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千錘百煉終得金,如同千磨萬煉方得善果。一切的結局都是點滴的厚積薄發,最終澎湧而出的,不僅是結局,亦是自身千萬次的歷練和成長。

如同三毛自殺前喜歡的那個男人——張賢亮,他在苦難中成就自我,最終成為了最終最有錢的作家。

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三毛和張賢亮的淵源

三毛雖祖籍重慶,但自幼生長於臺灣,1943年出生的她,喜歡流浪,字裡行間皆是對撒哈拉沙漠那片淨土的喜愛和眷戀。

她的人生中,交錯著許多人的身影,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或許便是其與荷西的“生死之戀”,跨越年齡和家庭的阻礙,二人因愛結合,最終在情深意切之時生死永別。

曾經被荷西溫暖的三毛,開始無盡的精神流浪,之後遇到了耄耋之年的西部情歌王王洛賓,一腔的熱情和孤注一擲並未能換回三毛渴望的結局。

她只能黯然離去,最終於1991年1月4日自殺身亡,享年48歲。

如此神秘且多情的臺灣女作家,又是如何與久居寧夏的張賢亮相識的呢?而張賢亮又是如何獲得三毛的喜愛呢?

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1979年之後,三毛的作品集在內地逐漸出版,讀者們開始熟悉並且喜愛這個真實且細膩的臺灣女作家,而三毛本人,對於內地這片土地充盈著憧憬之情。

這片土地,孕育了她的先輩們,是她尋找的“根”,對於一個作家,“故鄉”二字的含義如此之重,三毛對於內地的執念,從未消亡。

終於,在1989年,三毛第一次抵達大陸尋根,她來到了自己的曾經的故鄉,受到了鄉民們熱情的歡迎。

次年,她再度回到大陸,並且偶然遇到了同在一個賓館的陝西電視臺記者孫聰,孫聰出於一個媒體人的靈敏嗅覺,很快捕捉到了話題度,於是他向三毛髮起了一次採訪邀約,三毛欣然應允。

在採訪中,孫聰詢問三毛對於陝西的觀感。三毛作為一個作家,純天然的第一反應便是說起了作家。她說自己十分喜歡賈平凹先生的作品,並且簡短的敘述了自己對於其作品的看法。興致濃時,三毛便提到了張賢亮。

三毛說自己十分喜歡張賢亮,在當時,張賢亮並不知名,其作品關注度一般。但三毛對於其作品如數家珍,其中包括《綠化樹》、《靈與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而這,便是三毛和張賢亮結緣的開始。

採訪結束後不久,三毛返回臺灣,1990年12月15日,此篇報道則順利發佈。

恰巧張賢亮的朋友看到了這片報道,便將報紙寄忘了他手中,張賢亮備受感動和欣慰,他感覺自己遇到了一知己,希望有機會能夠前往拜訪三毛,二人可以圍坐在一起暢所欲言。

計劃如此美好,但三毛在1991年年初自殺身亡,距離報道發佈僅不到一月時間。張賢亮無緣得見三毛,縱然深知彼此或許互相瞭解和引為知己,但一切都為時晚矣。

而此便是三毛和張賢亮的淵源,三毛拜服於其文學魅力之下,對其深表喜愛,但二人只能神交,卻無緣相見。

突聞三毛過世,張賢亮親自賦詩以表哀悼。不久之後,更是直接奔赴臺灣祭奠三毛,或許,這邊是張賢亮回饋給三毛對於自己作品的喜歡吧。

生與死無法跨越,至少他曾來過這片三毛葬身的地方,與三毛一同看過這片土地的風情萬種。

當然,張賢亮和三毛是截然不同的,三毛纖細敏感,張賢亮卻在困境中堅持自我,最終成就自我,成為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逆流而上,下海經商的作家張賢亮

張賢亮於1936年,他是中國著名作家、書法家,其之筆觸俊逸秀潤,頗有先賢之風。張賢亮的為人,亦如同他的書法一般,敞亮且溫潤。

張賢亮的文學創作之路起步甚早,不過十幾歲的中學時期,他便開啟了創作之路,之後因《大風歌》被視作“右派分子”,經受了長期的“勞動改造”。

那段歲月,黑暗且痛苦,二十二年的煎熬,令少年白頭,生活的苦難化作一道道皺紋,堆砌在其臉龐之上。

可這一切都未打敗張賢亮,他一直未曾放棄自己的創作之夢,終於在1979年,他得以平反,漫長的煎熬已成過往,他重整行囊,一切都是新的開端。

那些年的慘痛和歷練,令重新握筆寫作的張賢亮已然不是當年那個尚顯稚嫩的少年,他的滄桑,寫進了字裡行間,他的感悟,融於每一紙張之上,讓每一個閱讀者拜讀其作品之後,皆備受震撼。

