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隔壁邻居,在淮海路上有个舅舅。

这个舅舅大概有点海外关系。因为每一次,当邻居从舅舅那里回来,总是像变戏法似的,拿出皮大衣、旧钟表,在弄堂里炫耀。据他说,舅舅那里还有劳力士金表、派克金笔,还有钢琴!

有一次,邻居把一个没有调频的收音机,送到淮海路舅舅处。舅舅给了他20元。邻居大喜过望,当晚家中红烧大排,香味飘满整个弄堂。没想到,第二天,更大的惊喜来了。舅舅派人又送来20元,说昨晚回去看了,收音机的底座是银的,加20元。从此,邻居逢人就说舅舅好,上路,有腔调!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跟着邻居,弄堂里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去过淮海路的舅舅家“领过世面”。据说,这个舅舅很“克勒”,家里的东西随便看。去过的人,回来都感慨“嗲”、“一只鼎”。

遥远的淮海路,本来就是“上只角”。这个舅舅,又如此大方。这也就引起了年幼的我的赞叹。一直到我读大学,每次经过淮海路,我都会想起邻居,想起他那个在淮海路上的舅舅。

然而,这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前年,我查阅南北高架建设时“百万居民大动迁”的相关资料,突然看到这样的语句:“淮海路上大名鼎鼎的‘淮国旧’让道了,从此,上海人丢掉了珍贵的城市记忆……”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我一下子有点惊讶了,童年的记忆蜂拥入脑。我连忙拿起电话,询问了几个当年的邻居。最终,放下电话,不禁愣住了。

淮海路上,原来没有什么舅舅。幼时邻居,谈的都是“淮国旧”。它最早叫“国营上海市贸易信托公司旧货商店”,后来更名为“淮海贸易信托商场”,但上海人都习惯性地叫它“淮国旧”。

我不由得有一些慌张。从小到大,误以为的“淮海路上的舅舅”,居然是这么一回事!我狠狠地为“淮国旧”,感到遗憾。它带过上海人这么多的欢乐,后生晚辈如我,却长时间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邻居告诉我,“淮国旧”里没有舅舅,倒是有一批爷叔,就是“老法师营业员”。无论什么旧货,拿过去估价,爷叔们火眼金睛,一看一个准。如果是寄卖,那就是卖家自己定价,放在“淮国旧”卖。卖得掉,“淮国旧”买卖双方,都抽头7%。卖不掉,那就一直放着。等到卖家有急用了,去找“营业员爷叔”,请爷叔帮侬估个价,说不定第二天就卖脱了。

写淮海路,从“淮国旧”开始,蛮好。

“淮海路”这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国泰电影院、妇女用品商店、上海西菜馆(红房子西菜馆)、老大昌酒楼、高桥食品厂;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是上海第一家电脑商店、第一家美容美发厅、第一家大众快餐厅、第一次时装发布会;

是富丽华大酒楼、雪豹商城、新歌商厦、光明邨大酒店;

是“斜三”地块,和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黄陂北路、常熟路三个站点;

是华庭伊势丹和上海市第一百货淮海店,是上海第一家上市的区属企业益民百货;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是淮海大厦、兰生大厦、柳林大厦,是香港广场、上海广场、中环广场、瑞安广场、力宝广场;

是“阳光动迁”的典范,是“二次征询+数砖头+套型保底”,是“留改拆”;

是彩车巡游的上海旅游节,和雁荡路上海法国周……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如今,我走在淮海路上,看着阿迪达斯和爱马仕的旗舰店,又或是“上下”和宝马中心,当然,还有吸引无数眼球的“维多利亚的秘密”,感慨万千。时尚背后,同样在这条马路上,还有孙中山行馆、新渔阳里、《鲁迅全集》第一版编辑处等红色文化聚集点。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淮海路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这条马路上,可以每天感受到它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上海的变化,要找一条有精魂的马路来呈现,那么在这份名单上,淮海路肯定排名前三。

1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淮海路享有盛誉,尤其是淮海中路那一段,公认是上海滩最摩登的地方。上海人形容自己,有一种说法,是“只逛淮海路,不逛南京路”,这当然有点促狭,也代表着一种心态。

