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當前,我國夜間經濟正在崛起,方興未艾,各地紛紛抓住契機,推出鼓勵夜間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促進城市消費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提高城市配套管理水平,創新豐富多元的夜間經濟業態,成為一道道值得思考的“命題”。

那麼,“夜色經濟”該如何打造,才能釋放它巨大的潛能,推動城市經濟增長?

熟悉華高萊斯的朋友,對“夜色經濟”這個詞不會陌生。在以往李忠先生的授課及案例分享中,時常能聽到這個詞。華高萊斯公眾號也發佈過【夜色經濟系列】小專題,分享了相關研究及案例分析(點擊文末往期推薦查看)。

僅以幾篇文章,並不能深刻解讀“夜色經濟”這個大命題。作為華高萊斯最硬核的研究成果,《技術要點》直面該命題,從城市掌燈人、燈光秀、深夜食堂、繁榮冬夜等九個方面,為您深度解讀“夜色經濟”。

目錄

★ 愈夜愈美麗

★ 從夜間市長到城市掌燈人——自下而上優化夜間經濟的管治方式

★ 夜青春:以夜撩人

★ 燈光秀:從點亮城市到賦能城市

★ 帶你看另一個世界——大都市夜遊打造的“紐約樣板”

★ 深夜食堂,有多深?

★ 文化夜間經濟的“叫好”與“叫座”

★ 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 繁榮冬夜——北方冬季如何打造夜色經濟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關鍵詞:夜色經濟,后街,摺疊空間,后街經濟,潮牌后街,INS后街,精釀后街,秀場后街,科技后街

進入2019年,夜間經濟悄然走紅,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等地紛紛推出政策,刺激夜間經濟進一步發展。在這一輪的夜間經濟熱潮中,越大的城市越積極,夜經濟基礎越好的城市越積極。而且,各大城市提出的目標也大同小異——讓夜間經濟“進一步繁榮”。然而,“進一步”卻絕非易事!

首先,夜色經濟的起點已經很高了。看看那些提出打造“夜色經濟”的城市,哪個沒有活色生香的夜生活?北京、上海,大型商場營業到10點已經是慣例,且每天晚上18-22時的銷售額佔比超過全天的一半 ;成都、重慶這樣以夜生活聞名的城市,更是已經形成直達午夜一兩點的夜生活習慣。

其次,互聯網經濟對城市聚集化的夜色經濟,分流嚴重。城市發展夜色經濟,要的不僅僅是人們在夜間消費,更是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例如:餐廳、劇場、電影院、酒吧、商場等)的夜間消費。只有在實質城市空間內的消費才能立竿見影地普惠大小商家,真金白銀地提振城市經濟。然而,宅在家裡刷刷抖音,點點外賣,打打遊戲,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夜色消費模式。由此,固然夜色經濟依舊在,但是賺得盆滿缽滿的,首先是互聯網各大頭部企業。

除了這兩個難點之外,“進一步”發展夜間經濟會面臨的難點在於——時間的邊界效益!一天只有24小時,核心商圈再繁華熱鬧,再延長營業時間,能夠增長的經濟效益也是有限的。例如,大型商場即使再延長營業時間,服務的人群並不會繼續增加,反而會隨著夜色深沉陡然下降。為了寥落的客流量而依然投入巨大的人工成本和設施運營成本,顯然不符合商業基本常識。

那麼,對於這些已經具有夜色經濟高起點的城市,到底應該如何“進一步”繁榮夜色呢?

后街——這個曾經摺疊在商業主街背後,最容易被遺忘的城市空間,將成為城市夜色的“下半場”。

2018年4月12日,上海正式發佈了《靜安區南京西路后街經濟戰略規劃》。《規劃》指出,在中國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靜安區作為上海中心城區的新標杆,南京西路作為國際商圈生態構築者,須大力發展“后街經濟”,承擔起國際消費城市示範區的歷史重任。后街,由此也正是走入了人們的視線。