張賢亮的作品是樸實的,他將曾經的苦難化作創作源泉,令讀者們感同身受。而在創作之外,他並非人們想當然的“雙耳不聞窗外事”。在當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張賢亮亦是響應了此號召,毅然在1992年下海經商。

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張賢亮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在經商的選擇角度上,他堅定的將目光投放到了文化產業之上。於是,他在西部風情中建立起了鎮北堡西部影城,這個坐立在賀蘭山下的影城便是之後許多著名電影作品的拍攝地,而張賢亮亦憑藉這座影城賺的盆滿缽滿。

張賢亮自己談起這番成就,十分坦然的表示自己是中國最有錢的作家。這樣的言論,或許在其餘人身上略顯“假大空”,但在張賢亮身上,是如此真實。

他將一片廢墟和兩座古堡打造成了享譽世界的鎮北堡西部影城,這般耀眼的成就,值得所有人膜拜。

而他的成就,離不開自身的能力和文化涵養,張賢亮將西部的風情完美展現於此,讓這片曾經的荒蕪之地綻放最為絢麗的“花朵”。

而作為中國最有錢的作家,張賢亮除卻寫作和經商,對於社會的回饋亦未曾停止。在慈善一事之上,他慣常便是身體力行的,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總願伸出援助之手。

2014年9月27日,張賢亮因病過世,享年不過七十八歲。這位曾經飽受滄桑摧殘的老人,徹底同這個世界告別。只是不知,在其逝世後的另一世界中,能否和當年神交的三毛相遇,了卻曾經的遺憾和心願。

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苦難之後的作品

張賢亮經歷了二十二年的苦難,而這些苦難,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亦化作他往後創作的源泉。亦是重新寫作之後的作品,贏得了三毛的喜愛,令三毛認識且瞭解了這個內心堅強的張賢亮。

張賢亮的作品被翻譯成三十種文字,在國際中享有十分廣泛的影響力,而其作品,更是被稱作傷痕文學。所謂的傷痕,便是張賢亮多年的掙扎求生。

那段不被理解的苦難歲月,他的世界仿若被扭曲一般,但作為文人的正氣和傲骨令他堅持住了自我,從未熄滅內心那團炙熱的火焰,索性,他經受住了一切的考驗,成就了自我,後在經商之後成為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張賢亮和三毛結緣於作品,縱然二人一生從未相見,但作家之間特有的思維共鳴,足以令對方在彼此心中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

或許應當可惜二人未能儘早相識,張賢亮無緣得見三毛,他無法對自己的過往娓娓道來,無法將自己非凡的意志傳遞給三毛。如若能夠相遇相知,二人或許可以成為摯友,三毛能夠在張賢亮的影響帶動之下放棄自殺的想法。

但是,一切都只是憑空想象,現實之所以為現實,便是因其足夠殘忍,三毛過世,張賢亮只能於她神交。

張賢亮的豁達和灑脫,便是其成就自我的最初。面對挫折和磨難,他從未選擇放棄,堅持成為了他唯一的選擇,那些年的苦與難最終成為了他的文字。

張賢亮的寫作風格是如此的特立獨行,他的字裡行間皆是穩健、深沉和凝重,細品之下每一部作品都十分值得推敲,哲理性的思辨色彩,也便是張賢亮這便的作家才能夠擁有的。

當然,張賢亮除卻作品之外,亦非“四肢不勤五穀不分”之人,他關注經濟,注重民生,他有著許多作家所未有的覺悟。

正如其下海經商之前所言,他是文化人無疑,但如若文化人不能夠參與到市場經濟當中,成為一個弄潮兒,無法擺脫經濟上和精神上的窘境,實為辜負自身。

三毛自殺前喜歡那個男人——張賢亮,後來成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於是,張賢亮在擁有了《靈與肉》之類的文化代表作品之後,踏上了商界沉浮,並且締造了屬於自己的立體文學作品——鎮北堡西部影城和老銀川一條街,他無疑是有本事的,成為了中國最有錢的作家。

今時今日,張賢亮早已離世,但他的傳奇並未消亡。或許,許多人最先認識他還是仰賴三毛對其的喜歡,這種喜歡無關情愛,而是一種純粹的認可,這是三毛出於作家的直觀感受。

三毛過世之後的第二年,張賢亮選擇行商,他走了一條看似“離經叛道”之路,但終成為中國最有錢的作家,這樣的成就,足以證明其實力毋庸置疑。

再度回顧,人們認識張賢亮,便不再是因為三毛的喜歡,而是因其自身無可抵擋的人格魅力,這樣的光彩奪目,足以震撼所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