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也就是说,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别人不能随便接受,这些古话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其中积累积累有一定的道理。

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

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

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从中国传统的养老习俗和生活规律及老年规律来看,对于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古代,它不仅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关爱,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特别是年事已高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应该尽量少走亲访友,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和主人家带来麻烦。

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二、传统民俗中对老人的赡养秩序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

如果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

对于无亲儿子的,另一种情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

三、寿终正寝的传统民俗文化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

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

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当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

俗话说“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

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况,如家庭矛盾,想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原因。

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