據說,這個舅舅很“克勒”,家裡的東西隨便看。去過的人,回來都感慨“嗲”、“一隻鼎”。

遙遠的淮海路,本來就是“上只角”。這個舅舅,又如此大方。這也就引起了年幼的我的讚歎。一直到我讀大學,每次經過淮海路,我都會想起鄰居,想起他那個在淮海路上的舅舅。

然而,這卻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前年,我查閱南北高架建設時“百萬居民大動遷”的相關資料,突然看到這樣的語句:“淮海路上大名鼎鼎的‘淮國舊’讓道了,從此,上海人丟掉了珍貴的城市記憶……”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我一下子有點驚訝了,童年的記憶蜂擁入腦。我連忙拿起電話,詢問了幾個當年的鄰居。最終,放下電話,不禁愣住了。

淮海路上,原來沒有什麼舅舅。幼時鄰居,談的都是“淮國舊”。它最早叫“國營上海市貿易信託公司舊貨商店”,後來更名為“淮海貿易信託商場”,但上海人都習慣性地叫它“淮國舊”。

我不由得有一些慌張。從小到大,誤以為的“淮海路上的舅舅”,居然是這麼一回事!我狠狠地為“淮國舊”,感到遺憾。它帶過上海人這麼多的歡樂,後生晚輩如我,卻長時間不識廬山真面目。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鄰居告訴我,“淮國舊”裡沒有舅舅,倒是有一批爺叔,就是“老法師營業員”。無論什麼舊貨,拿過去估價,爺叔們火眼金睛,一看一個準。如果是寄賣,那就是賣家自己定價,放在“淮國舊”賣。賣得掉,“淮國舊”買賣雙方,都抽頭7%。賣不掉,那就一直放著。等到賣家有急用了,去找“營業員爺叔”,請爺叔幫儂估個價,說不定第二天就賣脫了。

寫淮海路,從“淮國舊”開始,蠻好。

“淮海路”這三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麼?

是國泰電影院、婦女用品商店、上海西菜館(紅房子西菜館)、老大昌酒樓、高橋食品廠;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是上海第一家電腦商店、第一家美容美髮廳、第一家大眾快餐廳、第一次時裝發佈會;

是富麗華大酒樓、雪豹商城、新歌商廈、光明邨大酒店;

是“斜三”地塊,和地鐵1號線陝西南路、黃陂北路、常熟路三個站點;

是華庭伊勢丹和上海市第一百貨淮海店,是上海第一家上市的區屬企業益民百貨;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是淮海大廈、蘭生大廈、柳林大廈,是香港廣場、上海廣場、中環廣場、瑞安廣場、力寶廣場;

是“陽光動遷”的典範,是“二次徵詢+數磚頭+套型保底”,是“留改拆”;

是彩車巡遊的上海旅遊節,和雁蕩路上海法國周……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如今,我走在淮海路上,看著阿迪達斯和愛馬仕的旗艦店,又或是“上下”和寶馬中心,當然,還有吸引無數眼球的“維多利亞的秘密”,感慨萬千。時尚背後,同樣在這條馬路上,還有孫中山行館、新漁陽裡、《魯迅全集》第一版編輯處等紅色文化聚集點。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淮海路在過去幾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在這條馬路上,可以每天感受到它的變化。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上海的變化,要找一條有精魂的馬路來呈現,那麼在這份名單上,淮海路肯定排名前三。

1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淮海路享有盛譽,尤其是淮海中路那一段,公認是上海灘最摩登的地方。上海人形容自己,有一種說法,是“只逛淮海路,不逛南京路”,這當然有點促狹,也代表著一種心態。

淮海路很長,超過6公里,分為3段——

從人民路開始,到西藏南路,是淮海東路;

從華山路開始,到虹橋路、凱旋路路口,是淮海西路;

位於淮海東路和淮海西路之間的,就是淮海中路。淮海中路長5.5公里,當中陝西南路到西藏南路這一段,大約2.2公里長的,就是鼎鼎有名的淮海中路商業街,號稱“東方香榭麗舍大街”。要是一個上海人告訴你,“去淮海路逛街”,那毫無疑問,指的就是這2.2公里的淮海中路商業街。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按中國人的算法,從開建至今,淮海路已有119年的歷史了。

