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好看的皮囊已经是命运的安排,许多人转而追求有趣的灵魂。就文学性来说当然可以抛开严谨考究,相信灵魂的浪漫存在。

但以科学的角度看,真的存在灵魂吗?上个世纪,一位外科医生告诉我们,人不仅有灵魂,还能测量出灵魂重21克。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电影《21克》中有一句台词“在人死亡的瞬间,会失去21克的重量”。失去的会是什么物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古以来许多人信奉的,灵魂。

现在看来,对灵魂的探讨始终不休,这更像是迷信与科学的对峙。但在20世纪初,一位美国外科医生,邓肯·麦克杜格尔也是相信灵魂存在的。而这部电影灵感就来源于他一次著名的实验。

麦克杜格尔医生对于灵魂的好奇心显然比常人更加强烈。如果灵魂作为物质真实存在,那么它就应该是可以被测量的。于是这名外科医生,科学实践的先驱,决定给灵魂称重。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邓肯·麦克杜格尔

可是要如何称量灵魂有多重?按照麦克杜格尔的认知,灵魂被囚禁在活人体内。当死亡的时刻降临,灵魂也就离开身体。这个灵魂由有变无的时刻就是称量的关键节点,麦克杜格尔打算记录下来。

首先得找到濒临死亡的实验者,实验者的选择也十分有讲究。无疾而终的死亡时刻实在难以确定,于是范围缩小至临死的病人。

而且疾病最好能让实验者身体疲惫,减少大幅度动作。这样一来,他们死亡时就能保持比较平静的状态,测量数值的变化也就更加客观。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1901年,麦克杜格尔开展了这一场实验。他从养老院特别挑选了6位病人作为测试对象。其中4人患有肺结核,1人患有糖尿病,还有1人病因不明。

在临死之际,麦克杜格尔和助手分别把他们搬到一张特殊的病床上。这张病床搭载了一个十分灵敏的费尔班克斯秤,具有测量5.6克以内的灵敏度。他们还用光束尺度保证能够精准地读取刻度尺上的数值。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于是他们一边记录着数据的变化,一边等待着实验者死去。这一刻对于死者来说无比沉重。但对于麦克杜格尔等人来说,他们却是悲悯与迫切的期待掺杂。

第一位实验者的实验时间就持续了3小时40分钟。

当实验者被搬上秤床时候已经处于垂死状态。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实验的关键点也随时可能发生。在那一刻出现之前,研究人员也没闲着。为了保证数据严谨有效,整个实验过程中,他们都详尽记录着体重变化。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麦克杜格尔发现,患者平均每小时会稳定地减轻1盎司(约28.3克)的重量。他推测这是人体正常呼吸流失的水分和汗液的蒸发。

第3小时40分钟,这一个时刻终于到来。示数盘上的光束猛然一晃,下降到一个位置后不再反弹。读数确定损失的重量是四分之三盎司,大约21克。

短短几秒钟,实验者的重量大幅度地下降。麦克杜格尔认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与之前测定每小时1盎司规律完全不符。所以这不可能是正常代谢的减重。他随即欣喜若狂,这不就说明了灵魂的重量是21克吗?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但开心得不能太早。实验讲究重复性,单独案例并不能证明结论成立。接下来还要看看后面的实验者能否延续这个21克的变化量。于是麦克杜格尔更加期待地等着其他实验者离世。

然而,除了第一位实验者之外,其他5位都没能重复21克的惊喜。实际上各个实验者都出现了完全不一致的状况。实验重复性方面是失败了,但这场实验也并没有因此作废。执着的麦克杜格尔总能从中找到解释的说辞。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第二位实验者没有具体的死亡时刻,首先突然下降了半盎司,几分钟后体重再次下降了一盎司;

第三位实验者和前一位类似,同样出现数值多次突变的现象;

第四位实验者死亡时,工作人员还没来得及调节好秤,数据不能使用;

