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你就能照顧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簡介:韓瑞丹,全國高級康復理療師,艾灸師

迎接冬天的到來,從防寒護陽開始。

立冬後的首要任務是防寒

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又被稱為交子之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攝圖網

過去人認為,從立冬起,陽氣潛藏,寒邪當令,養生應遵循斂陰護陽的原則。所以,立冬之後,注意防寒是首要任務!

為什麼要防寒呢?因為寒具有寒冷、凝結的特性,為冬季主氣,具有以下特點:

1. 寒易傷陽

寒為陰氣的表現,其性屬陰,故寒為陰邪。

陽氣本可以制陰,但陰寒偏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為陰寒所侮,故云「陰盛則寒」,「陰盛則陽病」。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pixabay

2. 寒性凝滯

凝滯,就像結冰了,凝結阻滯的意思。人身氣血津液的運行,賴陽氣的溫煦推動,才能暢通無阻。

寒邪侵入人體,經脈氣血失於陽氣溫煦,易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徵。

3. 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則氣收」,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

所以,冬天往往是疾病的高發期,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又如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另外肢體關節疼痛痺證等也多因觸冒寒涼而誘發加重。

因此立冬防寒護陽,是至關重要的。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攝圖網

寒邪最容易傷到哪裡?

寒邪入侵往往是不經意之間,可能是汗出後受涼、飲食不注意,也可能是自身體質偏弱。那麼,當寒邪入侵人體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寒邪入侵人體的規律是由淺到深,掌握其規律症狀有助於我們應付。

1. 寒氣傷表

這個最好理解了,人體接觸自然界最密切的器官便是皮膚,皮膚就是我們人體肌表最表層的保護罩,所以寒邪入侵,首從肌膚皮毛開始。

這就是我們最常見的外感疾病,發病前多有不慎受寒、勞累、淋雨等原因,症狀多表現為忽冷忽熱、無汗等。

寒邪入侵皮膚後,若正氣不足,不能迫邪外出,就容易把人體的氣機憋住,就會出現發熱的情況了。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攝圖網

2. 寒傷經絡關節

如果不注意保暖,寒邪也容易留駐在經絡關節之處。

《黃帝內經》有一句經典論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就是說寒邪是導致關節筋骨疼痛麻痺的病邪之一,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因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關節筋骨出現了氣血不足,寒邪主收引,故易留駐經絡關節。

此種情況下,因肝腎主筋骨,往往多有肝腎虧虛或者腎陽不足的情況。可以見到腰膝疼痛、關節僵硬、肌肉收緊感等不適症狀。嚴重者則可能出現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pixabay

3. 寒傷臟腑

前面兩點講的都是寒邪傷及了肌表和經絡關節等,但如果是素體陽虛體弱之人,寒氣就容易直中人體臟腑等深入部位了。

其中最容易傷及的便是肺與脾胃,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第一個感受水谷寒熱的便是我們的脾胃。

故《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若飲食中感受寒邪,則容易出現胃痛、腹痛、腹瀉等不適。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攝圖網

而在《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則明確指出:「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呼吸,最能感受天地之間寒氣的變化。

同時肺和脾均屬於太陰經,飲食寒涼也可以導致肺病,如常見的哮喘、慢支、變異型咳嗽等等。

同時要注意的事,若寒邪停留在臟腑日久,最終傷及腎陽,人之根本,就會導致各種病邪的產生。

除此之外,一些特殊人群,也容易感受寒邪:

老年人,因老年人年老體衰、陽氣虛少,感邪後就容易出現前面提及的呼吸道疾病及心腦血管意外等情況。

婦女,就容易出現痛經、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了。

小孩子,稚陰稚陽之體,形體未充實,往往容易出現肺炎、哮喘等疾病。

如何抵禦寒邪,固護陽氣?

1. 固護正氣,保暖為先

人體正氣又是抵禦外邪、防病健身和促進機體康復最根本的要素。

《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靈樞·百病始生篇》指出:「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就是說,正氣充沛,雖有外邪侵犯,也能抵抗,而使機體免於生病,患病後亦能較快地康復。

因此立冬寒邪主令時,保暖、保護陽氣顯得尤其重要。其中有幾個部位主要特別注意。

第一位是背部。背為陽,腹為陰,背部是寒邪入侵體表的首要部位,尤其是頸部督脈、膀胱經交會的大椎穴,此穴位是諸陽之會。

要儘量穿上帶衣領的衣服,或戴上圍巾。也可以貼上丹丹家的的艾灸,蘄艾配伍益母草、人參、杜仲等,能起到抵禦寒邪,保護陽氣的作用;且能持續恆溫42攝氏度,8-10小時,體感舒適,發熱,溫灸同時產生水蒸氣溫潤肌膚,避免低溫燙傷。

其次就是雙足。雙膝和腰部等下半身部位,因為寒從足下生,而且腰為腎之府,足部亦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所過之處。

要注意對人體下半身的保暖,襪子儘量蓋過踝部,裙子則應蓋過膝蓋,可以有效防止寒邪入侵人體經絡關節。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pixabay

2. 適量運動,以靜制動

「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句民諺,足以說明冬季鍛鍊的重要性。

動則陽氣流轉,寒邪自然外去,但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露中鍛鍊,且以靜態運動為主。

養陽氣,使陽氣潛藏,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十六段錦等,不適宜太激烈的運動。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佳,汗出時注意避免受涼吹風。此種尤其適合寒邪入侵經絡關節的患者。

立冬之後 | 固護陽氣,築好抵禦寒邪的第一道防線

圖源:攝圖網

3. 飲食:滋陰潛陽為宜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才能保護好我們內在的臟腑。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閱讀是一種智慧、分享是一種美德、點贊是一種動力。精彩給您的朋友,幫助並影響更多的朋友,讓更多朋友受益!閱後請朋友們關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學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