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縣:特色產業示範農業發展武鄉路徑

有機旱作 | 武鄉縣:特色產業示範農業發展武鄉路徑

武鄉縣

特色產業示範 龍頭帶動引領

走出產業扶貧和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武鄉路徑

2018年以來,武鄉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提出的走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長治市創建全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市總體部署要求,緊緊圍繞“一年示範、兩年推廣、三年輻射”的發展思路,結合武鄉農業發展實際和產業特色,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引領、精準五環管控、創新技術融合”的武鄉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之路,全縣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初顯成效。現將武鄉縣有機旱作農業發展情況彙報如下:

2018年綠色有機旱作封閉示範區創建情況

(一)把好“三個嚴格”,夯實創建工作的基礎


緊緊圍繞封閉示範區的科學內涵,抓牢抓實生態條件、生產管控、追溯體系等基礎環節。一是嚴格劃定示範區生產保護範圍。規劃了上司鄉鋪上村、賈豁鄉古臺村等7個村實施項目。上司鄉山高溝深,無工業汙染源,是國家農業開發試驗區、國家綠色食品開發區,賈豁鄉是武鄉縣最大的梅杏生產示範基地,均具備發展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的優良基礎條件。示範區種植面積5166畝,其中種植穀子2620畝,核桃、梅杏、優質黃豆、有機露地蔬菜等2566畝。二是嚴格執行國家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將運行體系鎖定在了“六統一”的生產管控模式上。制定了《武鄉縣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大力推行“統一優良品種、統一生產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和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貨、統一品牌銷售”的“六統一”生產管理制度。三是嚴格把控質量,建立可追溯的品質保障體系。建立了基地農戶信息檔案,完善了田間農事操作記錄;每個基地均配備了24小時視頻追溯管理系統,用戶可以通過公司產品二維碼進入監控系統,實時查看基地農事生產活動;成立了土壤質量檢測小組,購買了土壤檢測設備,對基地的土壤逐塊化驗並建立土壤檢測檔案。同時,加強“三品一標”認證工作,2018年武鄉縣新增“三品”認證企業13個,產品數量17個,認證面積97520畝。其中,有機農產品認證企業1個,綠色農產品認證企業2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10個。

(二)構建“三大體系”,提升創建工作的水平。

一是構建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產業體系。武鄉縣緊緊圍繞品牌產品由量變向質變轉變,使農產品在品質、數量、生態三個方面都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同時加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構建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技術體系。堅持“依靠科技支撐,提升服務能力,破解發展難題”的工作思路,2018年5月份,武鄉縣與山西省農科院簽署“院縣共建聯盟合作”協議,為武鄉縣特色優勢穀子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組建了市縣包聯領導專家技術組,建立了“科研單位技術把關,技術指導團隊現場指導,鄉鎮農技員跟蹤服務”的指導服務機制。三是構建新型的農業經營體系。全面構建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確定山西太行沃土農業產品有限公司、武鄉新特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項目實施帶動主體。在銷售渠道上引入“互聯網+農業”,讓好產品搭乘互聯網快車,賣出更好的價錢。2018年6月22日,全市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現場會在武鄉縣觀摩,武鄉縣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得到市、縣領導一致肯定。

(三)堅持“三個強化”,保障創建工作的成效。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制定了《武鄉縣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創建實施方案》,成立了由分管農業副縣長為組長,縣農業、水利、農機等部門組成的專項工作領導組,制定了行動計劃和種植規劃。二是強化政策支持。制定出臺了《武鄉縣2018年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按照“誰實施還田、誰利用(清理)秸稈、誰享受補貼”的原則對秸稈綜合利用的實施主體進行補貼,2018年下撥秸稈綜合利用補貼資金612.5萬元,調動了種植戶、經營主體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三是強化宣傳培訓。通過集中培訓、張貼標語、喇叭廣播等多種宣傳方式,在全縣範圍內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讓有機綠色旱作農業優勢和政府扶持獎補政策深入基層,家喻戶曉,切實增強廣大幹部群眾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實施成效

