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園前,一定要和家長講的話

新生入園前,不光要做好環境準備、教師心理準備,更要做好家長的工作。下面就為大家講一下新生入園幼兒的“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以及影響幼兒情緒不穩定的原因分析及解決策略,可以在新生入園前的家長會上分享哦!

孩子上幼兒園 ,一般都會有哭鬧和不情願的情況發生。這是因為孩子從小在家長身邊長大,突然要離開家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去,他就會產生“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

名詞解釋

“分離焦慮”:使孩子產生一種離開家長的不安全感;

“陌生焦慮”:使孩子因為接觸到新環境和新老師、新同學而感到緊張;

新的環境對他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新要求與他們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往往會產生矛盾,形成心理衝突。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

剛入園的幼兒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這就打破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心理需要層次理論。這時,老師們就會想方設法滿足他們新的心理需要,消除焦慮,幫助他們儘快進入群體環境,儘快恢復到原來的心理需要結構層次上來。

只要家長和老師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悉心瞭解、分析情況,從孩子的長遠與大局出發,相互信任,密切配合,這一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幼兒情緒不穩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上幼兒園是幼兒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如何讓新生入園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是幼兒園教育中所不可忽視的。

1.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著幼兒孩子情緒不穩定

隨著幼兒入園年齡的提前(一般託班18個月就可入園),在入園初期,家長總有許多不放心的理由,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還是戀戀不捨,總希望再抱一抱,長時間在教室門口、窗口張望,生怕有個閃失。

其主要原因是家長對幼兒園還沒有建立信任態度,總是擔心教師責任心不強、沒有愛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得不到悉心的照顧。當幼兒回到家裡,家長總是在物質和精神上過分遷就或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等等,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表現出家長在送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

新生入園前,一定要和家長講的話


2.幼兒在生活方面沒有養成好的習慣

現代家庭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過慣了眾星捧月的日子,尤其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的孩子更是如此。老人們對孩子疼愛有加、育兒觀念陳舊、重養輕教,生活上都由大人包辦,造成孩子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偏食、挑食情況嚴重,作息時間相當混亂,形成了任性、專橫的性格等。

幼兒進入幼兒園後,他們要學會遵守相應的規則,開始學習獨立生活,因此就會遇到生活上的一系列問題,如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衣入廁、不會與同伴分享玩具等,面對這些方面的壓力和不適應,幼兒只能採用一些消極的辦法來發洩情緒。

新生入園前,一定要和家長講的話


3.生活環境的改變影響著幼兒的情緒

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兒童期則有兩種基本需要,一是安全需要,二是滿足需要。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 ,環境發生變化,接受的信息多了,面臨的問題也變得比較複雜。這時,幼兒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兒產生緊張感和不適應感,從而出現哭鬧等情緒焦慮等反應。

新生入園前,一定要和家長講的話


4.家園及時溝通,減輕家長的焦慮

每位家長在看見自己的孩子入園時又哭又鬧,都表現出非常的焦慮。有的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著不放……有的認為孩子上幼兒園很可憐,對孩子過分的遷就……這些都會影響幼兒新入園時情緒的穩定。

如何減輕家長心裡的焦慮?家園的及時溝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新生入園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先,讓家長明白,幼兒哭鬧不願上幼兒園是正常的,因為離開父母,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幼兒總會有情緒要發洩,家長要有心理準備,更不要因為心疼孩子而不把他送到幼兒園,這樣只會讓孩子一次比一次哭得更厲害,就更難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了;

其次,家長要講信用,不能對幼兒說謊。為了讓孩子上幼兒園 ,有些家長用哄騙的方法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結果說話不算數,失去幼兒的信任;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每天爸爸媽媽上班,你上幼兒園 ,下班後,我們到幼兒園 來接你,星期天我們在家一起休息。”時間長了,形成規律,幼兒也習慣了;

再次,家人意見要統一。孩子雖小,卻很會觀察大人的臉色,所以家人在堅持每天送幼兒上幼兒園的觀點一定要一致,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執;

最後,為了讓幼兒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還應詳細瞭解幼兒園的一些規章制度,如接送的要求、請假的手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