最早,它的東段叫西江路,西段叫寶昌路。

1906年以法租界公董局總董寶昌(Paui Brunat),統一命名為寶昌路,又叫勃呂納路。

1915年,法租界以法國元帥霞飛(Joffre)命名這條路,改名為霞飛路。

1943年,汪偽政府將這條路命名為“泰山路”。

194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此路再改名為“林森中路”,紀念的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1950年,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60萬擊敗80萬”,紀念毛澤東說的“吃下一鍋夾生飯”的淮海戰役勝利,這條路最終被改名為“淮海中路”。

淮海路曾叫“霞飛路”,這應該是眾人皆知的。霞飛這個詞語,極有詩意,而其本人則是一個反應遲鈍、卻處變不驚的一個粗胖軍人,人稱“遲鈍將軍”。霞飛這個人擅長數學、科學和畫畫,打仗的本領大概排在第四名。他打仗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對潰敗之局,十分冷靜,由此常等待出人意料的戰機。

淮海戰役,站在共產黨一邊的,除了60萬軍隊,還有500萬支前民工。所以,黨史中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2

淮海路的美食地圖,打動人心。

淮海路上,曾有大批俄僑定居。一度,這條街居住了大量的白俄,上海人戲稱這條路是“羅宋大馬路”。

俄羅斯,又被翻譯成露西、羅宋。東歐的濃菜湯,就是上海人念念不忘的羅宋湯。上世紀初,大批白俄先到提籃橋,穩定之後,又千方百計到法租界居住。他們多數居住在呂班路(重慶南路)、環龍路(南昌路部分)、金神父路(瑞金二路)一帶,而霞飛路(淮海中路)中段,在當年被稱為“小莫斯科”。出現了大批俄僑商店。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不過,當時的淮海路上,還有一批山東商人,殺了進來。8家華資百貨店,都是山東籍商人在操持。這其中,就有福利麵包公司,後來改名哈爾濱麵包廠,解放後更名為哈爾濱食品廠。

這家俄式點心店的老闆,就是山東人楊冠林。哈爾濱食品廠,建國以後做過兩個高級廣告。一個,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迷上了這裡的酒心巧克力,讚不絕口。另一個,是1974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其他食品都已逐漸硬化乾癟,只有哈爾濱食品廠的水果蛋糕還可食用。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我自認,對各類美食,不太上心。但有一次,看到朋友圈,老盧灣孫霞琴老師發的一段話,著實動容了——

記得一次,老同學相見,說起小時候淮海路的味道,我們就從陝西南路開始向東一家家數了過來。

有公泰的糖炒栗子、江夏的烏龜湯、三鮮豆皮、哈爾濱食品廠的奶油蛋糕、黃山的茶葉、老大昌食品廠的琅姆蛋糕,海燕食品廠的糖果、高橋食品廠的薄脆,藍村、復興的西菜、思南果品店的水果、全國土產食品店的醬菜,瘦西湖的千張包、光明邨的排骨麵、春江的生煎、味香齋的麻醬拌麵小牛湯、勞動點心店的菜湯麵、永茂昌的粽子、滄浪亭的糕團、老松盛的雙檔,還有馬咖、金咖……我們數一數也過了把淮海路的味道癮。因為這些店相伴著同學少年的美好時光,不少店的特色小吃至今還記憶猶新,意猶未盡。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看完這個朋友圈,當晚我就跑到老大昌麵包房,去買張愛玲讚歎過的酥皮面包。不過,張愛玲讚歎的“老大昌”,當時在中山公園對面。現在的“老大昌”,已經連鎖經營了。

還有“紅房子”,前身是“羅威飯店”,後叫“喜樂意”,解放後上海人劉瑞甫以2000元盤進。梅蘭芳是這家紅色店面的常客。一次他和西菜大師俞永利聊起店名,建議乾脆將“喜樂意”改為“紅房子”。就此,“紅房子西菜館”問世。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說句題外話。新民晚報社90週年報慶時,報社不少同仁指著席卡問我:孫霞琴也來的?作為晚報的資深通訊員,孫霞琴把老盧灣的一幕一景,娓娓道來,“孫霞琴、楊濟詩”,是上海灘很有名的通訊員組合。儘管至今,我與楊濟詩也是緣慳一面。

