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很平常的教授”,100岁仍准时“打卡”实验室

1919 年 10 月出生于广东,现为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杨恩泽教授,今年整整 100 岁了。

这位百岁科学家把科学研究当作生活的乐趣 , 每天准时到学校实验室“打卡”, 指导学生们的科研工作。

他主持研制的“武昌 - 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是我国第一条通过国家鉴定及验收的实用化光纤通信线路。

谈及长寿秘诀,杨恩泽仰头大笑说出八个字:“经常锻炼,淡泊名利。”

一位“很平常的教授”,100岁仍准时“打卡”实验室

100 岁的杨教授,吐字清晰、口齿伶俐,头脑灵活程度也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说话很有逻辑性,思路可以跟随年轻人一起跳跃到任何领域。

93 岁时,他每天还能打 1 个小时网球,有这样好的体魄和精力,是长时间保持运动的结果。

杨教授说的运动不仅是身体运动,还包括头脑运动:除了保持良好的读书、看报、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之外,杨教授每天动脑研究实验课题。

虽然在 20 多年前就已经不再带领课题组,可老教授每天都要去实验室,不是帮助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就是自己钻研点儿什么。

1919 年出生的杨恩泽,青少年时代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

1943 年,他在武汉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后,留校任助教。

按照当时学校的政策,用不多久他就可以申请成为讲师。但就在他准备申请时,学校又颁布了新的政策,他的愿望破灭了。

年轻气盛的他,一气之下申请调至中山大学教书,并如愿当上了讲师。

虽然愿望实现了,但杨恩泽怎么也兴奋不起来。“眼见国破家亡 , 我内心苦闷极了 , 怕当亡国奴呀!”

民族经历的苦难 , 改变了教授的思想,他将“名利”二字从自己的人生字典中完全删除,潜心研究学问,立志科学救国。

同年,教授不幸染上了肺病,这在当时相当于绝症,就医许久不见好转。

1949 年,他的肺病日渐加重。近乎绝望时,转机终于出现——新中国成立了,医院有了特效药。

“我的病一下就治好了,至今没再复发。”教授说 ,“那场大病之后,我觉得此后的时间都是赚到的,能多工作一天,为党和国家多做点事,就是我生命的最大意义。”

1949年 10 月 , 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 很快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从此,杨恩泽将全部精力和心血扑在了实验室。

1978 年 , 他主持研制的“准毫米波空间通信设备”在首届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当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刚刚起步时 , 教授率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成功开通了“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

这是我国第一条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实用光通信线路。

后来,他应邀到天津大学任教 , 一砖一瓦建起了天津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 , 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就从事教育工作 , 直到 1988 年退休 , 可谓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已成为知名学者,甚至还有举足轻重的院士。

而教授本人却还是一个“很平常的教授”。在他看来,学生胜过自己,是作为老师最大的荣幸,他希望所有学生的名声都超过自己。

如果生活没有目标,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乐趣,教授有自己的目标,因此他拥有了一生的乐趣,这乐趣就在他每天都去的实验室里。

一百岁的他每天仍准时到实验室“打卡”,而这就是他的生活日常。

潜心学术研究之余,杨恩泽也不忘救助困难学生。多年来 , 他默默资助了许多贫困学子 , 迄今为止 , 累计捐资已超过 50 余万元。

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又资助 30 万元,帮助学校加强校舍建设,还设立了奖学金。

教授对自己却很吝啬,家里的摆设陈旧而简单 , 身上的衣服都旧得褪了色 , 每当问及此事 , 他总说 :“已经很好了。我不买汽车、别墅、名牌 ,啥也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