但是,讓后街承擔起夜色“後半場”的使命,絕不是把后街再打造成“小一號的主街”。如果把城市的商業主街想象成魚骨,那麼魚骨上的一根根魚刺就是后街。后街依附於商業主街存在,但自身的空間並不具有主街的良好展示性,由此不可能成為大牌商業進駐的目標;主街商業本身就具有城市景點的性質,因此自帶流量,人氣並不是問題。但是,后街遮蔽在主街光環之下,屬於典型的燈下黑區域,走客流量的模式顯然先天不足。

實際上,作為夜色經濟“下半場”的后街夜色,絕不是對主街的被動延伸,而是圈層消費下的精準打擊。發展后街的夜色經濟,不僅僅是把那些摺疊在主街背後的空間利用起來,更重要的是為不同的圈層人群創造出一個個屬於自己圈子的“美麗新世界”。

這其實是從本質上契合了夜間消費邏輯的巨大變化。年輕人作為夜間消費的主力軍,就是圈層消費的擁躉者。現在年輕人的聚會越來越講“圈子”。年輕人的圈子,不再只是由“同學、同事、室友”這種強關係建立,更多的是基於某一種興趣而結識。圈子代表著他們的共同話題和身份認知,年輕人會為了這種身份認知花費更大的代價來買單;而相應的,圈子也更加的細分,進而導致生成更加精準的

靶向業態。這種“不同后街,不同天地”的新模式,就是利用后街各自不同的小空間,做好圈層化的分眾夜間消費。

KTV的演變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過去,KTV承載了一大部分年輕人的夜生活,因為它同時具有聚會、餐飲、音樂三種屬性,能夠營造最熱烈的聚會。而如今,傳統KTV沒落並細分成為三種不同的業態:酒吧和夜店延續著熱鬧的氛圍,是年輕人們聚會的好場所;單人唱歌房和那些音響效果更好的新興KTV,吸引的是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因為他們有更好的唱歌技巧;音樂大排檔則是那些喜歡吃吃喝喝的人更加青睞的場所。換句話說,當代年輕人雖然有著“轉場、續攤”的夜生活習慣,但是能夠牽引他們轉場的,一定是對他們精準吸引的,與主街不一樣的消費業態。

后街只有靠更有針對性的空間打造和精準的圈層黏性提升,才有可能對抗互聯網時代的夜色客群分流,才有可能對抗時間的邊界效應遞減。具體而言,就是讓更多的年輕人依靠圈子內部的呼朋喚友而不是商業打折廣告,而留在實體的商業街區;讓更多的年輕人因為在後街滿足了自己的愛好,見到了自己的知己,而忘記了時間。

那麼,后街應該如何展開自己的摺疊空間,吸引並迎接不同圈層的消費人群呢?

1、潮牌后街——時尚青年的新大陸

年輕人追逐的潮流是什麼?是個性、是與眾不同。這種追求在他們的購物慾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無論是聚美優品提出的“我為自己代言”,還是更早時候的“凡客體”,都是當代年輕人在購物消費中價值觀的精準體現——個性即潮流。

在這樣的趨勢下,近幾年,“潮牌”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消費品,並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每個潮牌不僅僅是一種品牌,更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日本潮牌的代表bape猿人頭,本意是指一群不思進取、安於現狀的年輕人,受到喜愛“喪文化”的年輕人的追捧;英國潮牌Palace是一個滑板品牌,取名Palace(宮殿)寓意是滑板組成的家庭感情堅不可摧;美國潮牌Supreme的意思是至高無上,代表著嘻哈一族對於Hiphop文化的推崇。因潮牌聚集起來的年輕人,大多不只是因為衣服的款式好看,更重要的是對於自我身份的一種表達。

因此,當寸土寸金的主街上大牌林立的時候,潮牌后街,將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尋找同類的新大陸。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東京的原宿。原宿擁有東京最著名的街道——表參道。表參道以前是朝拜明治天皇的道路,地位相當於北京的前門大街、杭州的南宋御街,因此很快就成為了東京最繁華的夜生活地標,號稱“東京的香榭麗舍”。表參道上雲集了國際時尚界的知名一線品牌(Dior、Gucci、Louis Vuitton、Chanel、Prada等)以及國際潮牌的旗艦店,可以說是世界名牌的亞洲展覽中心;而從表參道延伸而出的貓街,則成為了日本本土潮牌的大本營,誓將年輕人的時尚進行到底。