很多上海人來到淮海路,尋找的只是一種失去。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不太誇張地說,只要是上海人,都能在淮海路上,找到自己喜歡吃、想吃的東西。日暮鄉關何處是,既然往事已不可追,那麼,就義無反顧或無可奈何地,投入平庸的生活。而在離開這條繁華的淮海路之前,就吃上一口點心,權當紀念吧。

這裡,有著撫慰人心的某種作用。

3

1992年1月,盧灣區“斜三”地塊開發,利用外資加快舊區改造,從此上海房地產市場多了一個新詞“毛地批租”。

據東方網報道,當時,“斜三”基地僅僅3公頃區域,住著1000多戶居民、20多家工廠和商店。基地內,到處都是危棚簡屋,加之不遠處就是全區垃圾、糞便轉運、裝船的日暉港碼頭,空氣中總散發著陣陣臭味。從淮海路嫁到“斜三基地”的孔秀珍,被許多人嘲笑“從上只角嫁到下只角”。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老百姓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十分迫切,市裡、區裡又沒錢。盧灣區就尋找突破口,找到一家外資企業,利用外資啟動地塊動遷。

動遷花了半年多,建設用了兩年多。在徐家彙路、打浦路交界處,崛起4棟31層大廈,名叫“海華花園”。

而區政府利用出讓金,在安置居民和工廠企業的同時,將斜土路上的棚戶“孤島”改造為街心花園,將徐家彙路路幅由13米拓寬至50米,由6條機動車道、2條非機動車道和3條綠化分隔帶組成,成為上海南部連接南浦大橋與肇嘉浜路的主幹道,極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和環境。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我一直說,老盧灣是有一點精神在的,追求精緻,打造精品。像“毛地批租”這樣的創舉,不吃透政策,不把握空間,不努力融合,怎麼能做得到?

再比如,柳林路小商品市場。

這是更早10年的事情了。1980年,考慮到八仙橋區片出現大量小商品無證攤販,盧灣區決定設立柳林路小商品市場。此地迅速發展,至1985年發展成上海市第一個具有活動攤房設施的專業服裝市場。日本共同社記者曾刊發《中國見聞:個體經營者意氣奮發》的文章,可見其中的意味。1991年,受市政建設影響,柳林路服裝市場業務下降。盧灣區又興建柳林大廈,逐步形成形成羊毛衫批發市場,一直到2000年,羊毛衫市場遷走。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前後21年,柳林路市場見證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歷史。

歸根到底,做好一個區域的事情,就是理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做起來是真複雜。

講起來是真簡單。

4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淮海中路上,有一座雕像《打電話的少女》。我知道她,不是因為我常見到她。而是這座銅雕,常上報紙的社會新聞版。

1998年的一天,我在新民晚報實習。突然看到當天的報紙上,有一篇“豆腐塊”文章,說的是《打電話的少女》倒在地上。為什麼會倒地?文章沒有細說。但編輯透露,這是因為有人想把這個銅像運走賣錢,結果沒有搬動。文章之所以沒寫那麼細,是怕有人效仿。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沒想到,2000年,《打電話的少女》真的失蹤了。“少女到哪兒去了”,引起上海灘街談巷議的話題。最終的結果是,銅像果然被盜了,然後壓成碎片,當廢銅賣掉了。

2006年,《打電話的少女》迴歸,卻免不了“這次還會被偷掉嗎?”的疑問。果然,過了兩年,突然有人發現,電話基座沒有了。2010年,雕像又遭攔腰截斷。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想通了兩點。既然是懷璧其罪,那就不要用銅了,改成不值錢的金屬。一些附屬的零件,比如挎包,也不要了,“短斤缺兩”。另外,2011年開始,有監控了,這也能夠震懾盜賊。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淮海路上,除了少女,還有婦女。

