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前清末社会老照片:图四是街头算命先生,图七是商人的小妾


图中左侧的那位外国人是苏格拉摄影师汤姆逊,右侧的是两个清朝将士。汤姆逊是最早来中国的摄影师之一,这张照片也是他拍摄的,取自1871年的厦门。他自香港开始,游览中国多个省份,并用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珍贵史料。

这是1870年的和尚,拍摄于福建涌泉寺。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始于783年,最初被命名为华严寺。这座寺庙历经坎坷,唐武宗时灭佛运动兴起,加之明朝时期火烧,前后被毁坏三次。后来重建,并被康熙帝命名为涌泉寺。

这张照片拍摄于1871年的北京,图中修脚师傅正在给客人修脚。这些修脚师傅除了修剪指甲外还帮去鸡眼。后面的一个人从门上探出身子,边看边抽烟。其他窗户也破破烂烂没了窗户纸,如果到了冬天恐怖不会好过。

这是1870年街头一角。中间那个是算命先生,有人正请他算命,也有人在看热闹。右边的理发师在给客人理发。

这是1872年北京城的水果贩。这是传统的买卖方式,小贩们用扁担挑着货走在大街小巷,吆喝着卖东西。照片上还有个孩子正看着担子上的水果,使这个画面更有些人烟味。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花船,拍摄于广州。花船的作用其实和青楼差不多,但因为在水上,得名“水上青楼”。当时,很多外国人以及商人高管,都时常会光顾于此。清末时期,广州作为港口城市,主要靠水上运输发展商贸。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会催生娱乐产业。但是花船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滥交导致的性病蔓延以及后来的鸦片贸易。

这是当时京城一个商人的小妾。虽然俗话说“三妻四妾”,但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即使在古代,也只能娶一个妻子,但是妾还是可以纳好几个的。妻子的地位要高于妾很多。


图为满族葬礼,拍摄于1872年。当时的葬礼有很多考究的东西,甚至细致到抬棺材分多少杠。图中这些人原本是乞讨者,被雇佣来做打执手,负责举着旗子。因为考究颇多,葬礼的花销往往也很多。还有的人为此倾其所有。

图中这位僧人正在化缘,拍摄地点是天后宫。天后宫是我国沿海地区有名的寺庙。沿海人民崇拜海神,天后就是其中之一,俗称妈祖。在当时,寺庙食物储备有限,和尚往往需要化缘为生。他们通常接受食物,除非需要修整寺庙,否则一般不会接受金钱。

图中衰败的教堂便是仁慈堂,拍摄于它被民众焚烧后不久。这座教堂始建于1862年,最初是法国的传教士为救济当地孤儿而建造的。但是不幸的是八年后,一场瘟疫夺走了其中很多孩子的性命。当地百姓看到传教士埋葬死去的孤儿,以为他们是杀人凶手,便开始烧毁教堂,还杀死了十名修女,令人惋惜。“天津教案”指的就是这件事以及望海楼教堂焚烧事件。


这是十九世纪70年代的广州的买办。买办指的是那些西洋人聘用的中国人,往往是为了方便贸易。买办们通常思维活跃,善于沟通,外语水平当然也很好。他们不仅处理商贸,还帮助洋人和官员沟通往来。买办是一项收入很高的职业。图中的这个买办很是惬意地坐在椅子上,脚下还铺着兽皮地毯。

图中的是剃头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理发师。这张照片拍摄于1872年。图中客人坐着的椅子平时还是放置理发工具的地方。一旁的是烧水用的炉子。剃头匠通常用一个扁担,一头挑板凳,一头挑炉子。有一句俗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来源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