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2015年,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法庭审判。囚犯本来面无表情,用无所谓的态度等待着法官宣判。宣判完之后,法官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你是在Nautilus上的中学吗?”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囚犯这才突然认出,坐在对面的正是自己中学的好友,小时候还经常一起踢足球。

那一瞬间,他惊喜地露出微笑,旋即,俯下身掩面大哭起来,嘴里一直在念叨着:“Oh,my goodness!”哦,我的上帝呀!

假如面对一个对他的过往一无所知的法官,他可以麻木,扮演一个劣迹斑斑的囚犯。但面对见证过自己意气风发时的好友,他彻底被惭愧和羞耻击垮了。

他的哭声里承载了太多:对于如今身份的差距,对于人生的差距...

你曾经是否想过,为什么不同家庭养育出的孩子,差距竟然这么大?排除贫富带来的影响,哪怕是从小一起嬉戏打闹的朋友,如今也可能过着截然相反的人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一书,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个秘密。通过对童年经历的抽丝剥茧,了解到原生家庭的不同抚养方式,并加以审视评估,我们就可以探索到差异人生到底是因何而起,并由此走上自省和改变的重塑人生之路。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国民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他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也是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还是记者、主持人和纪录片制作人。他通过对暴力犯进行采访、对拥有高成就的名人进行采访,以及研读很多名人的案例和心理分析,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中国有一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三和七都是古人给出的一个概数,但不可否认,这个说法是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规律的。在西方心理学中,也有相同的观点:在人生最初的6年,一个孩子会因为受到父母不同类型的抚育,而成为不同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受到的抚育相同吗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一个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差别。这让人不禁疑惑,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抚育都是相同的吗?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提出一个“潜意识”理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感受,其实大多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

我们会把一些不好的经历压抑到潜意识中,并构建心理防御机制,防止潜意识中的东西,再次显露出来。所以,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极其复杂的,并充斥着各种冲突和矛盾。

“他们可能不是有意的,但他们做了”——菲利普·拉金

父母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及一些客观因素,造成对孩子的不同抚育。

1.在家里的排行

如果父母是排行老大,想到小时候自己受到冷落,不像弟弟或妹妹那样,得到过父母更多的宠爱。他们就会格外理解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更偏爱老大。

2.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假设家里添了一个儿子,而父亲的童年有一个横行霸道的弟弟。那他对这个男孩,就会更严厉一些。

3.与父母的关系

当母亲从小受到了过于严厉的管教,她可能就会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间。反之,如果她觉得父母不够严格,她就会下决心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

4.情绪状态和经济情况不同

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心情更欣喜慌乱,感到承担责任的压力。之后再出生的孩子,他们可能就会得心应手,经济条件也会越来越好。

5.对每个孩子的期望不同

迈克尔·杰克逊,是家里的五个孩子中,与母亲最亲密的一个。他从小被母亲看做是独一无二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每天都会手持皮带,训练家里的五个孩子演唱技巧,并且对迈克尔的要求最高。最终,迈克尔也的确成为了杰克逊家族成就最高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迈克尔·杰克逊的全家福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0-6岁受到的不同抚育方式,使我们最终成长为不同的人

人生的最初6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个时期会奠定一个人的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价值感。每个孩子在当下展现出的微小差距,在未来都会“剪刀”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

1.是非观的形成

是非观,通常在孩子3-6岁时就会形成。它是一套有关对与错的信念,通过使人感到内疚和羞耻,控制自己的潜意识、欲望和贪婪的本性。

北大才子吴谢宇被捕后,大家唏嘘不已。他趁母亲换鞋时,用杠铃把母亲砸死。不论是何动机,扭曲的是非观已经毁了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吴谢宇,曾经的天之骄子

蔡元培先生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依照心理学划分出三种是非观:

●惩罚性的是非观:当孩子在3-6岁时,受到父母过于严厉管束,使孩子产生恐惧、过度内疚的情绪。孩子长大后,就会与权威站在一起,痛斥别人的不当言行。这个过程会让他成为“盒子里的人”,永远生活在自我压抑中。

●脆弱性的是非观:孩子如果经常被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地惩罚一顿,有时已经超过了教育的程度,成为了父母表达愤怒的方式。这样,孩子就会缺乏对父母的认同。长大后更容易叛逆、对规则反感、不服从命令,甚至出现攻击性。

