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平:生薑產業“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初見實效

羅平:生薑產業“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初見實效

農戶挖出的生薑 羅平縣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供圖

“今年我租了20畝土地種植生薑,在技術員的指導下,運用了新的栽培技術,長勢很好,這幾天正是新姜採收期,我僱了40餘人採收,畝產3噸以上,每公斤4.6元的定價賣給生薑收購公司,能有30萬元左右收入,除去成本至少也有20萬元純收入……”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羅雄街道大明寨種植大戶勞炳柱這樣告訴記者。這是當地“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效的一個縮影,也是提升廣大農戶種植積極性的一個新引擎。

罗平:生姜产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初见实效

農戶挖出的生薑 羅平縣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供圖

生薑是羅平的傳統種植作物,全縣13個鄉鎮(街道)均有生薑種植,每年有8萬戶家庭參與生薑種植,有近10萬人季節性或長期參與生薑買賣、加工、運輸、收儲、銷售,生薑種植。

罗平:生姜产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初见实效

農戶拿著挖出的生薑 羅平縣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供圖

近幾年,生薑市場一直不穩定,常大起大落,沒有規律性但又有一定的週期性,姜農、企業、經銷商都難以把握這個市場節奏,對生產常常造成衝擊。

罗平:生姜产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初见实效

羅平縣出口小黃姜種植基地質量安全示範區 羅平縣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供圖

切實提高種姜農戶的種植技術、規範市場、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等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地方黨委、政府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實現坐等上門收購為積極開拓市場的轉變,“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孕育而生。

通過優惠扶持政策,2家生薑加工企業入駐長青工業園區,新增鮮姜加工能力5萬噸,結合扶貧工作,分配給羅平的1200萬元上海援滇資金以股金形式入股企業分紅,所得收益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這既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又帶動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致富。

罗平:生姜产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初见实效

農戶挖出的生薑 羅平縣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供圖

2019年,當地整合700多萬元資金用於扶持生薑產業發展,主要以獎代補的方式補助貧困戶種植生薑,補貼企業新建廠房、收購產品、品牌創建等,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實力不斷增強。此外,由200餘戶營銷大戶組建板橋金色產業協會,制定統一的營銷標準,共同入住交易市場集中經營,將開啟抱團發展的模式。

罗平:生姜产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初见实效

農戶們在田間處理收穫的生薑 羅平縣電子政務網絡管理中心供圖

“我們通過建設基地、舉辦樣板等試驗示範,以點帶面,提高種姜農戶的栽培技術,最終增加農民收入。”羅平縣生薑技術推廣站站長葛麗清滿懷激情地告訴記者。

據瞭解,羅平縣生薑以傳統方式種植,施用畜禽糞肥,由於姜味濃、品質好一直受到青睞。1983年榮獲外經貿部“優質出口產品”稱號,2006年,註冊了“羅平小黃姜”國家地理證明商標,成為全市甚至全省較早註冊的農產品。曾獲曲靖市知名商標、省著名商標、雲南省名牌農產品等稱號,是中歐地理標誌談判互認的100件清單產品之一。

2018年,羅平縣萬興隆公司生產的“雲姜”牌姜粉獲雲南省首屆綠色食品“十大名品”之“十大名菜”獎,此外,全縣現已註冊有“雲姜”“高原尚品”“姜來無憂”“姜多寶”等6件商標,實現了生薑產品從無品牌到有品牌,從羅平名牌到羅平品牌發展的可喜變化。

今年,投入資金50萬元用於“小黃姜集成技術試驗示範”,開展了“綠色標準化栽培示範種植基地建設”,建立“羅平小黃姜綠色標準化栽培示範”700畝,“菜姜新品種引種示範種植”200畝,“羅平小黃姜綠色高效生產技術示範”1000畝3個基地,實現產值2100萬元。

未來幾年,羅平縣將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在羅平小黃姜基礎上,每年發展菜用型小黃姜1萬畝,將實現總產增加3萬噸,為生薑種植戶增加1億元收入。

雲南網記者 全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