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跟很多人的觀念不同,農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以前一直是,以後我估計還會是。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在中國一提起農民,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衣衫襤褸、臉上的皺紋堪比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這樣一種形象。

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農業是一個利潤率極高的產業,土地是一種回報率極高的生產資料,農業技術是一種科技含量極高的綜合技術門類。事實上從人類走出東非大裂谷開始,農業,始終是人類社會里一個朝氣蓬勃而且最優先發展的產業。

所以它才叫第一產業。不僅僅是因為出現最早,按道理說,妓女出現肯定比農業要早,作為第三產業的中堅之一,它怎麼不排到前面去呢?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在怎樣認識農業這個問題上,我始終很認同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裡面的看法:

是農業技術決定了地球上能夠承載的人口總量,而不是需要養活的人口決定農業技術的先進程度。儘管人口壓力可以倒逼農業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並不是歷史前進的主因。人類在農業技術上的摸索前進,受制於很多很多的因素,人口壓力只是其中之一。而人類在農業技術上的一個突破,往往就養活了更多的人口,最終引起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巨大變化。

沒有農業的出現,就不會有階級社會的出現。沒有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就不會有封建制的出現。沒有化肥和農藥、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就不會有現代這個人類社會中相對安全、富裕、充盈的時期。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嬰幼兒死亡率低到歷史極值,和平成為國際關係主流,國際紛爭有望通過國際機構協商解決。同樣的,我們可以預期在未來,沒有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人類就不可能走出地球這個人類文明的“搖籃”,實現更為美好的未來。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即使有一天,按照卡爾達舍夫文明等級分類法,人類能夠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農業的黃昏也不一定就會到來。實話實說,我覺得農業的黃昏和信息產業的黃昏,誰更先到來還不好說。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著眼到現在,農業的發展趨勢是“工廠化”、技術化。

在食用動物養殖方面,工廠化已經初露端倪。

因為動物生長的大部分因素已經做到可控,在豬、雞、魚、牛羊等主要肉用、奶用動物方面,已經可以做到精確控制投餵飼料的品種、數量,預測產出肉、蛋、奶及其它製品的質量、數量。

這跟你在一個鋼鐵廠裡投入多少鐵礦石、產出多少鋼鐵產品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動物們在這種精確控制的環境下,從交配產崽到出欄宰殺,都已經實現了流水化作業。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在植物種植方面,工廠化還任重道遠。植物生長的各種影響因素要更多一些,生物技術尤其是對於微生物的研究控制還處在起步階段,人類還做不到對於主要作物的精確控制,靠天吃飯和運氣成分還很多。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很多號稱“植物工廠”的地方,與動物養殖工廠比起來,不管從規模大小還是從控制精確度上看,都還遠遠稱不上“工廠”。

技術的落地運用在農業效率提高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和明顯,尤其是包括轉基因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先進農業技術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產量和品質,避免浪費和損失,越來越成為農業生產力的支柱。

至於有的朋友要提到的“規模化”,這並不是農業本身的趨勢,而是一種商業手段而已,放之任何產業都是一樣的。拜耳、陶氏肯定比河北小化工廠更有競爭力,提這個人人皆知的常識並沒有什麼egg用。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著眼到中國國情,農業的作用舉足輕重、未來的前景非常值得樂觀。相對於目前中國國內製造業、房地產業的低迷,農業發展簡直稱得上是“蓬勃”。2009年,我國農業總產值達到3.5萬億元以上,生鮮農產品比如肉、蛋、奶、蔬菜水果的消費量,已經超過了糧油產品。

第一產業年增長率長期維持在4%左右,但是發展速度並不均衡:農業旅遊、生鮮農產品消費發展迅速,糧油市場發展緩慢甚至萎縮,林業受房地產業影響,發展速度波動較大。農業生產上的主要矛盾是人均耕地面積少、土地政策陳舊僵化導致的農民年收入較低與農業整體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

