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脣有病,需外病內治,從脾胃入手論治最為關鍵

唇為脾之官,唇的病證是脾胃等臟腑病變的外在表現。因此,口唇有病,需外病內治,尤其是從脾胃入手論治最為關鍵,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健脾益營以榮唇色

唇為脾之華,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全身的氣血盛衰,更能反映脾的精氣盈虧。脾失運化,氣血化源匱乏,唇失所榮,則口唇淡白少華。脾陰虧虛,虛火上幹,則口唇 色紅乾燥。脾胃溼熱,上燻於唇,則口唇晦黃不澤。脾瘀熱蘊,唇絡阻滯,則口唇暗紫。

臨床上時有病人以唇色異常為主訴來就診,從脾著手辨證論治,或健脾益氣,或益脾生血,或滋脾育陰,或瀉脾清火,或運脾祛溼,或助脾祛瘀,通過 調理中焦促進脾胃健運,氣血和調,時常能取得唇色轉榮的良好效果。

口唇有病,需外病內治,從脾胃入手論治最為關鍵

瀉脾清火以除唇熱

《諸病源候論》說:“脾胃有熱氣發於唇,則唇生瘡。”脾胃積熱上炎於唇,可出 現口唇紅赤腫脹,灼熱癢痛,糜爛破潰,甚者生瘡、疔、疽等,常伴口乾、口苦、口臭、喜冷飲、大便乾燥、舌質紅、苔黃、脈數。治宜瀉脾清胃,敗火解毒,脾胃實火 宜瀉火清毒,用黃連解毒湯加減;脾經伏火宜清脾散熱,用瀉黃散加減;陰虛火炎者 宜滋陰清火,以清胃散合增液湯加減。

滋脾育陰以潤唇燥

脾胃積熱,或脾經伏火,可致脾陰虧損,或熱病傷津耗液,均可致唇失所潤,而出現口唇乾燥、脫屑、粗糙、皺褶,甚則開裂、滲血。《溫疫論·數下亡陰》說:“津不到咽,唇口燥烈,緣其人陽髒多火而陰虧。今重亡津液,宜清燥養營湯。”燥者潤之,治宜滋養脾陰,益胃生津,清熱潤燥。多用增液湯合沙參麥冬湯治療。因熱病傷 津者,可用五汁飲,或用冬瓜湯代茶飲,以養陰生津潤唇。

口唇有病,需外病內治,從脾胃入手論治最為關鍵

清脾化溼以療唇糜

唇糜,即嘴唇糜爛,多見於急、慢性唇炎,是一種較常見的唇病。臨床辨證以溼熱蘊脾證多見,表現為唇部糜爛,腫脹色紅,灼熱瘙癢,有小水皰及滲液,甚則滲血,環唇皮膚潮紅,常伴咽乾、口苦而不欲飲,納差,小便短赤,心煩,舌質紅,苔 黃膩,脈滑數。

本證多由脾胃溼熱循徑上行,環口燻蒸所致,治療宜 清利溼熱,清脾健中。常選用連樸飲、茵陳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方劑加減變化。

補脾益氣以安唇

唇瞤 ,又名唇顫動,《外科證治全書》又將其稱為唇風,常表現為口唇顫動,或蠕動,或掣動。唇多見於脾虛久病老年病人和小兒慢脾風,多由於脾胃虛弱,生化無源,氣血不足,津液虧虛,筋失其養,唇乏其榮,虛風內生而口唇 動。治療應予健脾補中以息風,《證治準繩·幼科》認為唇為脾之華,脾虛則唇口蠕動,治宜補脾 健胃,用七味白朮散。

口唇有病,需外病內治,從脾胃入手論治最為關鍵

《雜病源流犀燭》指出:“有唇動,或生核者,宜苡仁湯。”當代名醫秦伯未認為虛弱證中出現唇顫動症狀,多為脾虛不能收攝,應予補中為主。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諮詢,請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