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群裡一句實話,大連男子惹上46萬的官司,法院:這錢不該賠

在我們的生活中,微信早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跟朋友聊天、跟家人聯繫等都離不開微信。也有一些公司,將微信群當做與員工溝通工作事宜的一種工具,這一方面便捷了公司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卻也因為"公私不分"帶來了很多困擾。

工作群裡一句實話,大連男子惹上46萬的官司,法院:這錢不該賠

大連一家駕校的教練姜漢,最近就因為在微信群裡說了一句大實話,被自己的公司要求解除合同,並索賠46萬元。拿到法院的傳票之後,姜漢覺得非常差異,自己只是提醒了一下學員,怎麼就變成損害駕校形象,並造成損失了呢?

原來,為了方便與學員聯繫,姜漢建了一個微信群,群裡有38個人。今年3月,姜漢的一名學員沒時間練車,不想學了,就問姜漢是否可以退學費。考慮到學員只跟自己練了兩次車,姜漢覺得可以退,在請示了領導之後,姜漢在自己的微信群裡提醒該學員,說"駕校有份協議不能籤,上面寫的'個人原因',但這是駕校重組的原因,要全額退款"。這句話的本意是提醒學員,如果簽了這份協議,有可能拿不到全額退款。這句話看上去也沒什麼。

工作群裡一句實話,大連男子惹上46萬的官司,法院:這錢不該賠

可沒想到的是,剛巧微博有個自媒體發佈了一條消息,說是市內有個駕校太坑,有的學員過期了還沒考上試。聯想到自己的駕校因為體制改革的原因,此前有一週時間都練不了車,於是,300多名學員要求退學費。這一來,駕校的生意都沒了。所以,駕校將姜漢告上法庭,要求解除與姜漢的《經營合作合同》,並賠償經濟損失26萬元和名譽損失20萬元。

但是,經過法院審理,認為姜漢在微信群中的發言與學員退費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也沒有損害駕校的名譽,學員退費為個人行為,駕校應根據雙方之間的合同自行處理。

拿到法院的判決書,姜漢鬆了一口氣,但是這微信群的一句話,就給自己惹上了官司,看來以後再說話要小心了。不光是姜漢,其實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公司的工作群,自己一不小心說錯了話,或者是私下談論被老闆看到,輕則罰款,重則解僱。

工作群裡一句實話,大連男子惹上46萬的官司,法院:這錢不該賠

此前,因為在工作群中說錯話,發生過被解僱的案例,也引起過網友們的熱烈討論。今年6月,長沙一個酒吧的品牌組組長在通知事情時,一位員工回覆了一個"OK"的手勢表情,被說"收到回覆收到,這點規矩不懂嗎",隨後還讓該員工去辦離職手續。後來,也有一個小員工跟老闆聊天,因為回覆了一個"嗯"字,被老闆教育,認為自己得不到尊重而決定離職。

工作群裡一句實話,大連男子惹上46萬的官司,法院:這錢不該賠

微信在進入人們生活之初,是作為私人通訊工具存在的,如今"公私"的界限日漸模糊,還產生了所謂的"微信禮儀",這樣的微信,你還愛用嗎?不過,大多數網友對這件事的爭議點都在於,本是在個人私域中的發言,被拿來當做過錯的證據,是否合理?即便是工作群,是否也應當留有一部分私人發言的自由?這個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但是任何的自由都要受到法律的限制,互聯網也不例外。正常的發言自然不該受罰,像上文中提到的姜漢對學員的提醒,就屬於是正常的發言,沒有對公司形象造成傷害。但如果是造謠、抹黑公司和領導,對公司和領導個人的形象造成了損害,那就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了。

工作群裡一句實話,大連男子惹上46萬的官司,法院:這錢不該賠

國家一直在提倡建立清朗的網絡空間,原因也正在於此。網絡讓人們能夠接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也賦予了每個人一定的話語權,但這並不意味著網民們能夠在網絡上隨意發言。有發言的自由,也要遵守發言的規則,不能因為自由過度就忘記了底線在哪裡。此前,也有員工為發牢騷,在公司微信群裡造謠"老闆洗錢、騙錢,工資只能發到4月",這一言行被老闆得知,將該員工解僱。後來該員工將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判決解僱行為是合法的。

所以說,就算微信本身是一種私人之間的通訊工具,但是經過微信網絡傳播的內容,依然能夠對個人、組織甚至國家的形象造成傷害,這也是一種侵權行為。通過微信傳播不實、誇張甚至造謠的內容,依法必須接受懲罰。你認為在公司工作群中發牢騷,應該被解僱嗎?評論留言,說出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