淮海路很长,超过6公里,分为3段——

从人民路开始,到西藏南路,是淮海东路;

从华山路开始,到虹桥路、凯旋路路口,是淮海西路;

位于淮海东路和淮海西路之间的,就是淮海中路。淮海中路长5.5公里,当中陕西南路到西藏南路这一段,大约2.2公里长的,就是鼎鼎有名的淮海中路商业街,号称“东方香榭丽舍大街”。要是一个上海人告诉你,“去淮海路逛街”,那毫无疑问,指的就是这2.2公里的淮海中路商业街。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按中国人的算法,从开建至今,淮海路已有119年的历史了。

最早,它的东段叫西江路,西段叫宝昌路。

1906年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Paui Brunat),统一命名为宝昌路,又叫勃吕纳路。

1915年,法租界以法国元帅霞飞(Joffre)命名这条路,改名为霞飞路。

1943年,汪伪政府将这条路命名为“泰山路”。

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此路再改名为“林森中路”,纪念的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1950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60万击败80万”,纪念毛泽东说的“吃下一锅夹生饭”的淮海战役胜利,这条路最终被改名为“淮海中路”。

淮海路曾叫“霞飞路”,这应该是众人皆知的。霞飞这个词语,极有诗意,而其本人则是一个反应迟钝、却处变不惊的一个粗胖军人,人称“迟钝将军”。霞飞这个人擅长数学、科学和画画,打仗的本领大概排在第四名。他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溃败之局,十分冷静,由此常等待出人意料的战机。

淮海战役,站在共产党一边的,除了60万军队,还有500万支前民工。所以,党史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2

淮海路的美食地图,打动人心。

淮海路上,曾有大批俄侨定居。一度,这条街居住了大量的白俄,上海人戏称这条路是“罗宋大马路”。

俄罗斯,又被翻译成露西、罗宋。东欧的浓菜汤,就是上海人念念不忘的罗宋汤。上世纪初,大批白俄先到提篮桥,稳定之后,又千方百计到法租界居住。他们多数居住在吕班路(重庆南路)、环龙路(南昌路部分)、金神父路(瑞金二路)一带,而霞飞路(淮海中路)中段,在当年被称为“小莫斯科”。出现了大批俄侨商店。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不过,当时的淮海路上,还有一批山东商人,杀了进来。8家华资百货店,都是山东籍商人在操持。这其中,就有福利面包公司,后来改名哈尔滨面包厂,解放后更名为哈尔滨食品厂。

这家俄式点心店的老板,就是山东人杨冠林。哈尔滨食品厂,建国以后做过两个高级广告。一个,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迷上了这里的酒心巧克力,赞不绝口。另一个,是1974年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其他食品都已逐渐硬化干瘪,只有哈尔滨食品厂的水果蛋糕还可食用。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我自认,对各类美食,不太上心。但有一次,看到朋友圈,老卢湾孙霞琴老师发的一段话,着实动容了——

记得一次,老同学相见,说起小时候淮海路的味道,我们就从陕西南路开始向东一家家数了过来。

有公泰的糖炒栗子、江夏的乌龟汤、三鲜豆皮、哈尔滨食品厂的奶油蛋糕、黄山的茶叶、老大昌食品厂的琅姆蛋糕,海燕食品厂的糖果、高桥食品厂的薄脆,蓝村、复兴的西菜、思南果品店的水果、全国土产食品店的酱菜,瘦西湖的千张包、光明邨的排骨面、春江的生煎、味香斋的麻酱拌面小牛汤、劳动点心店的菜汤面、永茂昌的粽子、沧浪亭的糕团、老松盛的双档,还有马咖、金咖……我们数一数也过了把淮海路的味道瘾。因为这些店相伴着同学少年的美好时光,不少店的特色小吃至今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看完这个朋友圈,当晚我就跑到老大昌面包房,去买张爱玲赞叹过的酥皮面包。不过,张爱玲赞叹的“老大昌”,当时在中山公园对面。现在的“老大昌”,已经连锁经营了。