淮海中路449號,以前是大名鼎鼎的培恩公寓、孔祥熙的產業。解放後,在底層開設了10多家時裝公司,有云裳、霞飛、麗都等。1956年,這裡開辦了上海婦女用品商店。

對上海人來說,只聽過不養小囡的女人,沒有聽說過不逛婦女用品商店的女人。常常是一對夫妻,老公在外等,老婆在裡逛。見到中意的商品,老婆跑出來招呼老公:儂進來看看。老公擠進去看好,拿好主意,又擠出婦女用品商店,繼續等待。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淮海路上婦女用品商店的“勁敵”,當然是“一戴添嬌”的古今胸罩店。這個賣女性內衣的地方,門口永遠站著等待的老公,街對面還有一群瞥著眼掃射的男孩。

只是,力寶廣場的“維多利亞的秘密”開張後,俱往矣。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少女,婦女,淮海路上的這些,告訴人們,尤其是告訴男人們,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

“新天地”來了。

“思南公館”來了。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淮海路再一次成為成了小資青年擺POSE的地方。入夜,酒吧裡滿是顏值,空氣裡卻缺少甜味。偶爾,走過幾個建築工人,在櫥窗外看看燈紅酒綠,不屑地說:“這都是我們造的。”

名媛們戴著足可以遮擋大半個臉的墨鏡,款款走進淮海路上的奢侈品店。一個人去的,只是看看。兩個人去的,就狂買一通。主播的直播鏡頭裡,愛馬仕外牆上的動畫,重複千遍也不厭倦。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男人的頭髮,梳得根根順滑。他們在尋找新鮮,在想脫離K11的小資,要著開蘭博基尼,要住華府天地。這裡有蠢蠢欲動的大長腿,有嫩得出水的肌膚,有鮮亮如蘋果的容顏,卻唯獨沒有愛情。

入夜,這是淮海路。這也是上海。

5

我走過淮海中路927弄。

這一排排紅磚牆的房子,原來叫“霞飛坊”,現在叫“淮海坊”。不管叫什麼名字吧,這一個面朝淮海路,後連接茂名路、南昌路的弄堂,容納過半部民國史。

巴金,在霞飛坊59號,住過18年。《家》、《春》、《秋》三部曲中,《春》與《秋》,均在這裡完成。彼時,巴金家高朋滿座。女主人蕭珊,用廚藝接待了汪曾祺、查良錚等客人。我第一次讀巴金的《懷念蕭珊》,看到文章倒數第二段,“這就是她的最後,然而絕不是她的結局。她的結局將和我的結局連在一起”,眼睛溼潤了。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巴金蕭珊和孩子在一起

1945年,抗戰勝利,在上海的內山完造(魯迅筆下內山書店的老闆)處境困難,住在霞飛坊3號的夏丏尊,強支病體為內山奔走。夏丏尊亦師亦友的朋友,有兩個。文學上,魯迅給他的影響很大。藝術上,李叔同讓他見識了更多東西。夏丏尊去世後,豐子愷寫文章悼念,文末最後一句話是——兩行熱淚,一齊沉重地落在這原稿紙上。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1936年10月,魯迅去世。一個月後,許廣平帶著周海嬰,遷居霞飛坊64號。二樓住人,三樓收藏魯迅遺物,其中最珍貴的手稿,藏在廚房間的煤堆裡。這裡,最終也成為《魯迅全集》第一版編輯處。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中寫道,搬家是魯迅生前一再的囑託,要求“搬出虹口”。至於為何搬到霞飛坊,是蕭軍和蕭紅介紹的,那時候二蕭正住在霞飛坊300多號。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在霞飛坊,許廣平和周海嬰,曾遭遇“悶香”。一日醒來,竊賊已入室盜竊,“窗沿上插著三支燒盡的香杆,杆紫紅色,寸半長,粗細如牙籤的中段,香灰灑落在窗邊,呈極細膩的淡灰色……”

歷史掠過三十二年,1968年,許廣平得知,原本珍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魯迅手稿不知去向。焦急萬分的許廣平連夜給中央寫信,卻在送信過程中突發心臟病去世。此後,北京衛戍區司令傅崇碧,帶領秘書在江青住所取回全部手稿,卻被扣上了“衝擊釣魚臺”的罪名,並進而演變出所謂“楊餘傅”事件。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許廣平在霞飛坊整理魯迅日記

