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張賢亮是我非常喜歡的西北作家之一。初次讀張賢亮的書是在大一,那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事情了。1992年的平安夜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白茫茫的大雪將大地籠罩得一片潔白,一輩子都難以忘記我這個從祖國最南端來的學生第一次看到下雪興奮的情景。教大學語文的老師那天講起了西北另外一作家張賢亮,下課後,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張賢亮小說選集》,第一篇就是《綠化樹》。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才看了幾頁,書中所描述的一切已經深深吸引了我,迫不及待地辦完借書手續,回到宿舍躺在被窩裡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中去。在我的閱讀生涯中,這樣專注,這樣感動,還是第一次。

《綠化樹》是八十年代傷痕文學最代表作的一篇,發表於1984年初。那是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沒多久,剛開始討論真理標準的年代,作品問世後就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場爭鳴一直持續到1985年。就在爭鳴餘興尚濃之際,張賢亮又推出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引起了社會各階層,各個層次讀者的廣泛興趣。一時之間,張賢亮成了文壇上最引人注目的人。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書中的生活背景和環境是1958年大躍進後1960年至1962年期間在我們共和國土地上席捲著的那股飢餓的衝擊浪的逼真再現,是一個畸形年代的極其艱辛的社會生活圖景的真實寫照。同時作品中又有著濃烈的荒原氣息,粗獷,蒼涼,悲壯。既有著極為艱辛的苦難生活,更有著一群用耐力和刻苦精神支撐著祖國大地的平凡而又偉大的勞動者,讓人覺得有溫暖和氣息。這幅嚴峻的社會生活圖景為我們提供了對過去的年代重新思索、重新認識,重新評價的藝術回憶。

文學的浪潮永遠離不開時代背景,哪個年代都是如此。《綠化樹》是八十年代反思文學傷痕文學的產物。經歷了漫長的浩劫,知識分子終於脫下了身上的枷鎖,迎來了可以再次自由抒寫的新時代。曾經受過的苦難成為了創作最好的素材,所以他們紛紛以手寫我心,通過自己所經歷的傷痛,對國家社會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不僅僅抨擊這些政治運動,還用冷靜的眼光去審視這段歷史,挖掘造成這些傷痛背後更深層的原因。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而張賢亮的小說特別是知識分子在極左勢力下的精神狀況和人生歷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拓寬了當時文學創作的領域。在反思歷史的深度上,對後輩的作家也影響深遠。

和很多傷痕文學一樣,讀《綠化樹》就是讀一部知識分子的浩劫史。當時的知識分子們的命運和20年代時的《沉淪》多麼相像,漫長的勞動改造,無止無休的政治運動,我們永遠也無法真正感知身處其中的那一代人的生存狀況。他們備受辱罵,流放邊疆,身體不僅受到折磨,精神上更是遭受重壓。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也許就是這樣,人性中最脆弱感性的一面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這裡我們看到人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千方百計地設法活下去,什麼知識文化在現實面前都顯得一文不值。雖然章永璘也會自責內疚,自己不該這麼做。正像書中寫的“可怕的不是墮落,而是墮落的時刻非常清醒。”所以這個忘記了什麼是吃飽的感覺的讀書人,因為馬纓花爽快地拿出白麵饃饃和土豆給他吃的時候,竟感動得熱淚盈眶。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雖然他們飢餓,他們懦弱,他們懺悔、內疚、自責,卻也還保存著知識分子內在的閃光點——自省。即使再飢餓、飢渴、困頓,也堅持思索人生,對歷史命運進行了反覆的思考與解讀。這樣的作品,讀來甚覺悲涼,卻又無比的真實。


人生經歷中的苦難,對於經歷者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一個人變得冷漠、自私、殘忍,內心充滿仇恨,也可以使一個人的心靈充滿溫暖和陽光,同情、善良,對他人充滿關懷與熱愛。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綠化樹》中章永璘和馬纓花還有謝隊長,海喜喜等人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那麼多年了都難以磨滅。在他們身上,人性最本質的善良與真誠都是那麼的飽滿。一個人不論如何粗俗,沒有文化,只要他有真摯的感情,能洞察事理,就會顯得無比的高大與莊嚴。