还有“红房子”,前身是“罗威饭店”,后叫“喜乐意”,解放后上海人刘瑞甫以2000元盘进。梅兰芳是这家红色店面的常客。一次他和西菜大师俞永利聊起店名,建议干脆将“喜乐意”改为“红房子”。就此,“红房子西菜馆”问世。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说句题外话。新民晚报社90周年报庆时,报社不少同仁指着席卡问我:孙霞琴也来的?作为晚报的资深通讯员,孙霞琴把老卢湾的一幕一景,娓娓道来,“孙霞琴、杨济诗”,是上海滩很有名的通讯员组合。尽管至今,我与杨济诗也是缘悭一面。

很多上海人来到淮海路,寻找的只是一种失去。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不太夸张地说,只要是上海人,都能在淮海路上,找到自己喜欢吃、想吃的东西。日暮乡关何处是,既然往事已不可追,那么,就义无反顾或无可奈何地,投入平庸的生活。而在离开这条繁华的淮海路之前,就吃上一口点心,权当纪念吧。

这里,有着抚慰人心的某种作用。

3

1992年1月,卢湾区“斜三”地块开发,利用外资加快旧区改造,从此上海房地产市场多了一个新词“毛地批租”。

据东方网报道,当时,“斜三”基地仅仅3公顷区域,住着1000多户居民、20多家工厂和商店。基地内,到处都是危棚简屋,加之不远处就是全区垃圾、粪便转运、装船的日晖港码头,空气中总散发着阵阵臭味。从淮海路嫁到“斜三基地”的孔秀珍,被许多人嘲笑“从上只角嫁到下只角”。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十分迫切,市里、区里又没钱。卢湾区就寻找突破口,找到一家外资企业,利用外资启动地块动迁。

动迁花了半年多,建设用了两年多。在徐家汇路、打浦路交界处,崛起4栋31层大厦,名叫“海华花园”。

而区政府利用出让金,在安置居民和工厂企业的同时,将斜土路上的棚户“孤岛”改造为街心花园,将徐家汇路路幅由13米拓宽至50米,由6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3条绿化分隔带组成,成为上海南部连接南浦大桥与肇嘉浜路的主干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和环境。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我一直说,老卢湾是有一点精神在的,追求精致,打造精品。像“毛地批租”这样的创举,不吃透政策,不把握空间,不努力融合,怎么能做得到?

再比如,柳林路小商品市场。

这是更早10年的事情了。1980年,考虑到八仙桥区片出现大量小商品无证摊贩,卢湾区决定设立柳林路小商品市场。此地迅速发展,至1985年发展成上海市第一个具有活动摊房设施的专业服装市场。日本共同社记者曾刊发《中国见闻:个体经营者意气奋发》的文章,可见其中的意味。1991年,受市政建设影响,柳林路服装市场业务下降。卢湾区又兴建柳林大厦,逐步形成形成羊毛衫批发市场,一直到2000年,羊毛衫市场迁走。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前后21年,柳林路市场见证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

归根到底,做好一个区域的事情,就是理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做起来是真复杂。

讲起来是真简单。

4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淮海中路上,有一座雕像《打电话的少女》。我知道她,不是因为我常见到她。而是这座铜雕,常上报纸的社会新闻版。

1998年的一天,我在新民晚报实习。突然看到当天的报纸上,有一篇“豆腐块”文章,说的是《打电话的少女》倒在地上。为什么会倒地?文章没有细说。但编辑透露,这是因为有人想把这个铜像运走卖钱,结果没有搬动。文章之所以没写那么细,是怕有人效仿。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没想到,2000年,《打电话的少女》真的失踪了。“少女到哪儿去了”,引起上海滩街谈巷议的话题。最终的结果是,铜像果然被盗了,然后压成碎片,当废铜卖掉了。

2006年,《打电话的少女》回归,却免不了“这次还会被偷掉吗?”的疑问。果然,过了两年,突然有人发现,电话基座没有了。2010年,雕像又遭拦腰截断。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想通了两点。既然是怀璧其罪,那就不要用铜了,改成不值钱的金属。一些附属的零件,比如挎包,也不要了,“短斤缺两”。另外,2011年开始,有监控了,这也能够震慑盗贼。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淮海路上,除了少女,还有妇女。

