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乌米

农村的老家习惯把猜谜语叫“破闷儿”,有“破解”“让人纳闷儿”的意思。稍懂事一点儿的孩子,就常常缠着大人“说儿嗑”(即,讲故事),大人没时间,就“破闷儿”让孩子猜,用来哄调皮的孩子。

记忆最深刻的有一个“闷儿”(谜语),“顺着垄沟走,仰着脖子瞅,见着大肚子就下手”,说的是去庄稼地里找乌米的过程。之所以把乌米说成是“大肚子”,是因为乌米的穗子苞都会比普通的正常的穗子苞要大一些。这个谜语中主要还是指高粱地里的高粱乌米和玉米地里的玉米乌米,高粱玉米属于高科植物,所以要“仰着脖子走”。其实,黍子也长乌米,也不用“仰着脖子瞅”,黍子乌米吃起来更细腻。只是不如高粱玉米的乌米长得个儿大,两个高粱乌米,小孩子差不多吃饱了!玉米乌米口感差,不如其它乌米好吃,但是,仍然是饥饿的孩子的“美食”。


那年那月那乌米


乌米,在农村也有叫“乌米蛋子”的。在高粱、玉米、黍子抽穗的时候才有。高粱乌米、黍子乌米初期长的基本和高粱穗、黍子的穗子苞差不多,甚至是一模一样,孩子是分辨不出来的,玉米乌米好分辨。

稍大一些,明显比庄稼穗子苞大,再大一些,达到基本成熟,乌米的穗子苞就会裂开,出现黑色,这时,乌米就不那么好吃了。

乌米虽然“好吃”,但是,它影响庄稼收成,其实是一种庄稼的病害表现,叫庄稼“黑穗病”。这种“黑穗病”所派生出的“产品”,就是乌米。现在,有研究表明乌米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菌类,叫“黑粉菌”。这种可以食用的“黑粉菌”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那年那月那乌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普遍比较困难,尤其是家家粮食都不宽裕。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基本是240斤到360斤不等,即成人每人每天平均八两或一斤的标准。农村活计累,成年人自然不够吃,所以,家家都有“断顿”(即中途没有粮食做饭的意思)和揭不开锅的情况,主粮中掺些糠菜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掺些糠菜的饭食也是顿顿吃光甚至也出现大人孩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不可能有剩“饭”。大人饿了能忍,孩子不懂事,就哭闹。孩子哭闹,大人心疼孩子也难受!那年月的日子给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在某种程度上,锤炼了那个时代的坚韧和顽强!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遗产,能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生活,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并自觉为这个时代贡献自我!

乌米,给了那时饱尝饥饿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那年那月那乌米


赶上庄稼抽穗儿,就会有乌米。遇有因饥饿而哭闹的孩子。大人就会“破闷儿”让孩子猜,总是:顺着垄沟走,仰着脖子瞅,见着大肚子就下手。猜对了,就领着“顺着垄沟走”,尽管可能每天都会有人来“仰着脖子瞅”,但是,终究会有遗漏的。尤其是黍子乌米,一般是找不干净的,有时收割黍子时还偶尔有乌米吃。成熟了的黍子乌米剥去外皮,里面是黑色,有粉末形成的一小股黑烟儿冒出,吃的孩子们满嘴满脸都是黑色!牙齿、嘴唇、脸上都是黑色,简直就是一个“花脸儿‘包公’”!一个两个的高粱乌米、玉米乌米,或一小把黍子乌米,就成了孩子们的“肯德基”、“麦当劳”或者,“沙琪玛”、“巧克力”了。虽然,那年月没有这些东西,但是在饥饿的孩子们的心中,那就是美味佳肴,是除了“糖球儿”(像“球儿”的形状的糖块儿)、鸟蛋外,最好吃的东西!


那年那月那乌米


今天看来,乌米还真是好东西。但是对于孩子,不可能像“肯德基”、“麦当劳”“沙琪玛”、“巧克力”那么有吸引力了!更多的孩子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乌米”了。也确实没必要知道!城市的孩子更不可能知道!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伟大的人民创造了伟大的时代!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还将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

生活在这样的幸福中,我们还是仍然不能忘记那年那月那乌米!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