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远大住工“冬天”上市

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远大住工“冬天”上市


11月6日上午9点半,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与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忠雄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铜锣,宣告远大住工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2163.HK。

随着上市钟声响起,意味着远大住工成为“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

远大住工颇为重视,远大住宅创始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张剑、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唐芬、执行董事兼财务总监石东红等管理层,以及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等10多位领导现身挂牌现场。其中,金地集团是远大住工此次上市的基石投资者。

今天远大住工首日挂牌,拟全球发售约1.22亿股,其中香港发售约1218.72万股,国际发售约1.1亿股;发售价每股9.68港元;每手300股,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10.73亿港元。

远大住工拟将所得款项约45%或约482.8百万港元用于拓展本公司的PC构件制造业务;36%用于在重要战略区域新设全资区域生产中心;约9%用于公司对现有区域生产中心进行工厂扩建及生产设备的升级;约20%用于拓展海外市场;约15%用于发展和拓展公司智能装备业务;约10%用于发展和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智能服务平台;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远大住工开盘即遭遇破发,一度跌幅为8.78%,报8.78港元/股。截至发稿,远大住工每股报9.53港元,跌1.55%。

对于远大住工来说,插上了资本市场的“翅膀”,让未来充满了更多可能。但在日益拥挤的建筑工业化赛道上,日后远大住工如何继续绽放如“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的光彩,是一大挑战。

“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

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远大住工,开始逐鹿资本梦想,不过其赴港上市的道路可谓一波三折。

早在2016年,远大住工就登陆新三板,但在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便以需要提高融资效率为由正式终止挂牌。

2017年远大住工向湖南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登记,今年2月撤回辅导备案,将辅导机构由中信建投改为中金公司,今年3月湖南证监局披露,远大住工已完成辅导并待申报科创板。

2019年1月16日,远大住工第一次提交招股资料,不过由于资料失效,远大住工不得不于7月22日重新提交了招股书。

不过一波三折的上市道路的背后,也揭示了远大住工急于上市的野心。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远大住工应该是不符合科创板的要求或者需时较长,才导致远大住工赴港上市,同时也说明远大住工的业绩可能不是太好而上市急切。

值得注意的是,远大住工挂牌首日的股票表现并没有带来过多的惊喜。

11月6日,远大住工在港股正式挂牌上市,但其开盘即遭遇破发,一度跌幅为8.78%,报8.78港元/股。

柏文喜分析,远大住工今日的资本表现与目前大环境有关,但主要还是企业自身比较弱势,市场不太看好。这也是其业绩和概念不足以登陆科创板的一个旁证。

一些大型的港股打新基金机构投资者表示,虽然这是一家行业顶级公司,会有关注但是不会下单,因为房地产行业都在过冬,作为上下游的公司日子也并不会好过,更不适合长期持有。

远大住工执行董事、总经理唐芬则表示,远大住工对香港资本市场还是非常有信心的,香港资本市场是非常成熟且理性的市场,未来只要公司有非常好的业绩表现,资本市场一定会给予公正的认可。

道阻且长

招股书显示,远大住工是中国建筑工业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构建覆盖建筑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系统,将产业链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定义,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空间完成设计、生产、施工及运维的全过程模拟。具体到业务方面,远大住工业务主要囊括PC构件制造、PC生产设施制造、施工总承包三个板块。

业绩层面,远大住工的财务数据没有“硬伤”。招股书显示,截至2016年、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九个月,远大住工收益分别为16.71亿元、19.36亿元、15.51亿元,其中2018年同比增长高达36%。

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远大住工“冬天”上市


期内,远大住工净利润1.98亿元、1.68亿元、3.38亿元,净利率11.9%、8.37%、21.8%。

远大住工整体毛利由截至2017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4.7亿元增加至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的5.09亿元,毛利率则连续三年保持在约35%左右。

装配式建筑行业香港IPO第一股,远大住工“冬天”上市


截至2019年4月30日,远大住工在全国拥有15个全资工厂及已订约投资85个合资工厂。按2018年的收益计,远大住工是中国最大的PC构件制造商和最大的PC生产设备制造商,分别占据市场份额的13.0%和 38.3%,并且与中国前10大房地产开发商中的8家和前10大建筑企业中的6家建立了合作关系。

对于远大住工未来规划,远大住工执行董事、总经理唐芬表示,有了资本的助力,远大住工未来在海外也会有初步拓展计划,根据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特点,输出技术、产品和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装配式建筑这条赛道也是一条竞争者众多的赛道。

早在2002年,万科就落成启用建筑研究中心大楼,开始探索工业化住宅的研究工作;2017年,万科申报“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彼时住建部领导称2013年以前全国所有的住宅产业化项目超过70%都是万科做的。

最近两年,碧桂园也开始在装配式建筑上高调起来。为了更好地让装配式技术为快周转服务,碧桂园此前研发出一套新型的SSGF工业化建造体系,将装配式与现有的建筑工艺融合,从而使主体封顶后120天达到精装交付条件,可以实现建造速度比传统的工期快8-10个月。

此后,保利、绿地也纷纷涉足装配式建筑领域,希望在激烈的行业规模竞赛中获得有利地位,同时分食装配式建筑庞大的市场蛋糕。

插上了资本的翅膀,远大住工飞的更高的同时,面临的“挑战”会随之增加。

正如远大住工在招股书中所提示风险一般:“我们面临与全国性大型建筑公司的激烈竞争,该等公司可能拥有稳定的项目供应或丰富的技术资源,亦面临与区域竞争者的激烈竞争,其可能在地区具有丰富的长期客户资源、广泛的网络,或运费成本低的优势。因此,我们无法保证我们能成功与全国或区域市场的竞争者竞争或维持我们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装配式建筑领头羊远大住工如今已经上市,追逐更大更强的资本梦。但面对众多对手的竞逐,如何提升自身的“硬实力”仍然是其需要思考的问题。

(风财讯 黄小妹 武俊/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