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明朝的創始人朱元璋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創建了大明王朝,為了保住大明江山,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與胡惟庸等四位丞相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換來的結果卻是因謀反等罪名直接被處斬,哪怕運氣最好的徐達也沒有逃過蒸鵝事件。為何明初的4位丞相風光一世,可結局卻如此悽慘?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其一、權力使人慾罷不能

說實話人的慾望從來都是隻增不減,有一句老話說的很好:水往底處流、人往高處走。就好比吃慣了山珍海味,再回到自己吃窩窩頭的時代,肯定接受不了。

最初的時候,不論是李善長還是胡惟庸在剛成為丞相的時候,都是勤勤懇懇,不論任何事情的大小,都要將最終的決定權交給朱元璋,說白了就是表示一下自己只是給朱元璋打工的職員而已,不論任何時候都不會越權。

但是這一切在當丞相的時間裡開始慢慢發生了變化,以前很小的一件事都要向朱元璋彙報一下,後來發現這樣的小事其實朱元璋並不是很想聽,而且還有點煩。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於是這些人就開始自己私下處理了,在他們看來這些只是小事,畢竟朱元璋身為大明的天子,平時日理萬機,如果連這些小事也全部通報給朱元璋,哪還要自己這個丞相干什麼。

所以說習慣是一種很可怕的事情,從最初的大小事務全部通報給朱元璋,到了後來不是什麼國家大事都由自己私下決定,這一切看起來就好像水到渠成一般,可是其中的人心卻在不斷的膨脹。

其實先不說,單說朱元璋不在京城,丞相全權代理這件事,可以說所有的丞相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乾的相當漂亮,可是這些人卻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自己把皇帝所要乾的事全給幹完了,那皇帝幹什麼?

就好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把屬於漢獻帝的所有事情都代勞了,還要漢獻帝幹什麼呢?所以說當朱元璋想明白這一點的時候,瞬間就感覺太不安全了,還好整個大明江山都是自己打拼下來的,所以軍中的將士還不會跟著這些丞相一起反對自己。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雖說現在不會反對,但是不代表將來不會,正是這個原因,朱元璋連續換了幾位丞相,可是這些人已經嘗過權力的滋味,此時讓他們把自己的所有權力全部收回,能接受嗎?

這些人當中也就徐達比較看得開,從當上丞相的那一天起,就一定在當一個吉祥物,不是陪著朱元璋一起喝酒聊天,就是各種的下棋作樂,反正就是不務正業。

所以徐達是唯一沒有被朱元璋下令處死的一個丞相,因為他沒有越權,可儘管如此,徐達也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畢竟已經當過丞相了,已經體會到了那種高高在上的滋味,萬一內心有點小衝動怎麼辦。

於是在某天徐達就因為吃蒸鵝從而中毒而亡,說實話吃蒸鵝根本就不可能會死人,但是朱元璋已經把態度表明了,就等著徐達回應,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所以那隻蒸鵝只能成為毒死徐達的最終利器,因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可是胡惟庸、李善長等人就不太明白這件事的嚴重性,所以才會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不是朱元璋不放心他們,而是朱元璋太明白站在權力的最高峰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了。

就好比有一種美味佳餚,如果說我們從來沒有吃過,或許在自己的腦海當中最多也就是這個東西可能很好吃而已,並不會念念不忘。

可是當你已經嘗過之後,就不一樣了,很有可能為了吃上第二次從而開始自己的努力,朱元璋當時就把人心都給看透了,這四個當過丞相的人都嘗過甜頭之人,尤其是當自己不在家的時候,代理整個大明事務相當的井井有條。

也就是假如有一天朱元璋突然掛掉了,因為有丞相在的原因,整個大明依然還會平穩的過渡下去,只要朱元璋一想到這個問題,瞬間就進入了寢食難安的狀態當中。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於是朱元璋就會看到什麼事情,也跟謀反聯繫到一起,不論對方的目地是什麼,反正在朱元璋的內心當中就是不安好心,所以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都被殺了,而徐達也因為蒸鵝的事件死於非命。

簡單來說,就是這些當過丞相的人已經不能跟普通人相比了,他們已經有了成為皇帝的潛質,雖然這個機率相當的渺茫,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寧錯殺也不會放過。

其二、君權與相權

朱元璋在建立自己的大明王朝的初期,可能對於丞相這個職位並沒有太大的感觸,畢竟是第一次當皇帝,總有一些地方的經驗不足。

所以朱元璋只能依靠著前朝的制度來進行管理,可是等朱元璋任免了丞相的人選之後,就發現一個問題,好像丞相的存在就是為了削弱君權。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一般來說丞相就是除了皇實之外的權力最大的那個臣子,聽起來是輔佐皇帝一起處理朝中各種政務,就好像現代總經理的助理一樣,可實際上的權力卻遠遠大於所謂的助理。