從煤堆,到博物館,到江青住所……魯迅手稿之遷,可堪一嘆。

魯迅之弟周建人,住過64號。

電影《三毛流浪記》的編劇陽翰笙,住在霞飛坊9號。“電影皇后”胡蝶住過霞飛坊33號。上海灘鼎鼎有名的“江北大亨”、天蟾舞臺的老闆顧竹軒,住過34號。

氣象學家竺可楨,住26號,但只是匆匆掠過。竺可楨和胡適是同學。竺可楨自幼體弱,胡適曾開玩笑說,如果竺可楨活過60歲,就在壽宴上當眾向竺可楨磕三個頭。最終竺可楨活了84歲。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霞飛坊99號,又是一個極為閃亮的存在。1927年,已經成名的徐悲鴻,將自己霞飛坊的寓所,變成了藝術沙龍。田漢和歐陽予倩,常與徐悲鴻聚談,三位大家懇談成立了“南國社”。

6

寫淮海路,很難。

儘管,我在淮海路旁邊,生活了12年。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淮海中路的一段。然而,對淮海路,我還是有一種疏離感。

這條路走得再多,也無法像一幅畫般,在心中纖毫畢現。淮海路的排場太大,又太精緻,可以不走心地閒逛,卻難長相廝守。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因為太美,所以太遠。

淮海路給我的疏離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淮海路太密集,太經典。你才從一處名媛宅院中走出,就拐進了英雄行館。你才感受了上世紀80年代的風情,又不小心被最尖端的流行,撞了一下腰。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淮海路集聚了太多的時刻,也就失去了時刻的意義。淮海路集聚了太多的歷史,也就失去了歷史。淮海路像一個蒐羅齊寶貝的所在,簡單到了複雜,複雜到了繁多,宏大到了虛幻。

幸好,張國樑勞模工作室,編髮了《情‘遷’淮海路》這本書。這本書在上海書展發售時,我去了,還發了言。這本書在“思南讀書會”交流時,我是主持人。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兩個場合,我都開了同一個玩笑。

以前是——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張國樑談閒話。因為張國樑和釘子戶談話,有理有據,原則和情理把握得很好。

現在是——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張國樑搞文化。他是全國勞模、上海動遷協會會長,沒想到編一本書,把淮海路的來龍去脈、人情世故,講得這麼透,真正是專業水準。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我和張國樑,相識於十年前。當時,他已經是滬上“陽光動遷”第一人。我很快發現,這個人是新聞的“富礦”。因為他從不坐享其成,躺在功勞簿上,而是時常琢磨,“舊區改造”這碗飯,能吃出什麼新花樣,如何讓動遷基地裡的老百姓,早日告別馬桶,早日得利,早日搬進新居。可以說,隔三個月去見他,總能發現新聞,發現老百姓歡迎的創新措施。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一條淮海路,也見證了張國樑35年的動遷生涯。柳林大廈、香港新世界、K11,都是在張國樑團隊徵收成功的地塊上建起的。淮海中路358弄的尚賢坊,是郁達夫“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地方,也是由張國樑團隊“留、改、拆”而煥發生機。由此,是時代境遷也好,商業變遷也好,人情樂遷也好,未來躍遷也好,歸根到底,是對平凡生活的擁抱。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打動人心的,不是不平凡的歷史,而是歷史的平凡。

7

為了寫這篇7000字的“魔都私家地理”,我跑到淮海路上,看看走走。

我也沒有說,一定要留下什麼。

我只是想說,淮海路還要向前,還會經歷變化。能夠在變化的大時代,當一個不變化的小人物,那是很幸運很幸運的了。

這輩子做一個平庸的人,或者來上海這條路看懂“如何變得不平凡”

我最近喜歡聽隔壁老樊的歌,比如下面這首《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擁抱你》——

世界上有很多的東西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你能帶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氣

你曾擁有最美的愛情

你聽過最美的旋律

觸摸過一個人孤獨的恐懼

也看到過最美的風景

我跌跌撞撞奔向你

你也不能一個人離去

我們在一起說過

無論如何一起經歷了風雨

平平淡淡安安靜靜的老去


圖片來源:《情‘遷’淮海路》 解放日報 上海發佈 夜光杯 微上海 地名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