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水滴”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公元2212年,人类捕获了来自半人马座艾尔法星三体文明的探测器。它被命名为“水滴”。

《三体》中的“水滴”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探测器呈完美的水滴形状,头部浑圆,尾部很尖,银河系在它的表面映成一片流畅的光纹,使得这滴水银看上去简洁而唯美。它的液滴外形是那么栩栩如生,以至于观察者有时真的以为它就是液态的,根本不可能有内部结构”上面是书中对水滴的描写,但是既然“水滴”是一个探测器,它肯定是有内部结构的,那么“水滴”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三体》中的“水滴”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首先“水滴”表面是一个绝对的镜面,表面会反射几乎全部的电磁波,绝对光滑,温度处于绝对零度,原子核由被强互作用力锁死,无坚不摧。水滴的外壳由普通纯金属制造而成。其内部的力场发生器抵消了原子核之间的电磁力,并使得强互作用力溢出,范围由原来的的超短程扩展到了原子大小。而强互作用力在一定距离上表现为斥力,而处理后的强相互作用力的排斥力峰值点和吸引力峰值点重合,原子核的距离哪怕稍微有一点变动,都会立即拉(推)回。被因此原子核们被真正的钉在了一起,而不会被强核力吸在一起引发核聚变。由此看出,水滴外壳的密度是正常的。

《三体》中的“水滴”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然后是水滴的推进方式,水滴的飞行采用了涡环原理。它的推进光环,在科学界有个非常严谨的名称:真空瓦尔塞克斯电场涡环。 水滴外壳被溢出的强相互作用力死死的钉住,而核外电子也因此发生了质变。它们不再是电子云,而是可以流动的“电子雨”。电子雨仍然是量子态,处于不确定性,所以实现推进水滴的关键,在于精确地控制电子雨在水滴头部于合适的时间坍缩。 首先,水滴采用一种特殊的力场,迫使电子云在壳外凝结成“雨”。然后,电子“雨滴”沿着绝对光滑的 SIM 材料表面,以脉冲的形式,迅速向水滴尾部汇集。水滴是流线型,而驱动电子的力场也是这个形状。所以,越到尾部,空间越小,力场越强,电子被压缩得越紧密,彼此之间的电斥力也就越强。当到达尾尖时,海量的电子被紧密压缩在极 小的空间里,在巨大的电斥力的推挤下,电子们存储的能量已经达到了核爆级别。而力场在此处戛然而止,在高压电子的惯性和斥力下,电子们喷涌而出,形成了美丽的电子涡环。 水滴表面不断形成新的脉冲电子雨,这些电子雨的电场方向与水滴尾部喷出的电子涡环的轴心电场相同。于是,两者产生了强大的电斥力,这股电斥力不断挤压这水滴的腰部,使得水滴如同被挤压的锁舌一般,不断前进。在这过程中,电子涡环会因为对外做功,能量不断减少,故涡环颜色会从蓝色变成红色,直到完全崩溃。崩溃的电子失去了能量,从新回到了量子态,被精确控制在水滴头部坍缩,用于形成新的电子雨,构建新的涡环,继续推动水滴前行。

《三体》中的“水滴”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小说中水滴在撞击人类联合舰队时,做出了人类宇航动力学无法解释的锐角转向,约为15度,几乎突然掉头反向飞行,同时保持速度不变。水滴的转向方式,但是其实,水滴转向的方式是水滴内部装有 12 台力场扭曲引擎。在水滴高速前行时,12 台引擎同时协调工作,将水滴面前的空间扭曲成一个尖锐的折角。当水滴冲过这个折角时,在舰队的视角上,水滴的位置仿佛突然间发生了巨变,由此造成了锐角转向的错觉。 水滴能够保持空间扭曲的时间非常短,只有几微秒,扭折的空间就会被更大的宇宙空间强大的张力拉平。所以水滴的速度要非常快,才能实现一个转向。

《三体》中的“水滴”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所以,水滴的结构是由外壳的金属材质,内部包含强相互作用力发生器、人工智能计算机、用于压缩电子雨的推进器和实现锐角转向的12台空间力场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