淮海中路449号,以前是大名鼎鼎的培恩公寓、孔祥熙的产业。解放后,在底层开设了10多家时装公司,有云裳、霞飞、丽都等。1956年,这里开办了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对上海人来说,只听过不养小囡的女人,没有听说过不逛妇女用品商店的女人。常常是一对夫妻,老公在外等,老婆在里逛。见到中意的商品,老婆跑出来招呼老公:侬进来看看。老公挤进去看好,拿好主意,又挤出妇女用品商店,继续等待。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淮海路上妇女用品商店的“劲敌”,当然是“一戴添娇”的古今胸罩店。这个卖女性内衣的地方,门口永远站着等待的老公,街对面还有一群瞥着眼扫射的男孩。

只是,力宝广场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开张后,俱往矣。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少女,妇女,淮海路上的这些,告诉人们,尤其是告诉男人们,这个世界是很复杂的。

“新天地”来了。

“思南公馆”来了。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淮海路再一次成为成了小资青年摆POSE的地方。入夜,酒吧里满是颜值,空气里却缺少甜味。偶尔,走过几个建筑工人,在橱窗外看看灯红酒绿,不屑地说:“这都是我们造的。”

名媛们戴着足可以遮挡大半个脸的墨镜,款款走进淮海路上的奢侈品店。一个人去的,只是看看。两个人去的,就狂买一通。主播的直播镜头里,爱马仕外墙上的动画,重复千遍也不厌倦。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男人的头发,梳得根根顺滑。他们在寻找新鲜,在想脱离K11的小资,要着开兰博基尼,要住华府天地。这里有蠢蠢欲动的大长腿,有嫩得出水的肌肤,有鲜亮如苹果的容颜,却唯独没有爱情。

入夜,这是淮海路。这也是上海。

5

我走过淮海中路927弄。

这一排排红砖墙的房子,原来叫“霞飞坊”,现在叫“淮海坊”。不管叫什么名字吧,这一个面朝淮海路,后连接茂名路、南昌路的弄堂,容纳过半部民国史。

巴金,在霞飞坊59号,住过18年。《家》、《春》、《秋》三部曲中,《春》与《秋》,均在这里完成。彼时,巴金家高朋满座。女主人萧珊,用厨艺接待了汪曾祺、查良铮等客人。我第一次读巴金的《怀念萧珊》,看到文章倒数第二段,“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眼睛湿润了。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巴金萧珊和孩子在一起

1945年,抗战胜利,在上海的内山完造(鲁迅笔下内山书店的老板)处境困难,住在霞飞坊3号的夏丏尊,强支病体为内山奔走。夏丏尊亦师亦友的朋友,有两个。文学上,鲁迅给他的影响很大。艺术上,李叔同让他见识了更多东西。夏丏尊去世后,丰子恺写文章悼念,文末最后一句话是——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1936年10月,鲁迅去世。一个月后,许广平带着周海婴,迁居霞飞坊64号。二楼住人,三楼收藏鲁迅遗物,其中最珍贵的手稿,藏在厨房间的煤堆里。这里,最终也成为《鲁迅全集》第一版编辑处。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中写道,搬家是鲁迅生前一再的嘱托,要求“搬出虹口”。至于为何搬到霞飞坊,是萧军和萧红介绍的,那时候二萧正住在霞飞坊300多号。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在霞飞坊,许广平和周海婴,曾遭遇“闷香”。一日醒来,窃贼已入室盗窃,“窗沿上插着三支烧尽的香杆,杆紫红色,寸半长,粗细如牙签的中段,香灰洒落在窗边,呈极细腻的淡灰色……”

历史掠过三十二年,1968年,许广平得知,原本珍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手稿不知去向。焦急万分的许广平连夜给中央写信,却在送信过程中突发心脏病去世。此后,北京卫戍区司令傅崇碧,带领秘书在江青住所取回全部手稿,却被扣上了“冲击钓鱼台”的罪名,并进而演变出所谓“杨余傅”事件。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许广平在霞飞坊整理鲁迅日记

