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全产业链开发,让药材变“药财”

踏着泥土,穿行在长治市屯留区民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芬芳的药草清香扑鼻而来,工作人员或弯腰除草、或执管浇水,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据了解,今年该公司种植中药材3万亩,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在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条件下,如何有效破解“山上见绿不见富,山下高产不增收”的难题?采访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在民康公司种植基地,黄芪进入开花期,长势喜人。放眼望去,黄芪顶部淡蓝色的小花整齐排列,笔挺挺地向上伸展。绿色的叶,蓝色的花,生机勃勃,煞是好看。公司董事长贾忠汉介绍说,黄芩三年长成,现在的120亩黄芪已进入第二年生长期。三年生的黄芩平均每年每亩地能收益2500多元,比种植玉米每年每亩增收1500元。同样1亩地,种玉米与种药材收益相差1倍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独特的盆地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1996年,贾忠汉看准了中药材行业的广阔前景,瞄向了满山的“金银财宝”,自己承包农场试种生地等中药材。连续两年,因为没有种植经验和技术,他试种的100亩药材出苗不全、长势不好。贾忠汉不甘心,找原因、聘专家,第三年不仅熟练掌握了生地种植的籽粒深浅、种苗管理等关键技术,还成功申请了种植专利——生地地膜覆盖打孔种植技术。

技术出产量,规模化才能出效益,贾忠汉深知这一点。

如何调动大家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2002年,贾忠汉成立了民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之路。

正在党参标准化育苗基地浇水的魏小琴,工作间隙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了“幸福账”:“我家跟公司签了合同,种了5亩苦参,收入有了保障。我来基地打工,每天能挣七八十块钱,每年出300多个工,能挣2万多块钱。”魏小琴家的情况,属于“公司+基地+农户” 模式的典型代表,公司与农户签订委托种植和保底回收合同,为农户提供产前垫付生产资料、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上门收购、及时兑现等服务,为种植户保底价回收产品。这样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村民牛翠玲告诉记者,她把自家的5亩耕地流转给了民康公司,每年每亩地收取土地流转金700元,自己在基地打工,能挣2万多元工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民康公司“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第二种,即根据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将农户承包的土地租回,实行统一管理,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标准实行中药材种植,再让农户出工并支付他们劳动报酬。

让撂荒地流转起来,让赋闲劳力忙碌起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第三种就是开发连翘荒山荒坡种植。民康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并负责种植及生长期相关技术指导,待药材成熟后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价格进行回收、加工和销售。目前,民康公司已经发展荒山连翘种植2万余亩。

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如今,民康公司发展中药材基地3万亩,品种扩大到连翘、党参、黄芩、苦参、生地、板蓝根、柴胡等十多种,带动周边乡镇1800余名农户种植中药材,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实现了中药材种植产业脱贫。

种植规模化带动群众致富,产品品牌化则是制胜市场的法宝。

行走在屯留区,不少田间地头都竖有“区域公用品牌——上党党参”的牌子。身为市中药材行业协会会长的贾忠汉,越来越意识到品牌对中药材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保证中药材种植质量,贾忠汉和山西农业大学中药材种植专家,联合制定了党参、黄芩等十余个品种的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并通过集中培训、田间技术指导等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传授给种植农户。先进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中药材品质得到稳步提高,民康公司的“麟山”牌中药材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热销产品。2014年,民康公司相继注册了“上党党参”“上党连翘”“潞州黄芩”三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全产业链开发,药材变药品,药材才能真正变“药财”。

在民康公司展厅内,黄芪、地黄等被加工成中药材切片,党参被包装成不同规格的产品,外形美观又使用方便。随着中药材加工精细化程度提高,企业收入也一路攀升。

从种植、储存、加工到销售、研发,民康公司正在不断完善中药材的全产业链发展。这是我市致力于提高中药材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完善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全力打造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市共有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近30家,其中制药企业有振东制药、太行药业、康宝生物等近10家,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企业有黎城太行山、壶关邦仕得、屯留民康等近20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270余家,已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医药生产体系,带动了全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018年,我市凭借独具特色的上党中药材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

为把“中国特优”做强做大,我市制定了《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方案》,将通过实施上党中药材品牌战略、建设产地收储交易市场、建设上党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市场、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等措施延伸中药材服务业链条,打响“上党中药材”品牌。目前,总投资1780万元的上党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经建成并进入招商阶段,预计年底可吸纳100家中药材企业入驻,将我市优质中药材产品推向全国。

从野外采摘到田间种植,从零星散种到集中连片种植,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从小打小闹到集群发展,从药材到药品,从药材到“药财”……不仅是屯留区,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了平顺、沁源、黎城、武乡、屯留、沁县、长子、壶关8个中药材产业基地,主要发展连翘、党参、柴胡、黄芩、苦参、板蓝根、金银花、白芍、知母、地黄10大中药材品种。去年,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0万亩,总产值超过20亿元,众多农民从浓浓药香中尝到了甜头,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宽。

记者:孔颖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