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说到"君王词人",最容易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但其实,从晚唐五代到两宋,会写词的君王不只他们俩——南唐中主李璟、前蜀后主王衍、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以及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都有词作传世。

在词坛上,这些前后出现的君王们,是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说特殊,并不因他们的身份,而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内容、创作倾向,总是在微妙地影响着词体地位。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一方面,有些君王生活骄奢淫逸,带头创作艳俗词,词体不尊与他们密切相关。

词是在晚唐五代流行开的,这是因为晚唐五代世风糜烂,给"艳俗"小词提供了成长土壤。而世风糜烂的始作俑者,无疑是五代十国的那些小君主们。

曾在前蜀为官的诗人孙光宪,写过一部《北梦锁言》,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很多史事,其中就有一则关于前蜀后主王衍的记载:"蜀后主自裹小巾,其尖如锥,卿士皆同之。宫妓多衣道服,簪莲花冠,每侍燕酣醉,则容其同辈免冠,髽然其髻,别为一家之美。因施胭脂,粉颊莲额,号曰'醉妆'。国人效之。"

通过这则记载,可以想见王衍醉生梦死、纵情享乐的生活状态。对于这样的生活他是迷恋的,所以还要自己写词来记录,《醉妆词》就是这样的创作——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五代十国的君主大抵如此,喜欢在歌舞酒宴间作词,用浅俗的语言描绘美人的容貌、体态。后唐庄宗《阳台梦》说:"薄罗衫子金泥缝,困纤腰怯铢衣重。"后蜀孟昶《木兰花》说:"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这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要雅致得多,但内容仍不脱离颓靡生活,如《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尤其值得注意。"红日已高三丈透",说明君王的寻欢作乐是通宵达旦的;而"别殿遥闻箫鼓奏",说明彻夜狂欢的不仅是李煜所在的宫殿,整个宫廷大概都是歌舞欢腾。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除了描写颓靡生活,这些君王们也有恋情相思词的创作,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脍炙人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词的上片写秋景,"菡萏"是荷花的别称,荷叶销残、西风愁起,韶光憔悴、秋景不堪。下片代女子抒情,写思妇对征人的无限怀念。

当然,对君王们来说,别离、相思的痛苦,其实是无需承受的,作这类词,多是依着秦楼楚馆的流行趋势而已。这也说明,在作词方面,君王的喜好跟其他词人没什么不同,而他们的特殊身份,又会对艳俗词的创作风气,起到助推作用。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宋代君王中,宋徽宗也是生活奢靡,并且喜欢作词。他的《探春令》与李煜的《浣溪沙》类似,语言清丽雅致,但内容不脱离莺歌燕舞的宫廷生活——

帘旌微动,峭寒天气,龙池冰泮。杏花笑吐香犹浅。又还是、春将半。

清歌妙舞从头按。等芳时开宴。记去年、对著东风,曾许不负莺花愿。

宋徽宗在宫里赏春宴饮,从峭寒的初春一直到"杏花笑吐"之时,春天转眼过半。看来"清歌妙舞"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于是他又想起去年自己曾许愿"不负莺花",果然在这个春天,他得偿所愿。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宋代君王比起五代十国的君主,要正经得多,起码对外树立的形象是如此的。比如宋仁宗,《能改斋漫录》记载:"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他甚至因为柳永创作艳俗词,而让他落榜。可《后山诗话》又记载:"仁宗颇好其(柳永)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看来,仁宗实际也喜欢柳永的艳俗词,只是顾及君王形象,对外得做做样子。

如此说来,词体最初被称为"艳科"、"小道",与五代十国君主们的创作导向,有密切联系。宋朝统一后,世风虽转变,但艳俗词一直有自己的市场,这跟宋朝君王的创作和喜好,也不无关系。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但另一方面,君王词的两个特殊题材,又不自觉地抬高着词体地位。

首先是谀颂词,也就是歌咏太平盛世之作,这是君王们、以及御用文人有别于其他人的创作。

宋徽宗的《声声慢》,所写就是他自以为的太平盛世:"触处声歌鼎沸,香鞯趁,雕轮隐隐轻雷。万家帘幕,千步锦绣相挨。"

宋徽宗崇宁年间,朝廷还设置了官方机构大晟府,网罗了一批懂音乐、善填词的文人,主要目的就是创作谀颂词,以满足帝王和朝廷的政治需求,点缀生平。

"大晟乐即成……宜德能文之士,作为辞章,歌咏盛德,铺张宏休,以传无穷。"(李昭玘《晁次膺墓志铭》)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君王倡导下的谀颂词,夸张空泛,今天看来已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谀颂词所记录的是重大时代题材。这一点,可以从北宋人对柳永词的态度中窥见,虽然柳永词经常被批评为"词语尘下",但他写承平盛世的作品却屡受称赞,比如《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的富庶与繁华——