也許某些國家大事可能需要皇帝一起下決定,但是遇到些許小事的時候,丞相可能直接就處理了,看起來好像並沒有什麼不對,都是為大明朝服務而已。

當時的丞相李善長看似小心翼翼,徐達又事事聽從朱元璋的吩咐,汪廣洋更是不務正業,但是胡惟庸卻是一個實在人,盡心盡力的為大明朝做好了每一件事情。

可以說丞相的這個位置從最初的時候,到最後胡惟庸之時,正在一步步的跟朱元璋的君權發生衝突。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在古代只能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天子的聲音,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可以逾越。這就好像自己家的事,雖然自己懶得管,可是別人直接進門指手劃腳就是不行。

也許在最初的時候,朱元璋還可以感覺自己不用處理這麼一大堆的爛事,從而感到重新自在,等時間長了之後就會發現,整個大明的權力正在無形當中的轉穩到了丞相的手中。

雖然在皇帝的眼中,朝中的一些事情都是無關痛癢的小事,但是這些小事卻在一步步的建立屬於自己的威望,相當於慢慢的架空皇帝的權力。

等到了最後的那一刻就會發現,除了一些大事之外,所有的小事都已經被丞相處理好了,朝中的文武百官在長時間聽從丞相命令的同時,雖然還是以皇帝為中心,可是真要出現意外的時候,這些朝中重臣們聽誰的,就真成了問題。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畢竟一直以來發號施令的人都是丞相,也就是說大家已經習慣了丞相所下達的種種命令,這個時候朱元璋的皇位還可以坐得穩嗎?

也許朱元璋身為大明的創始人,大家都不敢對其有什麼不忠的念頭,可是等到朱元璋西去之後呢?

幾乎就不用考慮,丞相一家獨大的問題一定會產生,朝中的大臣也許會無條件服從朱元璋的命令,哪怕朱元璋在後宮數年來不理政事,因為人家有這個威望,可是新即位的皇帝拿什麼跟權傾朝野丞相對抗呢?

也正是從這一方面來考慮問題,所以朱元璋只能對丞相這個位置痛下殺手,但是在改革的過程當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比如說朝中重臣已經習慣了的丞相制度,為了讓大家加深一下映象。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朱元璋只能拿大明朝的四位丞相來開刀了,就算是殺雞儆猴也沒有比他們更適合的雞了,就算是一直聽話的徐達也不能放過,不然就會給他們一種錯覺,認為還有機會,朱元璋畢竟把這個不太好的苗頭直接掐滅在萌芽之中。

其三、為子孫鋪路

說實話以朱元璋的能力,就算是丞相權力再大,自己都可以搞得定,說白了就這些人就是給自己打工的打工仔而已。

當時朱元璋已經立下了太子之位,也就是朱標,以朱標的能力跟人脈,將來即位之後,所謂的丞相依然還是自家好員工,就算是權力再高,也會被自己的兒子朱標所壓制,因為朱元璋相信自己的兒子可以辦得到。

可是這一切因為朱標的生病去世而發生了改變,可以說朱元璋已經計劃好了一切,唯獨沒有想過自己的兒子朱標意外生病去世的事情。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直接就把自己佈局了數十年的努力化為烏有,不論是朝中的臣子們,還是兄弟之間的威望,再加上朱元璋對丞相的敲打,這一切原本很完美,就等朱標即位之後大刀闊斧的進行下去就好了。

可現在這一切都要重新來過,新的皇太子的人選雖說已經定好了,可畢竟他只是一個小毛孩子,沒有足夠的資歷,沒有大量的人脈,更沒有成熟的心態。

而朝中已經當過丞相的李善長、汪廣洋與胡惟庸等人,無論哪一個都可以輕易的把皇太子玩弄於股掌之中。

要說李善長、胡惟庸等是不是忠心耿耿,這個並心不好說。朱元璋從一個農夫起家,一路走到今天,內心的目標不知道改變過多少次,也許最初的朱元璋只是想有一口飯吃而已,也許當年起兵的時候,只是為了給天下百姓一條活路而已。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可是到了此時的朱元璋早就已經不相信所謂的忠心這種東西,自己的大明才剛剛成立就出現瞭如此多的貪汙重犯,讓朱元璋相信這些朝中的大臣會真心實意的忠於大明一輩子,還不如相信母豬會上樹一樣可笑。

原本在自己的計劃當中,朱標完全可以壓制這些所謂的老臣,可是隨著他的生病去世,自己只能重新配養新的皇太子,雖說當時看起來皇太子聰明伶俐,可他畢竟只是一個孩子,根本鬥不過朝中的這幾位大臣,尤其是以李善長與胡惟庸為首的丞相。

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明初4位丞相結局為何如此悽慘?

所以朱元璋只能從這些丞相身上下手了,畢竟把這些權力還有威望都過高的大臣全部清除,才會給皇太子留下一個穩定的大明,才會讓自己的基業流傳千古,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大明朝的四位丞相都沒有落下什麼好下場。

總結

說實話李善長、汪廣洋、徐達、胡惟庸等人並非不忠,只是朱元璋不敢去賭他們人品而已,畢竟是從農民白手起家,一輩子不知道見過了多少所謂的陰謀與背叛,再加上自己的兒子朱標意外身亡,更是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無奈之下只能痛下殺手,為自己的皇太子掃清大明的不穩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