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讓小作坊“破繭蝶變”

一個最初只有幾間平房的村辦鐵門小作坊,如今的辦公樓加車間愈9000平方、年產值超2000萬、產品銷往全國20個省市,還帶動了周邊20戶群眾、15戶貧困戶家門口務工,生產的拳頭產品醫療門在河南省佔據市場80%的大企業。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在國家扶貧政策和市民政局駐村工作隊的雙重加持下,一步步發展壯大,為脫貧攻堅、為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

扶貧讓鄉村小作坊走出了國門

“沒有扶貧第一書記專項資金的支持,就沒有德爾馨門業的今天。”這是10月17日第六個扶貧日期間,面對前來調研的市民政局局長張國強,唐河縣城郊鄉劉馬窪村扶貧車間---河南德爾馨裝飾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應森發出的由衷感慨。

從2006年開始,歷經4700多個日夜,南陽民政人先後7批、16人,帶著無私和奉獻,頂著誤解和偏見,守著初心和執著,開始在唐河縣城郊鄉劉馬窪村派出工作隊開展疫情救助工作,這一住,就是13個春秋。

2016年扶貧攻堅開始後,民政人更是派出年富力強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助力脫貧攻堅。2018年,當德爾馨門業急需購買設備、擴大廠房之際,工作隊利用第一書記專項扶貧資金的優勢,率先向門廠注入30萬資金,解決了燃眉之急。與此同時,工作隊和村兩委多次到縣、鄉彙報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得到縣、鄉多個部門的有力支持,財政、金融等也積極為這個自強不息的扶貧車間提供低息貸款,幫助企業走出低谷,不斷髮展。

到目前,德爾馨家裝門已經佔據南陽市場的三成,醫療門佔據河南省行業的八成,產品遠銷全國20個省市。成都、武漢和鄭州都已經建立了專業運營中心,並已走出國門,遠銷到外蒙古,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

用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企業發展起來後,羅應森沒有忘記生養的故土。一次次修橋修路,救急解難,回報鄉鄰。羅應森說:“有黨的扶貧政策,有寬鬆的經營空間,有專項資金的注入,企業發展的發展尤為快速。也正是如此,我不能忘了鄉親。”

“我現在僅門廠打工的收入每年就有五六千元。”貧困戶羅海成對目前的狀況相當知足。“有了德爾馨門廠,對是貧困戶來說,可以實現穩定地脫貧。”對於脫貧後的生計,羅海成也信心十足。

像羅海成這樣的貧困戶,廠裡規定,他們可以隨時到廠裡務工,優先安排崗位,優先考慮薪酬。“一般職工的考勤實行嚴格的簽到制度,遲到早退要扣發工資。但對於貧困戶,則允許他們晚到、早走,不影響工資。”對於貧困戶的考勤,羅應森如是說。像羅海成這樣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隨時都可以到廠裡務工,並且時間彈性大,便於照顧家庭。

“說真的,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乾點實事。如今有了這麼好的產業扶貧政策,有了駐村工作隊的扶持,有了寬鬆的創業空間,使我能看到了奮鬥的希望。”談起未來的發展,這個年僅只有30歲、卻已經在商海滾爬摸打了十多年的九零後,寫滿了一臉的信心和堅毅。

羅應森表示,下一步,他們將致力於淨醛門業的開發研究,讓他們生產的門不僅自身生態環保,還能吸收空氣中的甲醛,使德爾馨門業賦予新的生命,也以此更多地造福百姓,為扶貧開發,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全媒體記者劉力果 通訊員張博 孫少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