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就給我買個手機能怎麼樣啊?

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

丟人啊你!活那麼大(歲數)幹嘛呀!!!”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在資訊平臺上刷到的這則視頻,簡直讓人氣炸!

一位已經上大一的女生,因嫌棄自己的手機太老舊,會被人看不起,非逼著父親給她買個新的。

老父微駝著背,面露難色卻仍耐著性子向她解釋,“上個月不是剛給你買了電腦嘛,家裡現在真沒有錢了,等有錢了,就給你買,好不……”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可是,憤怒的女兒根本不等爸爸把話說完,就直接把舊手機往地上一砸,再狠狠地踩上幾腳,讓它壞個徹底,一副今天你不買給我,這事就沒完的囂張模樣。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小姑娘不停的奚落,指責自己的父親,連路人都看不下去,紛紛上前勸她,要體諒爸爸的難處。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瑞典歷史學家色諾芬曾問過,“我們有誰看到,從別人處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處所受的恩惠更多呢?”還真沒有!

父母們也許給不了這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但是卻願意把自己的世界裡最好的一切全都給予孩子。

可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費勁心力,卻換不回孩子的體諒與感恩,反而得到無盡的誤解、埋怨,甚至跟孩子反目成仇。


下面三種父母類型,就最容易走入教子的誤區。

01

過度袒護的父母,是孩子的厄運

前段時間,震驚全韓的華城連環殺人案嫌犯李春宰的母親,接受了韓國MBC電視臺《真實探索隊》的採訪。

她在節目中說,絕對不相信兒子會是真兇,說他一直是個孝順乖巧的孩子。

而且老人還認為,通過DNA確認李春宰正是連環殺人案真兇,這件事對兒子來說太殘忍。

她甚至質問:“為什麼要把如此善良的人關(監獄)那麼久?”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此話一出,網友紛紛表示三觀直接被震碎!見過護犢的家長,但是沒見過在鐵證如山的事實面前,還能自欺欺人,昧著良心袒護孩子的老母親。

其實,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警方就發現在李春宰小的時候,母親對他異常遷就和順從。於是日漸養成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一旦發怒父母也攔不住。

在媽媽的眼裡,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對的。

百依百順的後果,就是讓李春宰的情緒越來越失控,到最後竟然發展到多次將妻子關在房間裡暴打。

而在他的媽媽看來,是媳婦沒有禮貌,我行我素,所以活該被收拾。

甚至最後,姦殺妻妹,也是因為對前妻的怨恨所至。反正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後受到法律制裁的兇手,在回顧自己成長的經歷時,面對母親對他無所不依的愛時,或許更多的不是感謝而是埋怨。

從幼年到成人,本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矯正,重複循環的過程。

如果發現孩子的行為偏差後,不加以制止,反而一味包庇、袒護,將所有的原因都推向他處。

那麼爸媽想要給予孩子的每一次保護,都會變成將他最終推入深淵的黑手。

正如作家劉娜所說,“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認知。孩子的命運裡,也載著父母的重量。”

這便是父母帶給孩子家庭教育的力量。

通往幸福的人生還是災禍的泥潭,也許在他們從被父母牽著手的人生初期,就已早早埋下了伏筆。

別讓無底線的袒護,徹底毀掉那個無辜的孩子。

02

情緒失控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發現孩子的行為偏差,需要及時糾正,但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教育為名,放任自己的情緒傷害孩子。

第二類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的,正是情緒不穩定,對待孩子又特別嚴苛父母。

就在前不久,一條熱搜新聞讓網友們看了大呼心疼。一場兒童平衡車比賽結束後,有個年僅兩歲的小女孩因為沒有拿到好名次,心裡難過哭了起來。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可是年輕的媽媽,非但沒有給予任何安慰,反而將女兒從賽場拖至角落,用尖嘯的口氣責問,“你有什麼臉好哭?(比賽的時候,你)腦子裡想什麼呢?”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她一邊劈頭蓋臉的罵,還一邊用手拍打孩子的頭盔,推搡她的身體。

因為媽媽的態度,小女孩的情緒早已由自責變為恐懼,從小聲啜泣變成嚎啕大哭,整個過程持續了10分鐘。

可是她的媽媽絲毫不為所動,即使訓完孩子,也無法排洩心中怒火,直接把孩子晾在一邊,不管不顧。

兒童心理作家黃杏貞說過,“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發脾氣,並不完全是孩子的問題,也摻雜了自己情緒的問題。

而父母的脾氣,有時候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性情。

面對愛發脾氣的父母,孩子最常見的反應有兩種。

要麼會變得跟自己的父母一樣,凡事用嘶吼和脾氣來解決問題。

要麼會變得怯懦自卑,習慣於討好他人。

有些孩子,甚至會經常在這兩種情緒之間搖擺,時而暴躁時而自卑。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這些後果相信絕對不是任何一個父母願意見到的,可是等孩子已經長大,性格已經定型的時候,任何的後悔也都為時已晚。

到那時,我們也很難與他們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感,也很難再去拉近。

03

沒有底線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很多父母會抱怨,發現了孩子的問題,我們從不護短,教育的時候也盡力控制情緒,可是為什麼總沒效果?

在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一次乘火車遭遇的經歷。

他身邊正好有對母子,媽媽性格很好,一直心平氣和地對著孩子講寓言故事,分析數學錯題。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但是孩子卻並不領情,開始以抓媽媽頭髮,掐媽媽臉為樂。

而他的媽媽,仍舊不嗔不怒,繼續講著《南轅北轍》的故事。

可是媽媽也許並不知道,她這一路的費心盡力可能正是一場“南轅北轍”的無用功。

有句話說的好,“父母的底線,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特點,其實都是在日常的點滴中逐漸形成的。

他們會一次次試探自己的父母,再通過一次次試探的結果,來判斷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其實無論是孩子掐媽媽的臉取樂或是孩子亂丟玩具、再或者是每次出門都哭鬧著要玩具要零食,這些都是試探的過程。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而沒有底線的父母,面對孩子一次次無理的試探,態度往往都不夠堅決。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也曾分享過一個故事,當面對女兒在公共場合的無理哭鬧時,她堅持的做法就是不打,不罵,把孩子抱回家。

平靜地看著繼續哭鬧的孩子,讓她的情緒充分釋放後,再跟她交流。讓她知道,哭鬧撒潑是沒有辦法幫她達到目的的,但是溝通或許可以。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這樣的做法,既能給予孩子安全感,又能讓她明白父母的原則和邊界到底在哪兒。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

希望孩子具備什麼的品質,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按這樣的方向,自我要求和約束。

讓他們看到你的拒絕,你的堅持,你的待人接物,喜怒哀樂。

請堅信,父母的言行,永遠都是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教育。

04

宮崎駿在《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寫道:“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投射。

將孩子看作完美,非理性,可是滿眼都是他的缺點和不足,同樣非理性。

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袒護和溺愛,不是嚴苛甚至暴怒的指責,同樣也不是缺失邊界,沒有底線的指引。

“丟人,我怎麼有你這樣的爸爸”,不懂感恩的孩子是這樣養出來的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只要我們願意從現在起,放下心中的偏見和條框,放下面子,俯下身子,用行動去感染和引導孩子。

那本就該倘徉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便又會開始毫無阻礙地自由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