2018年9月28號,我們按照國家糧食測產驗收辦法,嚴格執行測產標準和程序,對封閉示範區產量結構進行了多點調查測產驗收,項目效益成效明顯。

(一)經濟效益

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項目在上司鄉的鋪上村、蔣家莊村、樂家坪村、嶺頭村,賈豁鄉的古臺村、王家堖村、胡莊村7個村實施項目,由武鄉縣山西太行沃土農產品有限公司和武鄉新特種植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示範種植面積5166畝,涉及農戶813戶,主導品種有晉谷21號、晉谷40號、晉谷28號和長農35號、長生07;主推技術是穀子滲水地膜機械穴播技術、綠色病蟲害防控與統防統治技肥替代化肥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測產結果260—270斤/畝,2018年示範區生產雜糧、蔬果等各類農作物共計1557噸,實現產值1237萬元,經濟效益比上年增加10%左右。

(二)社會效益

示範區採取“企業+基地+科技+農戶+訂單”的生產經營模式,有效帶動基地合作農戶平均增收5000餘元,帶動貧困戶259戶,794人,間接轉移剩餘勞動力147人,充分發揮了示範區的示範帶動左右,提高了農民收益,社會效益良好。

(三)生態效益

應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有效改善了土壤質量,農產品品質提高。“發展綠色有機旱作農業,讓百姓吃得安全、健康”成為老百姓的新追求。

存在問題

過去一年來,武鄉縣在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封閉示範區創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由於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對整體環境要求較高,但武鄉縣的山、水、林、田、路等農田基礎設施歷史欠賬還比較大,嚴重製約武鄉縣旱作農業發展。二是管理體系滯後,目前,有機旱作農業基地生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但是田間管理、技術示範、產品建設等各環節無法有效銜接,總的管理體系比較薄弱。三是品牌建設競爭力不強,有機旱作農作物中獲得“三品”認證的不多,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只有“晉皇羊肥小米”、“十里坡羊糞小米”、“上司老家”等少數幾個品牌,品牌效應不明顯,特別是缺乏市場口碑好、優質優價的強勢品牌。

2019年工作思路

(一)目標任務

2019年武鄉縣重點打造上司有機旱作農業示範鄉,以及石北鄉石北村、豐州鎮魏家窯村、湧泉鄉大良村和西里莊村、大有鄉李峪村和棗煙村6個建設有機旱作農業示範村,綠色有機旱作示範總面積1萬餘畝。

(二)工作進展及措施

一是高標準制定行動方案。由縣農業農村局起草,經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把關,以《武鄉縣2019年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特色示範縣項目實施方案》(武政辦發〔2019〕19號)印發。二是明確行動計劃,統籌協調推進。3月12日,武鄉縣組織全體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召開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確總體目標任務、時間節點和工作要求。三是開展技術培訓。4月初武鄉縣特邀項目首席技術專家——市農業農村局技術站負責人開展有機旱作農業專題培訓,並依託“院縣共建”戰略合作平臺,邀請山西省農科院專家開展產業技術交流研討。四是強化資金保障。縣政府將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給予專項配套補助資金支持。3月中旬—4月上旬,武鄉縣統一採購生物有機肥2000噸,趕在春耕生產前為上司鄉及6個有機旱作農業示範村全部發放到位。

目前各項目實施主體正在有序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建設,並通過懸掛標語、牆體標語、豎立標誌牌等方式,全面宣傳推廣有機旱作農業的各項技術、措施、政策,為創建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縣營造起良好氛圍。6月27日,山西有機旱作農業發展調研座談會在武鄉縣舉行,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和平對武鄉縣有機旱作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三)預期效果

一是生態效益。通過示範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病蟲害防控、農機農藝配套等綠色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進一步改善土壤質量,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社會效益。通過技術示範、集中觀摩,極大的調動農戶種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積極性,輻射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和物流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民收益,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三是經濟效應。通過此項目的實施,使武鄉縣的穀子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項目實施區實現純增收500萬元以上,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農戶、合作社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接下來,武鄉縣將緊緊圍繞全市創建全國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市部署要求,科學規劃、創新模式,加強具體舉措落實,紮實推進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縣創建工作,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武鄉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發展道路,為全市綠色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區創建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長治市農業農村局、長治新聞網聯合策劃

文字提供 丨 武鄉縣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