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6.6%增速更重要的是“含金量”

比6.6%增速更重要的是“含金量”

近日,深圳市統計局發佈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核算並經廣東省統計局核定,前三季度深圳地區生產總值18689.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6%。

一時間,網絡上出現了一些質疑的雜音,“深圳失速!”、“創歷史新低!”、“被反超”、“真相了”等字樣的自媒體文章被廣泛傳閱。單純靠一個數字6.6%,就妄下斷言,是沒有充分調查研究使然,也是不懂經濟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唱衰者中,要麼是經濟的“門外漢”,要麼是單純的“GDP控”,要麼是“居心叵測”的“陰謀家”。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深入地調查,掌握翔實的數據,進行嚴謹的分析論證,才有可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要用動態的眼光觀察,如果就當前說當前,靜止地觀察經濟增長,不去了解過去,不去把握趨勢,那麼就如同“斷章取義”“盲人摸象”,後果可想而知。要辯證地看待經濟,實踐證明,很多時候,經濟增長“快”和“慢”是相伴而生的,“慢”是在積蓄動能,為了更“快”;“快”的時候也要適當“慢”下來,在提高經濟發展的成色上下功夫。

判斷一個地區經濟的成色怎樣,不僅要看增速,更要看質量、效益和結構。看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同期的0.1:40.2:59.7調整為今年前三季度的0.1:39.3:60.6,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看固定資產投資,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9%,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43.8%;看消費,深圳商品銷售總額26488.16億元,增長7.2%;看出口,深圳前三季度出口增長4.8%,對歐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表現良好,這些數據都是深圳經濟成色更足的有力佐證。

唱衰之聲是高質量發展的“靡靡之音”。實踐證明,經濟增長不可能“一路高歌猛進”,高質量發展涉及到“傷筋動骨”時總會有陣痛,需要適當緩衝。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深圳在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過程中,中間出現增速有所放緩符合經濟規律。深圳要穩住陣腳,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有定力地走下去。”面對經濟增速放緩,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定力,多一份支持;而不是一味唱衰,一味指責,一味甩鍋。

比6.6%增速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如果還是停留在“以GDP論英雄”的階段,那麼高質量發展就會“裹足不前”。只有通過深入地調查研究,準確把握、深刻認識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形勢,堅定“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多一些起而行之的行動派,少一些坐而論道的“理中客”,才有助於經濟增長“破繭成蝶”,向著更高質量邁進。(南方網郭雪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