●善良性的是非观:当父母在约束和鼓励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既对孩子有要求,又能给予孩子持续的、无条件的爱。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不卑不亢、表现得体的人。

2.关系模式的形成

“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奋力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别人的冒犯。”——托马斯·卡莱尔

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孤立的个体,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满足感。如果形成了不良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就会被迫经历孤立无援、愿望受挫和情感剥夺的糟糕体验。

在0-3岁时,是关系和情感模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将终身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研究分析,可以分为四种关系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假如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经常拒绝、否定孩子,并伴随着消极、愤怒、谴责的态度。在孩子长大后,就会不愿与人密切交往。这种模式的人,总是预期自己会被人拒绝,所以宁愿抢先一步拒绝别人。

●缠人型依恋模式:如果在孩子0-3岁时,父母的抚育是不一致、不稳定的,或干脆缺乏抚育,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孩子在将来,就会成为缠人型模式,希望和别人亲近,但对方却常感到窒息。

●混乱型依恋模式:当受到严重虐待或忽视,或者父母关系非常不和谐时,孩子长大后就会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很难信任依恋别人,并且陷入暴力关系。

●安全型依恋模式:这需要父母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尽量避免负面情绪渗透进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即可以舒服自在地依靠别人,又可以被别人依靠。

3.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每个人都想获得别人的好评,有时也会放大自己的缺点,就连明星也不例外:郑爽在最有灵气的时候,为了恋爱而整容、暴瘦;蒋欣出演了《甄嬛传》后,仍因不是科班出身而感觉低人一等;黄晓明在拍戏状态不好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身高都是个错误。这些都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提到,在0-6个月时,婴儿如果受到长期的、优质的共情抚育,孩子成年后更容易感受到自我价值,也能与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反之,长期缺乏共情的孩子,就会受到自我价值感低的困扰。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我们正在不知不觉,不断重复童年的经历

凡是忘记过去的人们,注定要重蹈覆辙。——桑坦亚那

如果一个人不曾分析过童年对未来的影响,就无法发现一个事实:我们总是在重复过去。

1.对陌生人

我们与人第一次见面时,就会不自觉地把这个人与原生家庭中的某个人混淆起来,产生偏见。他的长相、说话方式,甚至是名字都会唤起我们的一部分记忆。

有一项研究表明,在职场中,实习生与部门领导的关系,就直接反应了他们在童年时与父亲的关系。如果童年时,父亲是严格、冷漠的人,实习生就会认为领导也是类似的人。

2.对朋友、恋人

我们在与这些亲密的人交往时,会下意识地迫使这些人以我们童年习惯的方式行事。

歌德有一句名言:只要你告诉我,你交往的是些什么样的人,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人。

如果我们童年时,被认为是乖巧听话的孩子,或是调皮捣蛋的害群之马,未来,我们都会结交到以相同方式看待我们的人。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回顾,是为了更好的改变

对童年经历抽丝剥茧,是为了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就像会计师,辛辛苦苦对比财务数据,做出报表,就是为了知道企业状况,并进行有效调整。

现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解释自己的一些行为动机,并为此做出改变。

1.内省

如果希望改变过去带来的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而是理性地认识。当我们重复了童年的某种行为后,可以试着自己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或者回忆过去经历。

对亲人和朋友交谈也是一个办法,但前提是,如果你听到一些感到不安的事情时,能够平静地接受。

2.心理咨询

“获得一个现实的看法,是无价的。”

亲近的人,很容易因为我们的关系,而带着一些偏见来给出评价。那么,心理咨询师可以帮我们分析出更客观的看法。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我们寻找到,潜意识中的深层次原因。

3.艺术创作

事实上,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某一种艺术形式,来获得安慰或更大的觉知。比如,看电影、看电视节目、听音乐、读各种类型的书,或者单纯的欣赏别人的作品。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父母教养水平,带来差异人生,如何改变?

奥斯卡导演,伍迪·艾伦

除了欣赏,我们也可以创作艺术。奥斯卡导演伍迪·艾伦,就是依靠艺术创作缓解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日常生活中,他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交往,自我价值感极低,但是通过电影创作,他得到了满足感。

可以说,艺术创作是一种完全健康的解决办法,并且能帮我们把内心的冲突成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