(上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北宋词人黄裳说:"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书乐章集后》)黄裳这个人强调词的教化功能,他能高度评价柳永歌颂盛世之作,可见人们对这类词的尊崇态度。

由君王倡导、御用文人扎堆创作的谀颂词,客观上扩大了词的题材和社会功用,使词不仅仅是抒写相思恋情、不仅仅作为娱宾消遣的工具,也能服务于政治,肩负起了更重要的社会使命。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君王词的另一种特殊题材,是亡国词。从晚唐五代到两宋,多次改朝换代,君王们的切肤之痛,不是一般词人可比的。

唐昭宗李晔因兵变逃离京城,逃难途中写下《菩萨蛮》二首,其中一首说: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南唐亡国后沦为俘虏的李煜,在多首词里表现了他难以抑制的痛苦——《相见欢》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破阵子》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虞美人》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在亡国后,以血泪为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宋末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走,北行途中,宋徽宗看见杏花盛开如火,内心百感交集,写下一首如泣如诉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由眼前杏花的娇艳,想到日后被风雨摧残的衰败,喻示帝王生活的逝去,最后连梦里一见故国的愿望都实现不了,可以说字字泣血、百折千回——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宋钦宗也留有3首词,抒写亡国之痛,虽然艺术表现力不如徽宗,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哀痛之情,是一脉相承的。他的《眼儿媚》说:

宸传三百旧京华。仁孝自名家。一旦奸邪,倾天拆地,忍听琵琶。

如今在外多萧索,迤逦近胡沙。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

君王们的亡国词,赋予了词深重的思想内涵,对词体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词风的转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被迫形成的,并非主观倡导,所以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宋朝南渡后,宋高宗以明确的政治诉求规范词的创作,有意识地将词导向雅正。

北宋在君昏臣佞中走向灭亡,南宋在战乱中建立,作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不仅要对徽宗年见的所作所为做政治清算,文化清算也同时进行。

文化清算的重要环节,就是重新规范词的创作,对此,宋高宗做了三件事——

首先,在南渡初年,他下旨销毁曹组词集的刻板。曹组曾深受宋徽宗宠爱,他的词以"侧艳"和"滑稽下俚"著称,在北宋末年传唱一时。而宋高宗此举,意在扫除淫俗。

其次,宋高宗带头创作雅词。他流传至今的一组《渔父词》15首,写渔父悠闲隐逸的形象、洒脱率性的生活,词风清丽超俗,毫不沾染男女之情。

宋高宗《渔父词》

(其一)一湖春水夜来生,几叠春山远更横。烟艇小,钓丝轻,赢得闲中万古名。

(其二)薄晚烟林澹翠微。江边秋月已明晖。纵远舵,适天机。水底闲云片段飞。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宋高宗还特别重视"童子举",登基的第二年便开始亲试童子。"童子举" 是科举考试中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在北宋朝,时设时废。宋高宗在亲试童子时,增加了一项考核内容,就是诵御制诗文,《渔父词》位列其中——

"(绍兴十三年)十二月五日,诏:"饶州童子朱绶与免文解一次。"绶九岁,诵御制《劝学》、《渔父词》及经子书十四种。(《宋会要辑稿·选举九·童子出身》)

通过销毁曹组词集刻板、亲创《渔父词》,宋高宗等于是重新进行了一番文化建设,他又在"童子举"里把御制诗文与儒家经典并重,这就改变了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词体卑下的局面。等到宋高宗亲试的童子长大、登上文坛,他们心里对词的看法,自然与前人是不同的。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与高宗的文化倾向相对应,南渡后关于词的"复雅"呼声,几乎贯穿词坛,很多词论专著都把"词"和"雅正"二字联系在一起——

张炎在《词源》中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投,则失其雅正之音。"

陆辅之在《词旨》中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

整个南宋词坛,先是爱国豪放词蔚然成为;到辛弃疾时,词已能书写国家兴亡、表现高尚品格,实现了思想与艺术的统一;之后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人,或以"清空骚雅"为风气,或以"深涩密丽"为追求,词体已经完全走出倚红偎翠、浅斟低唱的"艳科""小道",受到普遍尊崇。词体由卑到尊,既有时代背景的因素、文人自觉的因素,当然也有宋高宗在国家意识层面的倡导因素在。

词体由卑到尊,君王们的词起了什么作用?

结语

晚唐五代和两宋的君王们,留下的词作并不多,但是从带头创作艳俗词,到有意识地倡导雅词,他们的创作倾向和偏好,成为词坛的风向标,对词体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