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金“變”黃金,鑑定機構是幫凶

  最近,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沙金”,金燦燦、沉甸甸,但實際上裡面一點金的成分都沒有。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接到熱心觀眾的舉報,稱一些加工飾品的工廠,在大量生產銷售所謂“沙金”飾品。

  和前一段時間曝光的“珠寶鑑定造假坑眾”新聞一樣,沙金變黃金,也是鑑定機構的助紂為虐行為,讓假貨得以大行其道,讓不明就裡的消費者上當受騙,坑害了消費者錢財,擾亂了市場秩序,同時也讓素有“中國首飾之都”的廣東梅隴鎮的信譽大打折扣。

  消費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些標著“999純金”、“24K金”等打著高端噱頭稱號,來自於正規的鑑定機構。只要商家支付鑑定費用,鑑定機構就會根據商家要求制定相應證書,至於鑑定證書用途到哪裡,他們一概不管。鑑定機構怎能撒手不管呢?普通消費者沒有鑑別能力,購買黃金首飾的時候,都是通過鑑定證書上的黑字、鋼印、和編號來辨別真偽。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機構必須依法按照有關標準,客觀、公正的出具檢驗結果或者認證證明。換言之,本應在生產方、銷售方和消費者之間充當“裁判員”的鑑定機構,如果不能秉持客觀公正的職業精神履行義務,和商家“狼狽為奸”合計坑害消費者,已涉嫌違法,構成犯罪行為,就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另外,自帶流量的網紅主播也是幫兇之一。據悉,批發價只有幾元或幾十元的“沙金”首飾,一個網紅曾經賣出十萬件。近兩年,“網紅帶貨”成為電商、直播等平臺大力推廣的營銷方式,也一直得到消費者的追崇。可是,網紅再紅,依然是靠產品的質量說話,一旦網紅主播素養不夠,對虛假產品誇大其詞,有意誤導或引誘消費者上圈套的話,這樣的網紅就成為虛假產品的幫兇。

  除此之外,大街小巷,蔚然成風的沙金變黃金現象,連記者隨手都可以掌握的現象,為何當地相關監管部門反應遲鈍?是不報不究還是以罰代管?無論哪一種情況,銷往大江南北的假黃金,當地監管部門的打而不絕,變相地縱容了違法行為滋生。

  種種套路讓消費者防不勝防,相關部門不能無動於衷,需要多方合力,線上線下加強監管和管理,對沙金鑑定機構來一場打假、無需野蠻生長的電商平臺依法嚴厲打擊,讓市場風清正氣,有效維護消費者權益。

沙金“變”黃金,鑑定機構是幫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