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一月,安史之亂的爆發,將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推進了戰亂的深淵。因為戰火未曾燒到江南,許多文人倉惶逃到江蘇、浙江一帶避禍。某個深秋的夜晚,有一位詩人停泊在了蘇州城外的楓橋。一切彷彿是註定的,1200多年前這個沒有留下確切日期的夜晚,卻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首千古傳頌、名揚海外的傑出七絕。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蘇州城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是的,這首詩就是《楓橋夜泊》,作者張繼。關於張繼,留下史料很少,我們只知道他是襄陽或南陽人,博學多才,公元753年中進士,與皇甫冉、劉長卿是知交好友,病故於洪州鹽鐵判官任上。張繼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這首《楓橋夜泊》是他的代表作。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楓橋

“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已經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月亮落下,是快要天亮了嗎?非也,月初的上弦月在夜半時分就已經落下。也許有人會質疑:你怎麼就斷定是上弦月?很簡單,最後一句的“夜半”兩個字點明瞭時間。月亮落山之後,天地陷入黑暗之中,光線的變化驚擾到了樹上棲息的烏鴉,“啊、啊、啊……”的叫聲粗劣嘶啞,迴盪在水面上,令人暗暗心驚。“霜滿天”細想似乎無理,霜是凝結在地下的,它又不是雪,怎麼可能“滿天”?所以這裡的“霜”是“寒冷”的意思,並非實指秋霜。深秋的夜晚本就寒意襲人,再加上詩人是在江面上的小船中,寒氣與水氣疊加在起,形成立體交叉無死角之勢將小船包圍,寒意侵肌砭骨,所以張繼覺得深沉的夜色之中漫天飄飛寒霜。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月落烏啼霜滿天

詩一開篇,就通過月落、烏啼、霜滿天營造出了一種幽寂、清冷的氛圍。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憂愁頓生?雖未直接寫人如何,但“月落”入眼,“烏啼”入耳,“霜滿天”入體,暗暗寫出詩人在船頭一直從傍晚站到了夜半時分。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邊的楓樹和點點漁火,伴著我的愁緒入眠。江南水邊,多植楓樹、烏桕樹等樹木,經霜之後,紅葉似火,所以古詩中經常混稱為楓樹。然而在這個月亮西沉的黑夜裡,遠遠望去江邊的楓樹只能看到一團團模糊的黑影;近處的江面上,夜間打漁的漁夫們在船頭點起了盞盞燈火,昏黃的燈火跳動,似乎給這寒冷的黑夜帶來一點點光明和溫暖。這一遠一近,一暗一明的景物對比,既真實反映了吳淞江上夜間的風貌,又寫出了獨特的詩意和浪漫以及絲絲縷縷的愁緒,顯示出作者在藝術上的獨具匠心。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江邊楓樹

“對愁眠”中的對字,雖然包含有“伴著”之意,但是如果直接用“伴”字沒有“對”字含義豐富。第一,用“對”字,是將江楓、漁火擬人化了,面對著詩人;第二,詩人對著江楓、漁火這充滿詩意的美景,引發的不是歡喜讚歎,卻是滿腹的憂愁。所以“對”字還隱含著人與景物之間感情的相互交流。

“愁”字則是這首詩的詩眼,雖然它只出現了一次,但全詩四句中隱含的感情,愁緒無處不在。所以這個“愁”字需要深入解釋一下,我個人認為,《楓橋夜泊》中的愁共分為三種:第一種,羈旅之愁。張繼當時的情況是非常貼切的漂泊於江湖之上,秋夜思鄉,人之常情。第二種,命運之愁。張繼中進士以後,沒有通過吏部的銓選,所以沒當上官,黯然返鄉,恰逢叛亂,前途渺茫。第三種,家國之愁。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屈原起就有了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品質——“憂國憂民”,繁花似錦的大唐王朝戰亂突起,玄宗狼狽逃竄到四川,北方大地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開元盛世成一夢,整個國家岌岌可危之中。這三種愁緒交織在一起,張繼怎能不愁腸百結,難以成眠。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漁火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姑蘇城之外的寒山寺,夜半時分敲響鐘的聲傳到了客船上。在蘇州城西南有一座姑蘇山,所以蘇州自古就有一個別稱——姑蘇城。其實在我個人的感覺中,“姑蘇”比“蘇州”寫入詩詞中更加優雅、抒情。寒山寺位於楓橋附近,建於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大唐初年,著名詩僧寒山曾長期住在此處,因而改名為“寒山寺”。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寒山寺

關於“夜半鐘聲”還產生了一段文學史的上著名公案:北宋文豪歐陽修批評張繼為了好句子、好意境,不顧常識亂寫,因為寺院敲鐘一般是清晨和傍晚時分。後來有人專門到蘇州查訪,發現這一帶的寺院確實有夜半敲鐘的習俗。

楓橋夜泊:清新秀麗的秋夜美景,淡淡縈繞的輕愁,為何能傳唱千年

楓橋夜泊文化節

詩的前兩句以清冷秀麗的筆法描繪了江南水鄉秋夜,道出了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就在詩人因夜深嚴寒不得不回到船艙勉強躺下之後,也許剛剛睡著,也許是半夢半醒之間,忽然傳來了鐘聲。這是寒山寺的鐘聲,在這蒼茫黑夜之中的客船上聽得分外清晰。悠遠、低迴、古樸、蒼涼的鐘聲,從深夜的寒山寺中傳出,似乎又蘊含了佛教特有的空靈禪意以及許多悲憫之感。靜臥艙中的張繼,此時此刻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楓橋夜泊》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雖然以“愁”為基調,但四句詩基本都在寫景,第二句只寫了一個“愁”字,然而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卻始終能感覺到憂愁如同一條靜默的暗河,流淌在字裡行間。這是因為前兩句中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這些意象全都是冷色系的,自帶清幽寥落之感,經過作者的精心編排,形成了高度融合的整體,而後兩句中的“寒山寺”、“夜半鐘聲”兩種意象的加入,則進一步強化了全詩的意境,情景交融,情思悠長,1200多年後,依然讓人回味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