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很平常的教授”,100歲仍準時“打卡”實驗室

1919 年 10 月出生於廣東,現為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楊恩澤教授,今年整整 100 歲了。

這位百歲科學家把科學研究當作生活的樂趣 , 每天準時到學校實驗室“打卡”, 指導學生們的科研工作。

他主持研製的“武昌 - 漢口市話中繼光纜通信實用化系統”,是我國第一條通過國家鑑定及驗收的實用化光纖通信線路。

談及長壽秘訣,楊恩澤仰頭大笑說出八個字:“經常鍛鍊,淡泊名利。”

一位“很平常的教授”,100歲仍準時“打卡”實驗室

100 歲的楊教授,吐字清晰、口齒伶俐,頭腦靈活程度也絲毫不亞於年輕人。說話很有邏輯性,思路可以跟隨年輕人一起跳躍到任何領域。

93 歲時,他每天還能打 1 個小時網球,有這樣好的體魄和精力,是長時間保持運動的結果。

楊教授說的運動不僅是身體運動,還包括頭腦運動:除了保持良好的讀書、看報、上網瀏覽新聞的習慣之外,楊教授每天動腦研究實驗課題。

雖然在 20 多年前就已經不再帶領課題組,可老教授每天都要去實驗室,不是幫助研究生完成課題研究,就是自己鑽研點兒什麼。

1919 年出生的楊恩澤,青少年時代經歷了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

1943 年,他在武漢大學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後,留校任助教。

按照當時學校的政策,用不多久他就可以申請成為講師。但就在他準備申請時,學校又頒佈了新的政策,他的願望破滅了。

年輕氣盛的他,一氣之下申請調至中山大學教書,並如願當上了講師。

雖然願望實現了,但楊恩澤怎麼也興奮不起來。“眼見國破家亡 , 我內心苦悶極了 , 怕當亡國奴呀!”

民族經歷的苦難 , 改變了教授的思想,他將“名利”二字從自己的人生字典中完全刪除,潛心研究學問,立志科學救國。

同年,教授不幸染上了肺病,這在當時相當於絕症,就醫許久不見好轉。

1949 年,他的肺病日漸加重。近乎絕望時,轉機終於出現——新中國成立了,醫院有了特效藥。

“我的病一下就治好了,至今沒再復發。”教授說 ,“那場大病之後,我覺得此後的時間都是賺到的,能多工作一天,為黨和國家多做點事,就是我生命的最大意義。”

1949年 10 月 , 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 很快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從此,楊恩澤將全部精力和心血撲在了實驗室。

1978 年 , 他主持研製的“準毫米波空間通信設備”在首屆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當光纖通信技術研究在國際上剛剛起步時 , 教授率領科研團隊攻克了一個個難關,成功開通了“武昌—漢口市話中繼光纜通信實用化系統”。

這是我國第一條通過國家鑑定驗收的實用光通信線路。

後來,他應邀到天津大學任教 , 一磚一瓦建起了天津第一個光通信實驗室 , 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攻關項目。

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就從事教育工作 , 直到 1988 年退休 , 可謂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已成為知名學者,甚至還有舉足輕重的院士。

而教授本人卻還是一個“很平常的教授”。在他看來,學生勝過自己,是作為老師最大的榮幸,他希望所有學生的名聲都超過自己。

如果生活沒有目標,就失去了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教授有自己的目標,因此他擁有了一生的樂趣,這樂趣就在他每天都去的實驗室裡。

一百歲的他每天仍準時到實驗室“打卡”,而這就是他的生活日常。

潛心學術研究之餘,楊恩澤也不忘救助困難學生。多年來 , 他默默資助了許多貧困學子 , 迄今為止 , 累計捐資已超過 50 餘萬元。

得知家鄉基礎教育還很落後,他又資助 30 萬元,幫助學校加強校舍建設,還設立了獎學金。

教授對自己卻很吝嗇,家裡的擺設陳舊而簡單 , 身上的衣服都舊得褪了色 , 每當問及此事 , 他總說 :“已經很好了。我不買汽車、別墅、名牌 ,啥也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