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保險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芷萱也去賣保險了!”

繼Jacky之後,芷萱成為業內排名第6的律所裡,第二個跳槽賣保險的律師。官宣後,票圈依然勁爆。不做律師、改行賣保險,依舊讓人跌眼鏡。

研究生畢業的芷萱,喜歡攝影,剛剛做了媽媽,有把握在三年之內晉升為合夥人,卻放棄人人羨慕的職業,轉身到同一棟樓的保險公司,去做代理人賣保險了。

“為什麼呀?可別告訴我,你也要唱歌跳舞喊口號!”面對基友的焦灼和緊張,芷萱沒說話,以一首《平凡之路》回應,“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負責代理人招募十餘年的老張,這幾年遇到了好多像芷萱這樣的“白骨精”,閱人無數的老張頗有感觸:

“現在的新人,比我們那一代更開放、更實際,也更挑剔。他們學習能力強,討厭被約束,目光較長遠,但如果你給他們施展能力的空間,他們也許會超出你的預期。比如芷萱,只要努力,一週就能達到轉正標準,最多三個月就能達到MDRT!”

完成入職面談後,老張極為看好芷萱的發展,對今年的人力發展目標更有信心了。

完成崗前班後一週,芷萱就印證了老張的判斷:三個家庭、九張保單,將近二十萬API,順利轉正。三個家庭雖都源自緣故,但無一是原同事,兩個是做律師時的客戶,一個是攝影時認識的朋友,而且這些客戶都曾買過保險,之所以很痛快,只是因為認可芷萱的人品、專業和認真。

在老張眼裡,芷萱這類新人,是代理人發展的一個縮影。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中國保險市場近40年,“保二代”漸成消費主力。“渠道決定客戶”的金科玉律仍是今天的圭臬。所有保險公司都希望贏得未來市場,一方面積極發展互聯網保險融入數字化時代洪流,一方面要讓自己的渠道——主要是代理人“與時俱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保險公司的“老張”們也面臨巨大挑戰,二十年前那套用人路數,在今天已經不管用了。

鉅變中的中國保險市場,很多資深行家也難以看出或者預判未來將會如何發展。沒有一個地區的保險業發展速度,像中國這樣快,僅用三十餘年便躋身全球次席,還撞上了互聯網!所有人都能預判前景是美好的,同時卻沒有行家能預言中國的保險之路,會完全套用哪些成熟模式。

中國內地壽險六種渠道(個人直屬代理、公司直銷、銀郵代理、其他兼業代理、專業經紀、專業代理),實際上只有兩種媒介,一“人”(含不見面的電話銷售)一“網”,超過九成、近2萬億保費,是通過1228萬“人”(2018年底)這一媒介獲得的,其中保險公司直屬、經紀公司、代理公司的分別為871萬、23萬、334萬人,人數合計超過人口排名78的國家!

然而,如此龐大的從業人口,生產力水平並不令人樂觀!另一個雖未經考據但普遍的認知是:歷史從業人口有5000萬,側面說明了“大進大出高流失”的行業窘境。

壽險業的基石,在於長期擁有客戶的忠誠,也必須要有能長期服務的渠道人群。但一項令人尷尬的調查數據表明,行業平均從業年份僅為1.49年。

這項覆蓋了1/4從業人口的調查中,非中資公司優勢巨大,如人均從業時間最長的三甲均為非中資險企,最長的也僅為2.93年。相應地,後4家人均服務年不足1年的公司皆為中資,最短的僅為0.54年。這種生產力水平,顯然無法保障客戶的長期忠誠。

去年3月博鰲論壇上,領導人公佈了保險行業對外開放時間表和規劃,前不久國務院再次公佈了開放細則,據悉已有多家擬進入中國的國際保險巨頭,打算採用LIMRA LOMA的工具(如Career Choice)和考試作為選拔代理人的標準。這一高起點,將再次拉開與中資公司的差距,中資保險要重新審視自己的真實水平。

壽險行業規模超過2萬億,都是千萬代理人披星戴月打下來的,而今行色匆匆背後,競爭激烈、暗流湧動。代理人模式走到了十字路口:左有高舉高打的外資精英制、經代中介爭奪高端代理人,右有互聯網新業態爭搶中低端份額,前有消費者專業能力迅速提升,後有直銷電銷抄後路、監管盯著一舉一動。傳統的人海戰術,還能堅持多久?代理人的明天之路,在哪?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前述報告顯示,“人海戰術”與“精英化”,其實已經成為涇渭分明的兩條路:前者做出了規模,後者則做出了品質。

前者的典型是中資公司,其規模體量網點人數龐大,但年輕人、高學歷、內勤人數佔比,招募評估手段和執行嚴格程度,都遠不及非中資公司,結果是:人均產能和收入、留存率、繼續率、在職年限、千萬級營業服務部佔比、MDRT佔比,非中資公司遠高於中資公司。