相較於主街的“大”,貓街是“小巧”的,每隔二三十米就會出現小巷的交叉口,但卻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潮客”。這些“潮客”大多是擁有藝術天分的年輕人,從事自創品牌的服裝店或手工藝品店。他們負擔不起表參道主街的高昂租金,因此將貓街的臨街住宅改造成為個性十足的小店,藉此吸引全東京的潮男潮女們聚集,並最終牽引東京的年輕人文化從新宿向原宿、澀谷轉移。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以日本本土潮牌為主打的原宿貓街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而從貓街進一步延伸出來的竹下通街,則更是瞄準了“二次元”的細分人群,將整條街打造成了“二次元文化”的高地。這裡所有的業態都是二次元的,包括hello kitty祈福神社、動漫風照相館等新潮小眾的店面。雖然這裡的文化審美並不被主流人群普遍接受,但在那些“二次元”的粉絲中,這條街就是東京最潮流、最時尚的的購物街!

2、INS后街——網紅打卡的新地標

如果有人問,互聯網時代吸引流量最快的方式是什麼,那麼幾乎每個人都會回答:成為網紅。

網紅的誕生,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當代的年輕人都是“視覺動物”,他們喜歡追著色彩而行動。在洛杉磯梅爾羅斯大道上有一面粉紅牆,只因為有個男生在那裡拍了幾張看起來很酷的照片,一經上傳網絡就引起了巨大的追捧,短短几天就有了十幾萬粉絲的關注,如今更是全球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網紅打卡地!三里屯曾經舉辦過一次“山寨活動”,只是一塊普通的粉色牆板,就吸引了年輕人們排起了兩三小時的長隊,即使是零下的氣溫也無法阻止。

對於年輕人們來說,是不是真的好已經不再重要,“看起來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只需要晚上看起來好看就足夠了——相比較白天更多的視覺干擾,讓一個區域晚上變得好看是再容易不過的了。同時,越是受人追捧的網紅,就會吸引更多“不理智”的新流量。基於強大的網紅邏輯,越來越多的“消極空間”也開始通過成為網紅,來實現華麗的蛻變。

在葡萄牙的里斯本有一條“粉紅街”(Rua Nova do Carvalho)。這條街曾經是里斯本破舊且蕭條的一條后街,是水手和罪犯們聚集的消極空間。但是如今,粉紅街被《紐約時報》評為“歐洲12個最喜歡的街道”之一,被當地評為“里斯本最具夜色活力的街區”之一。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葡萄牙里斯本的“粉紅街”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

粉紅街蛻變的秘密並不神奇,相反極為普通——刷漆。100米的狹窄街道被完全塗成了粉紅色,極具視覺衝擊力,尤其是在晚間燈光亮起的時候,大環境的黑與小環境的粉能夠極大刺激年輕人的視覺神經和荷爾蒙分泌。同時,這種粉紅色並不是亂選的,而是根據年輕少女最喜歡的顏色量身定製的。這種顏色後來被潮牌OPI捧紅,成為2018的爆款“里斯本粉”。有了爆款的形象後,這裡開始聚集高密度的夜色消費業態,並設置瞭如粉色信息牌等網紅拍照點,快閃、音樂節、露天派對等活動不斷在這裡開展,使得這條街具備了持續的網紅效應。

粉紅街這樣的網紅打卡地是很難出現在主街的——只有后街相對狹小的空間,才具備形成如此強大的視覺衝擊力的條件。同時,狹小的后街能夠顯得人氣更高,就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前來打卡消費。在流量當道的今天,只需要一條短視頻,就能夠讓原本交通並不便捷的后街,成為年輕人蜂擁而至的必去地標。