章永磷這個被打為“右派”和數次被勞改的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讀書人,在荒涼的大西北,在苦難的肉體和精神磨難中,他思想的掙扎、靈魂的蛻變是在馬櫻花自然、純樸、偉大的愛的滋潤下復甦的。在章永麟的回憶裡中,馬纓花無疑是悽苦風雨後溫暖的一束陽光。她聰明、能幹、樂觀、善良,還美貌如花,就像張賢亮介紹的馬纓花這種生長在荒漠裡的綠化樹一樣,喜光,喜熱,耐乾旱瘠薄。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更令人驚訝的是,馬纓花對於苦難生活中呈現出來的強大的適應力。作為一個未婚先孕的農村婦女,帶著一個孩子,還生活在那個傳統的年代,她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悽苦,反而是坦然地面對,樂觀而堅強地活著。馬纓花對章永璘的愛,是一種忘我的愛,充滿了高尚的獻身精神。馬纓花有過不幸的經歷,也沒有多高的文化,但她對知識分子充滿了莫名的崇拜,她嚮往知識,追求美好的事物,她的愛給章永璘的生命注入熱烈的活力和希望。

在那個饑荒飢餓到可以吃人的年代,馬纓花用她的高情商、用自己的風情與美貌換來的食物用來養活自己的女兒和給心中所愛的章永麟補充營養,她要給自己愛的男人好的生活以讓她能安靜地看書。這時的馬纓花,是狡猾的,但狡猾背後,能看出的何不是一份赤誠的真心?但是她有自己堅定無比的原則,就是絕對不能觸碰身體。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她用困難時期非常難得的白麵膜、雜合飯這樣美味的飯菜,給章永麟羸弱的身體補充營養,讓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她用溫暖樂觀的話語和野性豪邁的民歌寬慰章永麟,驅散他心頭的陰霾。更可貴的是她對章永麟發自內心的尊重,她喜歡章永麟身上的讀書人的氣息,鼓勵他繼續讀書。她看向章永麟的眼神永遠是滿滿的溫柔與憐憫,沒有一絲嘲笑與責備。

而章永麟對馬纓花的情感更多是感恩,並不算愛。他有著男人的自尊心,並不樂於接受馬纓花用美貌換來的東西,甚至鄙夷馬纓花在情感上的“混亂”。但雖然心裡這麼想,在那個饑荒的年代,他還是接受著馬纓花的東西,因為這些能保證他的生存。文中有大量的篇幅用來描寫他內心的掙扎,他在接受和拒絕中對馬纓花的情感搖擺不定,不知道怎麼走下去。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也許是被馬纓花的愛所感動,也許是對自身的未來無比迷茫,也許是一瞬間的良心發現,終於,他鼓起勇氣向馬纓花求婚了,可是馬纓花拒絕了他。她的理由是“結了婚,那幫傻熊誰往我這兒送東西?”


這種理智裡面卻也包含著無比的心酸。的確,她愛這個男人,但是當時,比愛情更重要的是生活,為了能活下去,就暫且犧牲一下自己渴望的愛情,去“等到條件好了再結婚。”這是一個沒有文化但卻樸實天真善良坦蕩的農婦偉大的愛情。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這時的馬纓花,如《茶花女》中的馬蒂爾德。都是那樣的善良,那樣的聰穎。她們為了愛人去忍耐,去犧牲,一心奉獻卻不求回報,世間痴情莫若此。

當章永麟還試圖懷疑馬纓花的忠貞時,馬的執著令人動容:"就是鋼刀把我頭砍斷,我血身子還陪著你哩!"這句話震撼住了我的心靈,這就是樸實的勞動人民,樸實的愛情。大學時,馬纓花成了很多男同學心中幻想中的“洛神”。她不但凝聚了無可置疑的美學價值,還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但馬纓花的夢終究還有因為章永麟再次被抓去勞改而破滅了,這一去就是20年,當20年後,章永麟回到農場,馬纓花已經不知去向。而章永麟也並沒有去尋找她,這不是不能,而是不願吧。他已經平反成功,人生的陽光大道從此開啟,生存不再是人生的目標,他又怎會再去尋找那個傻傻愛著他的姑娘呢?還不如就留在腦海裡,成為一個回憶的標本,做青春年華一個最好的祭奠


章永麟終是負了馬纓花,負了那份在他人生最落魄潦倒時候的溫暖而堅貞的愛情。因為那個悲劇的時代,也因為自身。一聲嘆息!

讀張賢亮的《綠化樹》

在張賢亮愛情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習慣死亡》的結尾,寫到了和馬纓花重逢的情景,此時與他們的離別已經過去了25年。張賢亮已經平反了,功成名就,是寧夏的文聯主席了。

而燭光下的馬纓花乳房和肚皮都松垂了下來,並且有一層層皺褶。

文章的最後一句:“月光,又見到月光。我盤腿坐在炕上,閉起眼睛。我陡然看見她在月光下非常美麗和年輕。

那個下雪的夜晚,讀到這裡,潸然淚下,為那些生命裡出現過的美麗而聖潔的綠化樹。

-- END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霸槽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