从煤堆,到博物馆,到江青住所……鲁迅手稿之迁,可堪一叹。

鲁迅之弟周建人,住过64号。

电影《三毛流浪记》的编剧阳翰笙,住在霞飞坊9号。“电影皇后”胡蝶住过霞飞坊33号。上海滩鼎鼎有名的“江北大亨”、天蟾舞台的老板顾竹轩,住过34号。

气象学家竺可桢,住26号,但只是匆匆掠过。竺可桢和胡适是同学。竺可桢自幼体弱,胡适曾开玩笑说,如果竺可桢活过60岁,就在寿宴上当众向竺可桢磕三个头。最终竺可桢活了84岁。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霞飞坊99号,又是一个极为闪亮的存在。1927年,已经成名的徐悲鸿,将自己霞飞坊的寓所,变成了艺术沙龙。田汉和欧阳予倩,常与徐悲鸿聚谈,三位大家恳谈成立了“南国社”。

6

写淮海路,很难。

尽管,我在淮海路旁边,生活了12年。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淮海中路的一段。然而,对淮海路,我还是有一种疏离感。

这条路走得再多,也无法像一幅画般,在心中纤毫毕现。淮海路的排场太大,又太精致,可以不走心地闲逛,却难长相厮守。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因为太美,所以太远。

淮海路给我的疏离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淮海路太密集,太经典。你才从一处名媛宅院中走出,就拐进了英雄行馆。你才感受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情,又不小心被最尖端的流行,撞了一下腰。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淮海路集聚了太多的时刻,也就失去了时刻的意义。淮海路集聚了太多的历史,也就失去了历史。淮海路像一个搜罗齐宝贝的所在,简单到了复杂,复杂到了繁多,宏大到了虚幻。

幸好,张国樑劳模工作室,编发了《情‘迁’淮海路》这本书。这本书在上海书展发售时,我去了,还发了言。这本书在“思南读书会”交流时,我是主持人。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两个场合,我都开了同一个玩笑。

以前是——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张国樑谈闲话。因为张国樑和钉子户谈话,有理有据,原则和情理把握得很好。

现在是——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张国樑搞文化。他是全国劳模、上海动迁协会会长,没想到编一本书,把淮海路的来龙去脉、人情世故,讲得这么透,真正是专业水准。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我和张国樑,相识于十年前。当时,他已经是沪上“阳光动迁”第一人。我很快发现,这个人是新闻的“富矿”。因为他从不坐享其成,躺在功劳簿上,而是时常琢磨,“旧区改造”这碗饭,能吃出什么新花样,如何让动迁基地里的老百姓,早日告别马桶,早日得利,早日搬进新居。可以说,隔三个月去见他,总能发现新闻,发现老百姓欢迎的创新措施。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一条淮海路,也见证了张国樑35年的动迁生涯。柳林大厦、香港新世界、K11,都是在张国樑团队征收成功的地块上建起的。淮海中路358弄的尚贤坊,是郁达夫“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地方,也是由张国樑团队“留、改、拆”而焕发生机。由此,是时代境迁也好,商业变迁也好,人情乐迁也好,未来跃迁也好,归根到底,是对平凡生活的拥抱。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打动人心的,不是不平凡的历史,而是历史的平凡。

7

为了写这篇7000字的“魔都私家地理”,我跑到淮海路上,看看走走。

我也没有说,一定要留下什么。

我只是想说,淮海路还要向前,还会经历变化。能够在变化的大时代,当一个不变化的小人物,那是很幸运很幸运的了。

这辈子做一个平庸的人,或者来上海这条路看懂“如何变得不平凡”

我最近喜欢听隔壁老樊的歌,比如下面这首《多想在平庸的生活拥抱你》——

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你能带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气

你曾拥有最美的爱情

你听过最美的旋律

触摸过一个人孤独的恐惧

也看到过最美的风景

我跌跌撞撞奔向你

你也不能一个人离去

我们在一起说过

无论如何一起经历了风雨

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老去


图片来源:《情‘迁’淮海路》 解放日报 上海发布 夜光杯 微上海 地名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