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亡女教师丈夫接受测谎:“没家暴,她极端”,到底谁在说谎话?

坠亡女教师丈夫接受测谎:“没家暴,她极端”,到底谁在说谎话?

四川巴中26岁女教师坠楼事件,因女教师的家属称其生前遭丈夫“家暴”,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但是,随着女教师丈夫的“长文回应”,事情再次陷入扑朔迷离。并且,提到测谎,“极力否认家暴,并强调女教师性格极端”,以及存在的一些生活怪癖。总之,就是“女教师是自杀行为”,并非自己直接触动的结果。

对于这样的“回应”,与女教师家属的发声,完全是“各执一词,结论相反”。所以,案情再次走向“各说各有理”的对峙之中。只是,女教师已经离开人世,很多事情“死无对证”。而现实的“即视感”中,她的家属表现出很好的“人设”,她的丈夫也表现出很好的“人设”。

貌似,都是好人,唯独她走向地狱,这种较为撕裂的家庭纷争之中,必定“有一方”是在说谎,或者双方为争取自己的利益,都在“说谎”,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可能的。因为,关乎“利益”,“个体服务性偏见”是较容易发生的。

尤其,在这种涉及性命的事件中,无论是女教师家属,还是女教师的丈夫,都已经处于失控的状态。所以,对于各方的发声,都不会太客观,太接近真相。所以,对于女教师的坠楼认定,还是需要“法理”介入,给出最终的定性。

当然,对于女教师的坠楼触动,肯定是复杂的过程,“真相”永远只能接近,不能完全兑现。因为,“死无对证”的情况下,所有的案情复原,都是拼凑的结果。这种拼凑的过程中,谁也无法保证都能客观公正。因为,双方之间都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就会让“真相”被拉扯的歪歪扭扭。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按照女教师的录音,其中强调“踩我头发,掐我脖子”,但是,按照女教师丈夫的回应,却强调“没家暴,她极端”。对于,这种较为分化的声音,很明显都处于极端的序列。但是,谁的水分更大一些,这或许就是需要追问的关键所在。

人性是靠不住的,“这一点”对于女教师,女教师家属,女教师丈夫,都应该是通用的。所以,对于一件含糊不清的事件,最好的判定,还是需要回归法理。而对于各执一词的发声,其实,多半是情绪化的推论,利益化驱使,而对于真正的事实,并没有太大的厘清作用。

甚至,对于女教师的家属和女教师的丈夫,非但不能帮助快速厘清案情,还可能会因其中的纷争,让双方陷入永生的仇怨。这种较为艰涩的格局,是众多婚恋纷争中的真实图鉴,但也是人世间最悲凉的纷争局面。因为,他(她)们看起来为“死者”争高下。可事实上,活人都不能直面,死者又算什么呢?

不得不承认,在所谓的真相,正义追逐的路上,依然存在人性之恶。他(她)们虽然都大义凛然,但不见得所说是“真相”。因为,各自的站位不同,看到的也不同。所以,就导致,女教师的坠亡,永远和现实的判定,有一定的距离。

因为,面对悲剧,多数时候人们都在“甩锅”,就如坠亡的女教师事件中,女教师的家属“甩锅”,女教师的丈夫也“甩锅”,貌似女教师的坠亡,要不“就是她自己的责任”,要不“就不是她自己的责任”。可是,我们要知道,婚恋冲突中的个体的死亡,难到和自己(女教师)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所以,关乎客观的陈述,想必在女教师的家属和女教师的丈夫之间,基本很难做到。另外,提到测谎,这或许是现代社会办案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没有可能测谎出现差别,应该也是五五开。所以,测谎不能说明一切,只能帮助案情进行完善和修正。

由此,我们更应该知道,女教师坠亡事件,可能才刚刚渐入佳境。因为,当双方各执一词的时候,就代表每一方的利益考量被完全地暴露出来。所以,这种时候,舆论推波助澜,总体上而言,是好事。因为,舆论看起来混乱,但是围绕的本质不会变。

当然,“家暴”确实是婚姻中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对于坠亡女教师事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定是否存在“家暴”,因为“各执一词”,就显得不太好说。并且,就算存在“家暴”,又对本案的触发有多大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事情。

尤其,对于“家暴”的存在,尺度如何鉴定,也是一个问题。普遍来看,在具体的“夫妻互殴”中,都存在动手的行为。这种情况下,其实就不太好说。尤其,对于女性相对弱势的社会氛围下,一般来讲,女性对男性的伤害(家暴),基本上会被忽视。

所以,在看到“女性受伤”(家暴)的同时,却很难看到“男性的受伤”(家暴),因为,就算有男性被妻子打伤,也不会向外传播。这导致,男性“被家暴”基本上更难发现。当然,因绝大多数男性比女性力气大,导致,女性受害者是大多数。但是,这依旧不能说明,“家暴”一定是单向的,绝对的。

不得不承认,婚姻的艰涩,其实是“人格不健全状态”下的苦果。对于女教师坠亡事件而言,一个既定的现实悲剧逻辑,为何很多女性,总是用死亡来解脱当下的困境,难到除却死亡,没有更好的解脱方式吗?另外,对于婚恋来讲,为何很多人(女性居多)总是将其奉为人生使命,经不起变故,经不起打击。

说到底,谁还离不开谁。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走进婚姻,是因为需要合作型的组织关系。并且,人还不是机器,有情感,有性欲。这种时候,婚姻的弥合,本是多元的,丰富的,柔软的。可惜的是,在物化的婚姻世界,艰涩从来就存在。

尤其,在既定的婚恋观中,总觉得女性要依附男性,而不是双方彼此依附,这导致,不平衡的婚恋之下,从来就没有平等的对话。甚至,从女教师丈夫的“长文回应”中,也能看出这样的细枝末节。所以,对于坠亡的女教师事件,总归是悲剧的,并且是较为主流的一种写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