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芷萱也去卖保险了!”

继Jacky之后,芷萱成为业内排名第6的律所里,第二个跳槽卖保险的律师。官宣后,票圈依然劲爆。不做律师、改行卖保险,依旧让人跌眼镜。

研究生毕业的芷萱,喜欢摄影,刚刚做了妈妈,有把握在三年之内晋升为合伙人,却放弃人人羡慕的职业,转身到同一栋楼的保险公司,去做代理人卖保险了。

“为什么呀?可别告诉我,你也要唱歌跳舞喊口号!”面对基友的焦灼和紧张,芷萱没说话,以一首《平凡之路》回应,“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负责代理人招募十余年的老张,这几年遇到了好多像芷萱这样的“白骨精”,阅人无数的老张颇有感触:

“现在的新人,比我们那一代更开放、更实际,也更挑剔。他们学习能力强,讨厌被约束,目光较长远,但如果你给他们施展能力的空间,他们也许会超出你的预期。比如芷萱,只要努力,一周就能达到转正标准,最多三个月就能达到MDRT!”

完成入职面谈后,老张极为看好芷萱的发展,对今年的人力发展目标更有信心了。

完成岗前班后一周,芷萱就印证了老张的判断:三个家庭、九张保单,将近二十万API,顺利转正。三个家庭虽都源自缘故,但无一是原同事,两个是做律师时的客户,一个是摄影时认识的朋友,而且这些客户都曾买过保险,之所以很痛快,只是因为认可芷萱的人品、专业和认真。

在老张眼里,芷萱这类新人,是代理人发展的一个缩影。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中国保险市场近40年,“保二代”渐成消费主力。“渠道决定客户”的金科玉律仍是今天的圭臬。所有保险公司都希望赢得未来市场,一方面积极发展互联网保险融入数字化时代洪流,一方面要让自己的渠道——主要是代理人“与时俱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的“老张”们也面临巨大挑战,二十年前那套用人路数,在今天已经不管用了。

巨变中的中国保险市场,很多资深行家也难以看出或者预判未来将会如何发展。没有一个地区的保险业发展速度,像中国这样快,仅用三十余年便跻身全球次席,还撞上了互联网!所有人都能预判前景是美好的,同时却没有行家能预言中国的保险之路,会完全套用哪些成熟模式。

中国内地寿险六种渠道(个人直属代理、公司直销、银邮代理、其他兼业代理、专业经纪、专业代理),实际上只有两种媒介,一“人”(含不见面的电话销售)一“网”,超过九成、近2万亿保费,是通过1228万“人”(2018年底)这一媒介获得的,其中保险公司直属、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分别为871万、23万、334万人,人数合计超过人口排名78的国家!

然而,如此庞大的从业人口,生产力水平并不令人乐观!另一个虽未经考据但普遍的认知是:历史从业人口有5000万,侧面说明了“大进大出高流失”的行业窘境。

寿险业的基石,在于长期拥有客户的忠诚,也必须要有能长期服务的渠道人群。但一项令人尴尬的调查数据表明,行业平均从业年份仅为1.49年。

这项覆盖了1/4从业人口的调查中,非中资公司优势巨大,如人均从业时间最长的三甲均为非中资险企,最长的也仅为2.93年。相应地,后4家人均服务年不足1年的公司皆为中资,最短的仅为0.54年。这种生产力水平,显然无法保障客户的长期忠诚。

去年3月博鳌论坛上,领导人公布了保险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和规划,前不久国务院再次公布了开放细则,据悉已有多家拟进入中国的国际保险巨头,打算采用LIMRA LOMA的工具(如Career Choice)和考试作为选拔代理人的标准。这一高起点,将再次拉开与中资公司的差距,中资保险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真实水平。

寿险行业规模超过2万亿,都是千万代理人披星戴月打下来的,而今行色匆匆背后,竞争激烈、暗流涌动。代理人模式走到了十字路口:左有高举高打的外资精英制、经代中介争夺高端代理人,右有互联网新业态争抢中低端份额,前有消费者专业能力迅速提升,后有直销电销抄后路、监管盯着一举一动。传统的人海战术,还能坚持多久?代理人的明天之路,在哪?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前述报告显示,“人海战术”与“精英化”,其实已经成为泾渭分明的两条路:前者做出了规模,后者则做出了品质。

