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公社文書主管知青的老楊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張玉梅,1951年生,北京市人,1964年進西安市第六中學五年一貫制高6屆就讀,1969年10月到陝西省商南縣清油河公社澗場二隊插隊,1971年3月招工到商洛地區汽車運輸公司工作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謝遇見

歲月帶走了無數的記憶,但回憶會越來越清晰。說起上山下鄉,說起清油河的往事,一準兒繞不開關於老楊的話題。老楊,註定是清油河知青今生傾心駐足的風景,一世不捨的眷戀。

老楊,清油河公社的文書,主職文案的收發撰寫,分管知青的負責人。世界上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而老楊正是給予知青溫暖、支撐著我們走過每個難熬時光的人。

他,四十多歲年紀,個頭不高,睿智幽默,豪爽熱情,人很乾練,寫得一筆好字和一手好文章。第一次初識是在我們初到清油河那天,而且僅僅是因為他的聲音。

那天,送我們的卡車剛剛在公社院子裡停穩,就聽到聲音洪亮的西安腔:“各隊隊長注意咧,把自己隊的知青領回去,安排好吃住,甭(Bao)把人領錯咧!……。”哇!在遠離西安、耳邊滿是陌生的柔柔軟軟的陝南腔中聽到這親切的鄉音,讓人驚喜異常,不由遁聲望去,雖尚不識他是何人,但卻初步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老楊是抗美援朝的兵,是當年“最可愛的人”。可能是因為家庭出身或其他原因(他從未說起,我們也從未問過),轉業時被分配到秦嶺深山的商南,在清油河公社當了文書。他為人正直,思想深邃,行為理性,辦事公正,在當地老百姓中口碑不錯。是一個本色、真誠、從不矯飾的人。他對西安知青更是關懷備至,熱情相幫,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知青做了數不清的好事,並儘可能創造機會讓諸多知青參加一些有層次、有意義的活動,多鍛鍊,多見世面,多長見識。但老楊對知青管的緊、要求嚴也是出了名的,我們探親回家,有事外出都有嚴格的請銷假制度,不打招呼隨意外出是絕對不允許的,自由散漫,吊兒郎當,違反群眾紀律的行為在清油河是沒有市場的。

公社文書、主管知青的老楊

有一次在縣上的“四月物資會”上,有個別知青偷拿老鄉出售的落花生、核桃、水果、草帽等,還未等他們走回清油河,縣上已把電話打到公社。老楊立即派人在路邊截住他們,及時進行批評幫助,遏止壞風氣的蔓延。

老楊還多次利用出差、探親去西安的機會進行知青家訪,和家長積極溝通,瞭解家庭境況,及時掌握思想動態,適時解決問題。有次老楊去我家家訪,和我老爸長談數小時,一時興起倆人還跑到鐘樓“同盛祥”吃頓羊肉泡饃,回來接著聊……。這事也是在我被招工後才知道的。

老楊在講述自己往昔遇到的不公正對待和困頓時,從來沒有站在一種發洩的角度,而只是平和的、客觀的面對,他對歷史的真誠和深沉,令人十分讚賞、敬重!

他還經常愛和知青拉家常,平易近人,從不擺出高高在上的領導架子,那潤物細無聲的感動常常沁人心扉。和老楊聊天也總是有不期的收穫,他常鼓勵我們多讀書充實自己,因為我知識面的侷限,有時和他對話總會有一種沒見過世面的侷促與辛苦,但更多的還是有一種意外獲得的幸運與滿足。有次我們聊起了關於人的品性的話題,老楊說:“人本真的內在才是最可貴的,做人一定要做精神明亮的人……。”我非常認同,就我的理解,在人生修習過程中,將它寫進你的底層代碼,不失為一種自珍的明智。

老楊對工作的投入也源於他有一個“賢內助”的支持。談起他的妻子,老楊禁不住流露出得意之情,滿臉幸福地向我們講述他因一場報告會的相遇而得到一世愛情的故事。 那年他從抗美援朝戰場凱旋歸來,受邀到某中學作報告,當時還是學生的解君顏(老楊妻子大名)坐在臺下聽報告,被老楊的精彩演講及英俊形象所吸引,對英雄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繼而到後來的書信往來。待她畢業後兩人毅然幸福攜手,相濡以沫,結下一世情緣。老楊來到大山深處,她不離不棄追隨,從繁華的大城市來到貧瘠的山區,相夫教子,辛苦付出成就丈夫的事業。生活雖過得艱辛,但清苦並未澆滅她對丈夫對家的熱愛,朝夕相伴著最愛的伴侶、可愛的孩子,坦然享受著屬於自己的幸福!實現生活和生命恆久的價值。在那個政治至上的年代,能夠從容應對這一切的女人,該有一顆多麼強大的內心?!正是這顆虔誠堅守的心,使她收穫了無價的精神富足和堅若磐石般的家庭幸福。

老楊和他的妻子解君顏

每每說到這裡,老楊略顯神情凝重,他對妻子細膩而溫柔的愛意,觸碰心靈的感激和深深的歉疚都顯露無遺,我們也為這個故事深深感動。在日後的接觸中,溫婉如鄰家姐姐的她清秀、端莊、文靜的外表下,那內心的善良,接人待物的真誠,人品的內在都如她的名字一樣漂亮。在清油河生活久了,和當地人融洽相處,她的口音裡竟時不時也夾雜著柔柔的商南腔,很是可愛。

半個世紀過去了,每當想起清油河插隊的日子,老楊夫婦可親可敬的形象卻是那樣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心潮久久難以平靜……。亦師亦友的老楊,感恩在我的世界裡遇到你!

知青往事:公社文書主管知青的老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