第五位实验者死亡瞬间的体重变化了三分之八盎司,但把尸体搬离床秤之后,这个数值仍奇怪地保留了15分钟;

第六位实验者也是死亡速度太快,没及时调节好秤。

于是在六次测试中,两次数据被弃用,三次被判为明显误差。照麦克杜格尔看来,只有第一位实验者最能展现真实的测试结果。这也成了“灵魂21克”最初的来源。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但这还没有满足麦克杜格尔的好奇心,他对灵魂的探究还在继续。他又找来了15只狗,打算称一称狗的灵魂有多重。

要找垂死的病狗可不像病人那么简单,所以他把找来的实验狗毒死之后称量。结果大出所料,狗死亡前后竟然完全没有重量变化。于是他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只有人具有灵魂,动物是没有灵魂的。”

麦克杜格尔把这些实验整理成论文,却没有做太多的发表。直到1907年,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报道了麦克杜格尔的这个实验。“灵魂有重量”的劲爆信息赫然瞩目,一时间在科学界引发了巨大轰动。这可是颠覆科学认知的结论,许多医学界学者纷纷仔细钻研他的研究过程。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但很显然,麦克杜格尔的实验漏洞百出,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他实验的可重复性就饱受质疑。从实验的严谨性来说,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得出21克的减重结果。这个数值更像是巧合,所以这场“灵魂实验”引来的争议不断。

论谁也不服气让自己的灵魂等于一个莫名其妙的重量。

而从实验本身来看,有人认为即便数据没问题,也不能说明灵魂存在。美国的医学教授奥古斯都·克拉克就提出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克拉克认为体重的减轻未必是灵魂离体,如果是汗液损失也能解释得通。

死亡时,人体肺部不再冷却血液,会导致体温短暂地突然升高。这时,汗液从体内渗出并快速蒸发,这就造成了体重的骤然下降。而狗的体重之所以没有变化,是因为狗没有能排汗的汗腺。这个理论普遍更被科学界认可。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但麦克杜格尔仍然执着地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不死心。在当初那场引发巨大轰动与争议的实验之后,45岁的他又产生了一个想法。

他已经不满足于为灵魂称重,他决定一睹灵魂的真容。1911年,麦克杜格尔打算拍摄下“灵魂出窍”的画面。

他尝试使用X射线拍摄灵魂离体时的场景。虽然这个实验的可行性更加渺茫,但他本人的遗憾主要在于时间不够。还没等拍摄到有效的成果,他就在1920年去世了。

直到去世,麦克杜格尔仍然相信自己实验中测得人类灵魂重21克准确无误。也许在病床上的弥留之际,他才能真正体会到是否有“灵魂”从自己身体离去。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眼看“灵魂21克”的理论摇摇欲坠,但有一部分人始终和麦克杜格尔一般坚定。洛杉矶理工学院的查理斯·特文宁教授,也是其中一位支持者。

他在麦克杜格尔的理论可信度岌岌可危之时,仍然试图完善实验。他以同样的方法对小鼠进行实验,证明小鼠死亡时也没有重量变化*。但就算补充了这个实验,也没能掰赢对立派的手腕。

在科学范畴内,麦克杜格尔的实验显然是无法立足的。但在民间,“人类灵魂重21克”的结论似乎更对人们的胃口,也被广泛流传。而“21克”这个数字也被调侃成文艺、浪漫的一个数值。

由此诞生了同名电影、以此为主题的小说等文艺作品。这也让更多人误会了21克的人类灵魂真实存在。

*注:鼠是有汗腺的,但汗腺功能非常不发达,主要散热器官在尾部。

无论你的灵魂有没有趣,都只重21克?

电影《21克》

女生节当然可以给女生送21克的巧克力,然后解释一通“灵魂相赠”之类的土味情话。但这种情话也只能当玩笑开一开。

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更应该谨记的是那一场失败了的实验。没有经过严谨考究而贸然公布的错误成果,最终只能沦为误人子弟的谣言。因为后人往往只记住结论,而实验中的错误再显著也不容易被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