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激流中書寫擔當

在風雨激流中書寫擔當

養護工正在清理引水渠。本報記者 王湘琳 劉 偉 攝

10月26日夜晚10時,昏黃的路燈下,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主幹道上,幾臺裝載機、挖掘機還在轟鳴著,一群身著橘紅色外衣的工作人員穿梭在泥沙堆積的街道上清理著倒塌的房屋。

9月20日,受持續降雨影響,拉加鎮黃河南岸塔垃隆滑坡帶出現下滑推移,造成路面多處裂縫、塌陷,交通中斷,18戶牧戶51間房屋倒塌——這是拉加鎮遭遇的驚魂一刻。但由於黨員幹部提前勸說、護送帶離群眾全部安全轉移,無一傷亡。

人與自然災害狹路相逢,防禦是最好的武器。拉加鎮坐落於兩山之間,黃河穿村而過,每逢雨季,居民們都擔心山坡上會有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

在今年雨季到來之前,拉加鎮黨員幹部全面動員,加強防範,深入牧民群眾家裡,逐戶做通思想工作,對塔垃隆滑坡帶涉及到的居民牧戶285戶726人,採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方式全部安全轉移,確保了群眾的人身安全。

“鎮黨委提前給我們下了通知,8月份我和母親就住進了安置點,政府給我們發放了自然災害生活補助250元,還有住房過渡補助6000元,我們現在吃得好睡得好,沒因為泥石流受難為。”安置點的牧民群眾仁曾措感激地說。

軍功路社區主任鄧雪蛟是一名年輕黨員,他一直堅守在轉移一線,轉移完一批群眾後繼續挨家挨戶敲門看,不遺漏每一戶。高富財是社區裡的殘疾戶,住處較為偏遠,門口約有500米長、不足半米寬的小路通向主幹道,車輛沒法開到家門口。由於行動不便,又不想麻煩人,高富財原本不打算撤離,鄧雪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接連三趟去給他做工作。

“晚上10點多,小鄧又來我們家了,二話不說背起我就走。多虧了他,我才順利來到安置點。”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高富財眼中泛著淚花。

在安全轉移高富財一家後,鄧雪蛟和其他工作人員徹夜未眠,繼續冒雨巡查,發現危房便立即說服村民轉移。“發生險情時,我們要迅速組織村民撤離,不能耽誤一分一秒。”鄧雪蛟說。

“鄉親們,泥石流要來了,趕快轉移!”在撤離牧民群眾期間,拉加鎮黨委書記南果不斷地喊著。1個月的時間裡,從街頭跑到街尾,不記得跑了多少個來回。

“在這場泥石流中,群眾的安危就是我們最大的牽掛!”南果才讓說道,災情發生前,我們就已經分成五個工作組,主要負責協助老百姓撤離和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還要負責疏通應急道路,疏散村莊對面道路上的滯留車輛。

在轉移期間,很多熱心村民加入到幫忙的隊伍中來,用私家車運送轉移村民,44歲的加毛便是其中一位。他協助鎮黨委轉移近40名村民,一週時間都在往返於受災區域和安置點間。

“村裡的車輛有限,村幹部都自己開著車一趟趟拉人,都是左鄰右舍的,能儘快轉移一個是一個,我覺得沒啥。”加毛說。

村民全部撤離後,鎮黨委工作人員和黨員也沒有閒著。“我們每天從21時左右,開始組織人員對黃河南岸片區的情況進行排查,並再次挨家挨戶排查,確保不漏掉一位老人、一名兒童,同時安排工作人員全天候不間斷進行危房、山體滑坡、樹木伏倒巡查。”拉加鎮鎮長李鵬年介紹。

災情過後,為了儘快清理出道路,青海省公路局公路養護應急保障中心連續作業,裝載機、挖掘機、自卸車、後勤車齊頭並進,“哪裡公路有災毀,哪裡就有我們養路工人,路通了,我們的心也就順了。”一名滿臉泥垢的養路工看著成功搶通的道路,欣慰地笑了。

目前,泥石流已經過去1個月,拉加鎮一片忙碌,三臺大型挖掘機在河道兩旁清理沙石以防止二次災害的發生;牧民群眾挽起袖子拿著工具正清理房前屋後的淤泥和碎石;加固防護措施正如火如荼地鋪設……

南果才讓表示,拉加鎮將根據實際情況和相關部署安排,幫助群眾逐步恢復生產和生活。

大災面前,拉加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反應迅速,衝鋒在前、勇挑重擔,全力投入到搶險救災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