3、精釀后街——微醺小酌的桃花源

夜生活,一定離不開酒。精釀就是酒文化中逐漸剝離出來的細小分支。與其他的圈層略有不同,喜歡精釀的人,具有較高的“壁壘感”。這裡的“壁壘感”指的是,喜歡精釀的人只喝精釀,他們寧願走更遠的路、花更多的時間去喜歡的小酒館喝上一杯,也不願意隨便找個酒吧湊合一下。

事實上,對於精釀啤酒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精釀啤酒也並沒有比工業啤酒更好喝,相反有的還更苦。對於精釀啤酒的走紅原因至今也沒有定論:有人說是因為精釀啤酒都是傳統釀造工藝,流程複雜、細緻、產量低,已經脫離了“商品”的範疇,是一種“匠心文化”的表達;也有人說喜歡精釀啤酒的大多是年紀稍大一點的人,發苦的口感能夠引起他們對於人生經歷的共鳴……但無論原因是什麼,精釀酒館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之後,趁著夜色,尋一酒館,三兩杯精釀喝上一整個晚上,不求醉,只求一種“微醺”的,能夠暫時脫離俗世的生活狀態。

因此,精釀酒館與傳統酒吧相比,雖然都是以酒水消費為主的商業業態,但是代表的人群卻是完全不同:酒吧更多的承擔著聚會場所的功能,受眾面更廣,來這裡的人主要的目的是釋放壓力,酒只是承擔了一個刺激消費的媒介;而精釀酒館的客人,大多是願意付出工業啤酒十倍的價格的狂熱發燒友。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諾丁漢 the Vat and Fiddle 酒館,經典的英式精釀酒館圖片來源:pxhere.com/zh/photo/1397304

於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精釀啤酒的發燒友們,穿梭在各種僻靜的小巷中,只為了尋找一家圈內口碑爆棚的酒館。這是由於精釀酒館一般都是個體經營,老闆們也都是精釀啤酒的熱愛者。他們認為繁華喧鬧的大街不符合精釀酒館詩人般的氣質,只有在這種人跡罕至的小巷中,才能傳遞出精緻的微醺氣息。因此,對於那些相對較深的后街來說,精釀酒館是氣質上完美契合的爆款業態,只需三五家就可以撐起一整條后街的夜色。

4、秀場后街——粉絲經濟的領獎臺

音樂與酒,是年輕人的夜晚中最具張力的色彩。

然而,與精釀后街這種“安靜”的細分趨勢不同,音樂的細分領域中,無論是何種表演形式,都是將夜晚推向極致的“燥”——這裡指的音樂是更廣泛的表演形式,包括但不限於搖滾樂、說唱、電音,以及語言為主要表演形式的相聲、脫口秀等。之所以形成截然相反的發展方向,是由於酒給自己喝,情緒是個體的,需要細品;而曲給別人唱,表演的情緒是群體的,是觀眾的,需要共鳴和釋放。

因此,音樂表演的秀場,就是粉絲經濟的主戰場。而且,隨著圈層越來越細分,音樂消費的形式,也從大型演唱會開始向小型秀場轉變。這也使得秀場(Live house)的業態逐漸在各大城市的夜生活中嶄露頭角。秀場的規模一般都不大,但只要有表演,就一定能成為整個夜晚最嗨的地方。

華高萊斯丨技術要點:后街,不應該被摺疊的夜色

MAO Live House表演現場,年輕人因搖滾燃炸全場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

秀場表演與酒吧、餐廳的駐唱表演的區別還在於,這些表演雖然小眾,但是卻有極高的粉絲粘性。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綜藝節目的流行。僅在2019年,就有《樂隊的夏天》、《中國新說唱》、《脫口秀大會》等多個綜藝節目相繼走紅,在各自的領域內捧紅了一些表演者。這些表演者因為在節目裡的出色表現,經過綜藝、短視頻、社交媒體的發酵,已經成為了“偶像”式的人物,從而形成了一批極為忠誠的粉絲,尤其是與表演者來自同一個城市的粉絲。這些粉絲在節目結束後,成為了這些表演者們線下表演的忠實觀眾——他們並不是來聽歌曲本身的,他們是來追星的。對於這些粉絲來說,他們願意為聽過的歌曲進行重複性的買單。

