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起源山西夏县,半块蚕茧实物证明,西阴遗址探农桑看看都有啥


丝绸,华夏文明的重要符号,嫘祖养蚕是最古老最温馨的故事。而这一切的起源来自北方一个普通的村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阴村。西阴,在中国农村的版图中普通得就如黄土高原上的一粒沙子。但是,就是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见的村落,却因为一次考古发现,把中国丝绸之源推向了史前社会,刷新了距今5000多年的历史记录。

据史书记载,嫘祖,西陵氏之女,黄帝正妃,教民养蚕治丝,使先民摆脱了束叶裹皮的原始生活。“西阴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嫘祖养蚕的优美传说,这里出土的半个蚕茧,划出了人类衣着文化转型的新起点,可以说,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近代中国的“丝绸大国”是从这个走出的。西阴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十年前,1926年,被誉为中国考古第一人北京清华大学古人类研究室李济博士,在西阴遗址主持了中国人独立考古活动的第一锹,挖开了中华文明史曾在西阴崛起的源泉。考古发现的一枚经人工切割的半颗蚕茧化石,使长期以来处于传说状态的“嫘祖养蚕”有了最直接的物证,也使得中国丝绸的起源有了令人信服的物证。西阴村是嫘祖的故乡,是嫘祖养蚕的地方。


2006年,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中国考古界举办的纪念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8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夏县召开。2012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妇联共同举办的“华夏文明探源活动”又在西阴遗址隆重进行,把这处史前遗存的宣传、研究和认定不断提升到新的层次。图为西阴遗址发现80周年纪念碑。

西阴村自古传说为嫘祖故里,嫘祖养蚕之说在这里家喻户晓,在灰土岭上曾有座“蚕神娘娘庙”,庙创建于汉明帝16年,村民世代相传祀嫘祖为先蚕娘娘、蚕神,北周时西阴村就兴有嫘祖娘娘古庙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为嫘祖古庙会,到现在已有1560年历史了,至今仍是夏县民间著名的古庙会之一。

日寇侵华期间,嫘祖庙遭焚毁。后来村民就在村北一土窑洞中重塑嫘祖像作为祭祀场所,取名“洞蚕娘娘庙”,可惜的是小庙也毁于十年文革期间。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又将村西一座旧关帝庙献殿改造成嫘祖庙,并重塑圣像绘制壁画记载传说和故事。


嫘祖庙山门前,西阴村里衣食无忧的儿童,他们对院子深处隐藏的神秘充满好奇。

"农桑者,衣食之根本来源"。许多人都很难把山西和丝绸产地联系到一起。印象中,惟有苏杭才是丝绸的故乡。在西阴村,可以唤醒认知,山西不仅有丝绸的源,而且丝绸文化底蕴也相当厚重,历尽千年风雨,丝绸文化遗存和产业存续俯首可拾。山西有潞绸,即古潞州织造之绸。据说明清时期,上党地区出产的“潞绸”和蜀锦、杭缎齐名的,极富地方特色的贵重丝绸织品。

《隋书·地理》记载:“长平、上党人多重农桑。”可见,起码在隋朝的时候,山西境内的上党地区养蚕纺丝已经非常兴盛了。当地人应是“重农桑”,并将这种经济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了。九十年代,运城市的工业门类中依然还有几家巢丝厂,遗憾的是在市场大潮中没有挺下来。


上世纪1957年,国家建设的山西省蚕桑原种基地的选址最初意向是在夏县西阴村,最后建在距此地西南40华里土地更为平坦的裴介镇姚暹渠河畔。如今发展成山西桑蚕科学研究院。图为该院实验基地。

丝绸和桑树,在我的记忆中早就出现过,只是我从不曾联系的看。小时候在农村,曾经爬过长满黑色酱果的树上去摘桑葚,但遗憾的是一直不知道桑树与家里床上铺的盖的花花绿绿、绣着龙凤吉祥的图案的被子面之间有什么联系,长大了才知道,其实那就是丝绸,由桑蚕丝演变而来。图为实验基地果桑研究所实验室一角.

实验基地中家蚕研究所的实验室一角。

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保留着苏式建筑风格,院里大树参天,遮阳避日,一个扎根乡村的世外桃源,这里不仅可以享受桑果采摘的乐趣,还有体验一种身处科研院所的幽静。

六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其中有盛衰。实验基地的仓库门,门上至今保留着上世纪那个十年间这里发生的故事。

实验基地有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群,保存完整,实属难得,是构建农桑生态文化旅游的极好平台。深刻挖掘蚕桑文化内涵,利用和开发这片资源对当地政府和文旅部门是个考量。

把蚕桑研究与嫘祖养蚕和西阴文化有效结合起来,需要在文化挖掘、旅游提升、休闲养生、现代农业上下功夫。七月的运城盆地,骄阳似火,实验基地生产科研蒸蒸日上,随身的手机拍的都发烫了。

西阴遗址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嫘祖身上依然有华丽光芒,愿西阴文化焕发新生机,在新时代能再铸新辉煌。 -------------------- 原味记录乡土乡愁,原创作品盗图必究,敬请关注头条号“老宁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