“精英制”成為了不少壽險公司個險決策層的共識。代理人年輕化、高學歷化、高績效和高產能化,並非當下的覺悟。然而找精英,並不難,難的是讓他們長期留存且發揮價值,這個挑戰相當大。

吸引其目光,首先得改變自己。

以精英群體的年輕化為例,很難想象,一個西裝革履、正襟危坐的形象,能夠吸引活潑、跳脫的年輕群體的目光。然而,在很多20年從業者心目當中,“穿西裝”已不僅僅職業著裝,已經上升到“職業認同”、“身份認同”的神聖高度。

“難道客戶在泡澡的時候想了解保險,我還得說你等等、我要回家去換一身衣服嗎?我要是西裝筆挺去見那些T恤牛仔的程序員,你覺得我會不會被看成是裝X?

這是個打算轉行代理人的軟件銷售工程師,對壽險培訓師的質問。以壽險公司的職業觀角度,不能說這種對形象的執念是錯的。只是時至今日,年輕人認為穿正裝跟客戶談保險是尊重職業,穿休閒裝甚至短褲跟別人談保險,也不等於不尊重職業。

“贏得年輕群體的心,得先從思想上脫掉西裝,蹲下來對話,否則人家連看都不會看你”。老張總結十餘年的經驗心得。

職業觀的標尺在變得多元化,沒有哪一種標準能完全普適於不同人群。如果我們想讓自己強大起來,我們就要讓自己去傾聽和容納多種不同的、甚至是與我們以往對立的那些聲音,做一個真正的強者方能走近、留住人才。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然而,更大的挑戰在這裡:

“作為一種金融工具,人壽保險確實比較複雜,但遠不及我以前處理的那些法律案子。

所以,我希望不要跟我說‘簡單、執行、聽話、照做’這樣的話,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像這樣的建議或者說要求,老張並不是第一次聽到,又高興,又有點小鬱悶。高興的是說明芷萱們願意深度思考、自驅力強大,不用自己或者其主管以後操心,而且公司有所準備。鬱悶的是,這種人海戰術時期的簡單粗暴,迄今仍未完全消毒。

“簡單、執行、聽話、照做”是機械填鴨式的管理方式,確實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可以迅速篩選掉不合格的人力。但是對於“我要做”類型的人才,仍然採用這種方式,一方面是懶政,另一方面也會被視為管理水平跟不上的掩耳盜鈴。

代理人規模的增長,保險公司需要提升支撐的力度。在前述提到的調查中,內外勤配比與產能等績效、品質指標高度相關,產能和績效較高的非中資企業,其內勤佔比也明顯高於中資企業。強化支撐力度,要麼強化內部培養、提升內外勤人力配比,要麼採購外部或第三方的優質支撐,要麼藉助科技力量。

大部分企業的做法都是採用了前兩種。

在選人、育人、幫人方面,保險科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其實更為重要,其良好的運用能在提升人才成長的速度的同時,降低內外勤佔比、有效控制培養成本,從而更好的解決中資公司“不投入內勤,就無法提升外勤水平”的痛點。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面對轉型與進化,擅長抽象思維、提煉歸納的師兄Jacky,做了幾年代理人後,與芷萱分享了他的發現:“精英代理人的養成”有一條清晰攻略,即更好地服務於客戶,“三講”之外,更應追求“信任”。

恰好符合著名的“麥肯錫信任公式”: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 可靠性:溝通倡導坦誠無欺,嚴格遵循制度杜絕人情,堅守原則;

· 資質能力:公司-支持系統和平臺,營業部-代理人功能小組,主管-陪同展業機制,代理人自己-整合已有資源打造專業能力,如不足則參與業內培訓彌補;

· 親近程度:架設與客戶高頻互動的場景,塑造個人良好形象,以提升客戶的粘度和好感;

· 自我取向:與信任程度呈反比,說白了就是別太把自己當回事。眼裡有客戶,心裡有別人,將心比心,說服不了自己的別拿去說服別人。

在這個公式的作用下形成的“客戶—代理人—公司”的信任鏈條,可成為前行的一塊基石。

對於壽險而言,代理人,仍然是最有效的渠道,也是需要重投入的渠道。面對不同的目標市場,已經形成了多種格局: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的分野,高淨值人群與大眾的分野,不同消費偏好的人群的分野,中資與非中資,直屬代理與經代中介,績優代理人與常規代理人,代理人與互聯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揮舞大旗,誰能勝出,眼下尚無定論,馬太效應依然在起作用。

代理人的明天之路,大有可為,芷萱們,將是其中最亮麗的風景之一。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