反觀秀場,后街則是他們最好的領獎臺——從某種意義上,他們並不是主街歡迎的那種業態。來秀場的人追求的是極致的釋放,而主街太過繁華,限制條件多,總有施展不開的感覺;而在後街這樣別有洞天的地方則完全不會。粉絲們可以大聲喊出“搖滾之夜”“電音幻境”等深度沉浸感的口號;散場之後更會因為空間上的隔離產生一種身份認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讓他們將這條后街視為自己的“領地”,進而變成一種

強目的、高頻次、深體驗的消費習慣。

5、科技后街——體驗未來的試驗場

年輕人喜歡“嚐鮮”,所以在讓年輕人買單這一方面,科技產品是無往而不利的。

現在的年輕人被稱為“數字原住民”,意思就是從一出生就開始接觸數字生活。對於他們而言,科技的、電子的產品就彷彿是他們的本能,每當看到新奇的科技產品,他們不會像父輩一樣先保持觀望,更不會像祖輩一樣遠離拒絕,他們會讓自己成為最先體驗的那一群人——《流浪地球》的爆火,已經證明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未來有著足夠的嚮往和期待,他們更願意成為推動未來科技發展的一份子。因此,如果你告訴他們,有一條街能夠讓他們比別人離未來更近一點點,他們一定會趨之若鶩的。

鳥街,英國倫敦中心商圈牛津街的一條不起眼的后街,原先連沿街開放的商鋪都沒有,只是一條狹窄的過道。如今,鳥街已經成為牛津街中最潮的“城市技術試驗田”,遊客走在街道上,每一步可以貢獻5瓦特的電力,在用於街道照明的同時,同步至app,並獲得整個牛津街範圍內的打折獎勵。這樣的設計,讓改造後的街道成為了明星,光是為了體驗這些新潮技術就聚集了大量人氣,更不用說打折券的設計進一步刺激了牛津街的夜間消費。

事實上,鳥街應用的技術並不複雜,只是這樣的技術推廣有一個最大的難點——性價比低。對於核心的商圈,局部率先應用並非不可,然而且不提政策與紅線的限制,就是破土動工、改造線路、影響營業就已經是非常高的成本,而所獲得的結果與搭建一個大品牌的快閃店並無二致。因此,主街往往沒有動力去推動這些技術的落地。非核心商圈則更加承擔不起這樣昂貴的成本。

讓后街承擔這樣的角色,能將這兩難的窘境轉化成為“三贏”的局面:對於后街來說,率先應用可以迅速樹立起科技的形象,再輔以一些科技感的主力店,如VR體驗店、運動裝備店、無人便利店、甚至電競比賽級別的網咖,都能夠迅速吸引一批科技粉和獵奇者;對於主街來說,后街的科技應用相當於為自己提前作了一次測試,並且不但沒有影響主街的流量,甚至有可能反向刺激主街的消費;而對於商圈整體來說,同樣高成本的投入下,不但沒有影響主街的消費,還額外激活了一個新增長點,性價比低的難點也不復存在。

因此,無論空間上后街被摺疊的多麼深,只要能夠鏈接未來,就能夠從時間維度上打破壁壘,實現對於科技粉絲的強勢牽引。

對於夜色經濟的“下半場”而言,讓更多的人走進夜色中消費是核心目的,而想要引導那些原本宅在家中的人走出來,就必須給他們一個足夠的理由。上述這5種后街只是對千百種粉絲消費形態的重點抓取,但他們的共同點在於:抓住了目標人群的消費特徵和習慣,進行精準打擊。

丹麥的建築師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一書中曾說過,“有人來是因為有人來,沒人來是因為沒人來”。后街的圈層邏輯也是如此:只有通過對於圈層的準確把握,才能率先吸引具有強粘性的粉絲聚集,進而吸引更多的圈內人士。圈層選定的越精準,就越能將圈內人士“一網打盡”。借粉絲經濟的力量,那些曾被摺疊起來的后街,是時候在夜色中被打開了!

華高萊斯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姓名和作品名稱。不得擅自修改、歪曲或篡改,侵權必究。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影像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