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有一回散步偶入一座新修不久的寺廟,主殿裡竟放著一尊21米高的金光大佛,或是寺廟最大的賣點,竟在大門前的外牆上用紅漆寫了一行字“亞洲最大的寺內大佛”,殿宇內大小佛像清一色金色,就連柱子都是上的是黃漆,讓人不禁有些疑惑這年頭寺廟就這麼有錢?

我們也不難發覺,這十幾年來在旅遊業的刺激下,新舊寺廟都彷彿陷入一種怪異的競賽。寺廟的建築面積越來越大,佛像一座比一座高,各個都在爭足亞洲第一大佛,世界第一高佛以及各種“之最”的頭銜。

雖說有“佛像渡金身”的緣由,但今天卻給人一種攀比,奢侈,浪費,土氣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今天許多中國遊客更喜歡日本的佛寺,儘管它發源於中國古代大唐。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日本佛像普遍不高,其中最著名的鎌倉大佛也才不過11米多,而且大部分古寺佛像都是修繕重建而來,新造的大型佛像並沒有幾座。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與中國、印度、緬甸主流的金光大佛不同,日本佛像以銅像、石像為主,剩下則是木雕,其外部除了染上一層防蛀蟲的油漆外,再無其餘的裝飾,看起來十分簡單,又很符合普通民眾對佛的印象。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或許是因為國內的佛像金身造價不菲,每年都有好幾許佛像被偷的案件發生,因此許多佛像被鎖在櫥窗內,就是不知道隔著一堵玻璃牆,香客們的祈願聲佛又是否能夠聽得見?與之相反,日本許多被列為國寶的佛像,毫無障礙地坐在民眾面前。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而那些藏在竹林,綠蔭小道上的佛像,日日夜夜受雨淋日曬,青苔佔滿了佛座,斑駁的佛身融進周遭環境裡,如同正在修行,給人如沐春風的心情,平易近人的感覺以及美的視覺享受。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日本佛文化雖源自中土大唐,但傳入日本後又受“崇尚自然”的本土神道影響。所以不止是我們前面提到的佛像,包括今天連中國遊客都稱讚嚮往的日本佛寺,都十分唯美自然。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在大量古樹包圍下的古寺建築,給人予清幽的視覺享受。春天櫻花浪漫,夏日綠樹森森,秋天紅葉染寺,冬日白雪冷寂。這種自然與人文的結合,並沒有因為旅遊業盛行而破壞的傳統美學,是日本保留傳統文化最成功的地方。底蘊從何而來,其實說的就是這樣。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所以很多中國遊客十分認同“中國的唐代文化,遺留在日本的古寺裡”的說法。當然這一說法從歷史文化發展,理性考究上都是“誇張化”,不符合實際。但不可否認的是,與之相比的國內古寺,在文化保護、人文底蘊輸出,環境美學上,日本古寺更貼近中國人對佛門的印象。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但今天的寺廟似乎越來越追逐“面子工程”,造價高達數億元的大佛比比皆是,各種各樣的第一和世界之最,頻頻登上吉尼斯紀錄。但最後你發現除了門票高,寺廟的環境、人文都表現得十分差勁。

中日佛像區別:一個造得越來越高,一個平易近人

古寺裡,傳統的中國古典美學難見蹤影,最後你只能跨洋到昔日的“學生國”才能找到一丁點的蹤影。你知道它並不難代表我們的過去,可是你只有這樣的選擇。

注:圖片為英國(現居日本)攝影師El-Branden Brazil獨家授權去驢行,未經許可,圖文禁止轉載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