前者的典型是中资公司,其规模体量网点人数庞大,但年轻人、高学历、内勤人数占比,招募评估手段和执行严格程度,都远不及非中资公司,结果是:人均产能和收入、留存率、继续率、在职年限、千万级营业服务部占比、MDRT占比,非中资公司远高于中资公司。

“精英制”成为了不少寿险公司个险决策层的共识。代理人年轻化、高学历化、高绩效和高产能化,并非当下的觉悟。然而找精英,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长期留存且发挥价值,这个挑战相当大。

吸引其目光,首先得改变自己。

以精英群体的年轻化为例,很难想象,一个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形象,能够吸引活泼、跳脱的年轻群体的目光。然而,在很多20年从业者心目当中,“穿西装”已不仅仅职业着装,已经上升到“职业认同”、“身份认同”的神圣高度。

“难道客户在泡澡的时候想了解保险,我还得说你等等、我要回家去换一身衣服吗?我要是西装笔挺去见那些T恤牛仔的程序员,你觉得我会不会被看成是装X?

这是个打算转行代理人的软件销售工程师,对寿险培训师的质问。以寿险公司的职业观角度,不能说这种对形象的执念是错的。只是时至今日,年轻人认为穿正装跟客户谈保险是尊重职业,穿休闲装甚至短裤跟别人谈保险,也不等于不尊重职业。

“赢得年轻群体的心,得先从思想上脱掉西装,蹲下来对话,否则人家连看都不会看你”。老张总结十余年的经验心得。

职业观的标尺在变得多元化,没有哪一种标准能完全普适于不同人群。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强大起来,我们就要让自己去倾听和容纳多种不同的、甚至是与我们以往对立的那些声音,做一个真正的强者方能走近、留住人才。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然而,更大的挑战在这里:

“作为一种金融工具,人寿保险确实比较复杂,但远不及我以前处理的那些法律案子。

所以,我希望不要跟我说‘简单、执行、听话、照做’这样的话,我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像这样的建议或者说要求,老张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又高兴,又有点小郁闷。高兴的是说明芷萱们愿意深度思考、自驱力强大,不用自己或者其主管以后操心,而且公司有所准备。郁闷的是,这种人海战术时期的简单粗暴,迄今仍未完全消毒。

“简单、执行、听话、照做”是机械填鸭式的管理方式,确实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可以迅速筛选掉不合格的人力。但是对于“我要做”类型的人才,仍然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是懒政,另一方面也会被视为管理水平跟不上的掩耳盗铃。

代理人规模的增长,保险公司需要提升支撑的力度。在前述提到的调查中,内外勤配比与产能等绩效、品质指标高度相关,产能和绩效较高的非中资企业,其内勤占比也明显高于中资企业。强化支撑力度,要么强化内部培养、提升内外勤人力配比,要么采购外部或第三方的优质支撑,要么借助科技力量。

大部分企业的做法都是采用了前两种。

在选人、育人、帮人方面,保险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其实更为重要,其良好的运用能在提升人才成长的速度的同时,降低内外勤占比、有效控制培养成本,从而更好的解决中资公司“不投入内勤,就无法提升外勤水平”的痛点。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面对转型与进化,擅长抽象思维、提炼归纳的师兄Jacky,做了几年代理人后,与芷萱分享了他的发现:“精英代理人的养成”有一条清晰攻略,即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三讲”之外,更应追求“信任”。

恰好符合著名的“麦肯锡信任公式”: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 可靠性:沟通倡导坦诚无欺,严格遵循制度杜绝人情,坚守原则;

· 资质能力:公司-支持系统和平台,营业部-代理人功能小组,主管-陪同展业机制,代理人自己-整合已有资源打造专业能力,如不足则参与业内培训弥补;

· 亲近程度:架设与客户高频互动的场景,塑造个人良好形象,以提升客户的粘度和好感;

· 自我取向:与信任程度呈反比,说白了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眼里有客户,心里有别人,将心比心,说服不了自己的别拿去说服别人。

在这个公式的作用下形成的“客户—代理人—公司”的信任链条,可成为前行的一块基石。

对于寿险而言,代理人,仍然是最有效的渠道,也是需要重投入的渠道。面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格局: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分野,高净值人群与大众的分野,不同消费偏好的人群的分野,中资与非中资,直属代理与经代中介,绩优代理人与常规代理人,代理人与互联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挥舞大旗,谁能胜出,眼下尚无定论,马太效应依然在起作用。

代理人的明天之路,大有可为,芷萱们,将是其中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保险代理人的明天之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