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為什麼那麼多人嚮往鄉村生活?為什麼那麼多人渴望在鄉下擁有一個院落?為什麼那麼多人成為了鄉村的俘虜?

農田、牲畜、民居、池塘、古樹、老井、祠堂、戲臺等,真的是這些吸引了我們嗎?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是,也不是。

說是,是因為這些本身就構成了風景,的確值得我們駐足和留戀。

說不是,是因為僅有風景並不能構成生活感、儀式感,以及由生活和儀式傳遞出來的活色生香的動態畫面、美學氛圍、價值尺度。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比如農田,是農田之上揮汗如雨的勞力,是阡陌之間穿梭送飯的農婦,是新翻的田壟間一泡長長的牛尿,是勞作間隙跨越田界的嘮嗑,是田間地頭追狗捕蝶的娃娃,所構成的景象才讓農田靈動起來,才讓農田成為我們心頭的農業圖騰。

比如民居,是婚喪嫁娶的熱鬧和悲傷,是添丁加口的期盼和擔憂,是串門走親戚的互動和親情,是圍爐圍桌圍炕的吃飯和勞作,是屋頂炊煙裊裊起,是院落牲畜遍地走,才填充了民居,才讓民居有了不同的個性和內涵。

比如古樹,是村口古樹下翹首遙望的等待,是古樹下燒香祈禱的虔誠,是古樹下召集的鄉村會議,是古樹下偶遇的熱情召喚,是古樹下自發形成的飯場,才讓古樹成為村民的重要座標和活動場所,也才讓古樹成為鄉村印象。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是的,風景、風物只是載體,附著在載體上的儀式、生活和人,才是賦予載體內在吸引力的核心。

也難怪,諸如烏鎮、竹泉村,在開發的前期請走了村民,在運營的後期又把村民請了回來,讓他們或表演或經營的存在於以前的“家裡”,目的就是營造鄉村的煙火味。

而鄉村的煙火味,正是都市人群心心念之處。不僅僅如此,能夠讓都市人群甘心做俘虜的,還另有原因。

後工業時代的小農經濟復古消費潮流


工業時代是空前的大分工,生活在都市裡,你不必知道吃穿用度是怎麼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在承擔著某一個過程的某一個環節,而最終的結果只需付出金錢就可以換取。或者說,生活在都市裡,你所經歷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分工的結果。

無論是誰,丟進都市就會被迫的被分工,任何人無力反抗,只能適應。正因為分工,任何人幾乎都可以被替代。這就造就了都市人群的危機感。

有了危機感,想在都市生存下去,唯有遵循規則、努力付出,舍此,別無他途,這也是現代都市的公平所在。但同時,這也就導致了都市人群對金錢和效率的追逐成為頭等大事。

離開效率會被淘汰,離開金錢無以交換,衡量個體的價值和尺度早就被註定。因此,在都市裡,每個人都無法成為一座社會孤島。

同時,在都市裡,每個人都註定很難註解,只能去經歷,只能去演繹。因此,在都市裡,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座心靈孤島。

而生活在鄉村,或者說小農經濟的環境下,並不過度依賴分工。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鄉村生活的駕馭感、支配感和成就感是小農經濟在今天煥發活力的內在動力。小農經濟對於現代都市人群有著巨大的誘惑和吸引力,而這種誘惑和吸引力的前提是基於小農經濟的手工勞作是可駕馭、可操作、可證明、可享受的。

生活在鄉村,你想在田裡種植哪種作物,你想在圈舍裡餵養何種牲畜,或者說,作物是否被精心管理,牲畜是否被悉心飼養,都取決於個體的駕馭和支配。

生活在鄉村,你很明白桌上的蔬菜是在哪塊田裡怎樣生產出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烹製過程。你不但在美食入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某種滿足,你還在蔬菜破土發芽、沐雨搖曳、蜜蜂授粉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大自然的律動和內心的共鳴。而這種成就感和愉悅感,沒有參與全部過程,無以描述。

不僅僅如此,圍繞菜品的流程和工藝,餐具和環境,配料和話題,儀式和互動,又處處傳遞著家族烙印、地方習俗、特殊時日、情感表達。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我們有理由說,鄉村真正吸引都市人群的是小農經濟所代表的勞作、生活、秩序、儀式和文明,小農經濟在今天能夠成為推動都市人群下鄉的核心動力是勞作的儀式,是手工的創造,是自給自足的態度,是晴耕雨讀的樸素調劑,是維繫感情的粗獷、厚重、平實的表達。

不同於都市生活注重結果,在鄉村,過程中的參與和感受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都市人群出於文化基因的推動,繼而產生迴歸的願景和慾望,哪怕僅僅是體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再進一步說,產生基於小農經濟方式的復古消費潮流也是情有可原的。