小農經濟傳統、農村維穩思想,制約了中國農業規模化發展,使得大部分農民缺乏競爭力,市場風險的抵禦能力較低,對願意從事農業的高素質人才缺乏吸引力。個人認為,每個農民平均持有的土地面積有個閾值,低於這個閾值,規模化農業很難起步,政策刺激難以奏效。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農業生產上的次要矛盾是農業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流通渠道臃腫、低效。這個矛盾導致農民利潤低、農產品消費者生活成本高、附著在農業產業鏈上的寄生人群多。因為我國稅制和社會管理制度的現狀所致,即使已經取消了農業稅,農民在市場中付出的代價依舊很高,農村建設效率很低,真正惠及農民、農業的政策措施落地困難。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國家對農業的補貼也漏洞百出,大部分補貼實際上難以刺激農業生產,“樣板工程”、“面子工程”比比皆是,套取國家補貼的行為氾濫成災。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農業市場還遠未成熟。基於歷史原因,農產品市場表面上非常的公平,實際上是扭曲和畸形的,處於產業鏈兩端的兩個人群:農民和消費者,實際上對市場的影響力微乎其微。我國在下一步主要在兩個層面上努力,才有望改變農業現狀,很好的解決“三農”問題:

一是土地政策。

必須要有更加靈活的土地政策。當年的土改毫無疑問是促進國家整體發展的,但是這已經是21世紀,研究更為切實可行的土地政策勢在必行。農村農業用土地流轉與持有實行稅收制、配合以適當的免稅政策,我認為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持有土地必須納稅是國際通行的辦法,也可以避免土地浪費、荒棄、低效種植。對於規模化種植戶,可以基於產值標準實施免稅、減稅,鼓勵高效率利用土地。注意這並不等同於農業稅,而是對土地持有和使用方法收稅。要讓低效使用土地得不到國家補償,甚至略有虧損;高效土地使用拿到全額國家補償。這樣才能讓國家農業刺激資金落到實處,避免“隨便撒點種子吃補貼”的行為出現。

二是市場建設。

農業流通領域需要培養一批專業高效的企業,徹底杜絕政府、國企插手農業上下流通的現象,國家資本、行政權力徹底退出農業流通領域。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事實證明,各級糧站的撤銷,沒有讓一個城市居民餓肚子,大部分農民也沒有說賣不出去產品。行政權力插手農業生產和流通,低效率、盲目蠻幹的情況一直存在,資源配置作用一直都是負值——遠的有畝產萬斤,近的有各級供銷社的名存實亡。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國家在第一產業上,主要應該發揮資本監管和公共建設的作用。目前,不管農業市場本身的風險如何,大量人口退出農業生產領域都是事實,實際上現在還堅持呆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大部分已經具有了較強的市場意識和風險抵禦能力,優勝劣汰早已悄然完成,國家放開農業市場是大勢所趨。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在這個關鍵節點,鼓勵和培養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農業資源配置企業,是事半功倍的好事情。一方面將政府承擔的資源配置功能交給他們,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形成規模效應,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很多人覺得我要是有個100億,我憑什麼還要幹農業?實際上,擁有100億資產以上的人,想從事農業的多了去了。

其它產業的人,有馬雲的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一批電商企業,哪個手裡沒有個幾百億?本身從事農業的,有通威、希望等等農業龍頭企業,隨便一個體量都不小。國企和國際巨頭方面,魯西化工、德國拜耳、美國陶氏等等都有農業方面的發展項目。

與很多人的觀感不同,農業的利潤率其實高的嚇人,遠超鋼鐵、房地產、採礦業甚至信息產業,綜合考慮風險因素的話,跟販毒都可以一較高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按照這個利潤率計算,恐怕販毒都要甘拜下風。

當前農業利潤率,在諸多的子產業裡極度不平均。糧油產品、工業原料作物種植加工業利潤率相對較低,但是市場空間巨大,有利於大規模企業生存發展。生鮮農產品利潤率較高,市場空間也很大,是個很有利於小規模企業成長壯大的領域。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特色農產品、中藥材、藥用化合物提取所需的原料作物利潤率最高,可惜市場份額最小,適於單打獨鬥的小農戶、小合作社生存。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中國農民貧窮落後的關鍵點,不在於農業利潤率低,而在於種植面積小、總收益太低。按照人口稠密地區人均0.8畝左右耕地的面積,利潤率再高,也不足以支持一個人的生存、發展。大力削減農業從業人口、提高農民人均耕地面積,是必然而無可置疑的趨勢和要求,讓農民賴在地裡不能發展甚至不能存活,絕不是保障農民權益的做法,而是在狠狠的剝削他們。

我們國家再不能逆潮流而動,要堅定不移的大力推進城市化建設,吸收剩餘農村勞動力,盤貨農業資源,這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我要是有個100億,我就幹農業

作為一個7歲就下地種小麥,15歲能從趕著耕牛耕田開始,插秧除草打藥收割,全套農活能夠拿下來的資深老農民,我現在也願意回到農村從事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