手工之美,匠心之韻


毫無疑問,在鄉村,能夠體現手工之奇、手工之美、手工之巧,同時又最具實用、最具規模的,當屬建築物。

傳統鄉村社會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是直接取材大自然,最核心的就是土、木、石。核心材料還可以再生材料,比如用土製作磚、瓦,用石頭燒製石灰。

哪怕再大的一棟建築,當不能再使用的時候,一部分材料可以循環利用,一部分材料直接回歸大自然,基本上不產生任何廢物和垃圾。取材大自然,迴歸大自然,始終保持著同大自然的和諧共生、循環往復。

這就是傳統的鄉土社會,這就是手工創造的奇蹟。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一棟建築物尚且如此,至於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物、衣物,那就更不在話下了。

如果說建築物尚需能工巧匠的協助,或者完全出自工匠,那麼,傳統鄉村社會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最能體現手工之大成的,也恰恰在於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創造。

生活在傳統鄉村,幾乎全部的日常活動都在用手工填充,手工成為生存的技能,是生活的依賴。從一日三餐到床品、服飾、配飾,從孩童玩具到日常器物,從農具、工具到公共設施,再到各種習俗、慶典、儀式的各種器物,所有的製作都離不開手工。

在手工製作的過程中,各種文化、感情、個性順勢融了進去,形成鮮明的符號,形成獨有的神韻。純民間的以日常所需打造的手工物品,還無關匠心,但無意間成就了匠心,閃耀著拙拙的古樸之美,靈動著一方水土的風韻,體現著極盡機巧的智慧之光。

無怪乎,很多女孩子在鄉村民宿、休閒農莊所進行的各種擺拍,被視為偽文藝、偽情調,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參與創造的過程。很多民宿主、莊園主得不到消費者認可,無法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學和生活態度,也是因為不能參與創造的過程。

而創造對於鄉村居民而言,近乎本能。從某種程度來說,手工創造就等同於鄉村生活。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也無怪乎,類似李子柒這樣的女孩子在自媒體時代能夠爆紅,因為她在參與鄉村的手工創造過程,她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復原鄉村生活,她做到了很多人,甚至包括現代的農村人,都無法做到的各種手工創造過程。李子柒做手工,就是在生活。李子柒的生活,就是復原鄉村的手工勞作。

也無怪乎,那些能夠捯飭傳統美食、改造建築、打磨器物、插花植草、裁剪縫補的民宿主、莊園主,一個個在走向網紅、意見領袖的道路上。

鄉村的手工勞作在後工業時代走向了復古與復興,走向了時尚前沿領地,這是國人的文化自信,這是對工業文明的自我反思和個體糾正,這是鄉村振興的文化推動力,這是一種身份歸屬和自我認同,這是一種鄉土文化所折射出來的精神力量。

不受鄉村約束的肆意表達


享受鄉村的種種美好,卻又不受鄉村的約束,這恐怕是很多都市人群迴歸鄉村的前置條件。

比如說,鄉村民宿越來越奢侈化,這和真實的鄉村有很大的區別。消費鄉村民宿的消費者,很多人只是想在鄉村的環境下繼續享受城市早已習慣的生活配套。因此才有了民宿裝修外觀可以遵循傳統的民居風格,但內部一定要舒適,甚至奢侈的說法。

比如建築改造風格,很多建築設計師在設計城市建築的時候,受很多規範、標準、條例的約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表達。但在鄉村環境下,一下子把個人情愫釋放了出來,各種讓人大跌眼鏡、大開眼界的建築物杵立在田壟之上、鄉野之間。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比如很多民宿主、莊園主,在城市居住地不能進行的各種審美表達、生活方式、工作空間,在鄉村一下子有了實施的條件,同時擁有了支配周邊資源的便利和自由,這在城市空間下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很多人移居鄉村,事實上並不參與鄉村的公共事務,並不和村民進行禮尚往來。享受鄉村的資源,卻不用為鄉村負責,這是超物種的自由表達,是僭越規則的幻想和慾望。

比如很多鄉村旅遊消費者,到了鄉村,隨意採摘農民種植的蔬菜瓜果,隨地便溺扔垃圾,隨處燒烤,隨心搭帳篷,隨手拿走農村老物件,“隨緣”的撿拾、採挖野生植物或地方特色礦物,總之,在城市尚能遵循的社會規則到了鄉下一下子就崩塌了,變成了為所欲為。


我們都是鄉村的俘虜


而鄉村的魅力,或許就在於對各種傷害所呈現的包容,或許就在於給予了都市人發洩自我、成就自我的新通道、新場景,或許就在於可以進行各種嘗試,或許就在於能夠獲得感化和力量。

鄉村,無疑給現代都市人群營造了各種幻想,刺激了各種慾望,激發了各種試探,收穫了各種滿足。也正因此,我們都成了鄉村的俘虜,而且甘願當俘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