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今天,我們要從十八世紀的蘇格蘭,來到十九世紀的倫敦,聊聊古典經濟學,是如何完成學派的建立的。這次主角是個猶太人,他就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4.18-1823.9.11)。他可能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經濟學家。靠著800英鎊起家,去世時積累了72萬英鎊,放在今天,那就是億萬身家。

你可能會問,學好經濟學,還可以做好投資?對不起,你有點想多了,李嘉圖的發家經歷和經濟學不太大,他接觸經濟學純屬偶然。他生於1772年,等到他長大,成為成功的投資家,這時候《國富論》已經出版23年。有次度假,他隨手翻到《國富論》。一下子覺得,這種研究比投機賺錢有意思多了。從此,這世界才多了一個天才經濟學家。他教給我們的第一課,可能就是,任何時候學經濟學都不算晚。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大衛·李嘉圖

1、荷蘭帶來的震撼

說回來,李嘉圖投資做得好,和經濟學關係不大,倒和他的荷蘭背景關係更大。李嘉圖父親和祖父都是荷蘭有名的證券經紀人,他12歲去荷蘭留學。你可能會奇怪,倫敦不是世界金融中心麼,還用得著去荷蘭留學?這是因為,當時的荷蘭,說起來可不簡單。

我們知道,荷蘭曾有海上馬車伕的稱呼,斯密就曾評價過,配稱為自由港的國家只有荷蘭,這個國家的財富全來自對外貿易。很多人不知道,荷蘭最厲害的還有金融,不少創新最早就出現在荷蘭,比如現代意義上的存款銀行與公債。荷蘭的成功,其實就在於利用自由貿易,大力發展金融。

荷蘭那麼牛,英國這樣的國家自然會跟在後面學,荷蘭人也源源不斷來到倫敦傳播經驗。李嘉圖父親因為要來處理公債,後來移民倫敦,李嘉圖不少投機也和公債有關。

荷蘭的經驗,幫助了英國,也刺激了李嘉圖這樣一批支持自由貿易的思想者。另一位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出生於1723,和李嘉圖相差不到五十年,卻屬於兩個時代。斯密的時代,工業革命還沒正式開始,李嘉圖的時代,英國已站在產業起飛的階段。第一臺機械織布機出現在1786年,紡織業成為英國第一個現代行業,經濟週期開始出現。身處其中的李嘉圖,所採取的觀察視角,帶有強烈的現代意義,主要關注19世紀的公共話題。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2、《穀物法》刺激下誕生的比較優勢

當時最大問題就是戰爭。當時,法國大革命的一片混亂中,拿破崙崛起,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 1805年,拿破崙嘗試登陸英國失敗,這導致他改變徵服方式,決心用經濟封鎖摧垮英國,下令歐洲各國不準與英國發生貿易關係,英國貨物商船全部沒收,這就是“大陸封鎖”。

拿破崙將歐洲與英國的戰爭,看成陸地與海洋的霸權爭奪。站在今天來看,拿破崙其實有點類似特朗普,大陸封鎖,也有點像特朗普用與盟友的雙邊貿易來圍堵多邊貿易。英法戰爭,自古以來都是爭奪世界統治權的戰爭,恰恰是戰勝了法國,奠定了英國在十九世紀統治地位。海洋戰勝了陸地,也意味著自由貿易理念戰勝了保護主義。

拿破崙在1815年失敗了,但他代表的保護主義卻沒有馬上退散。同一年,英國出臺了《穀物法》,規定如果國內穀物平均價沒有達到一定標準,就不能進口穀物。明眼人一看就知,這是為了保護鄉紳貴族利益,議會主要被這些人把持。當時城市工人,已經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再加上《穀物法》導致穀物價格上漲,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

這時,李嘉圖作為國會議員拍案而起。儘管他也有很多土地,《穀物法》符合他的利益,但是不符合他的自由貿易理念。因此他對《穀物法》非常義憤,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本書,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版。這本書被認為《國富論》後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其中的比較優勢理論,也成為自由貿易最強大的理論支持。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3、比較優勢會被顛覆嗎?

比較優勢誕生於工業時代前期,到今天是不是被顛覆了呢?然而比較優勢的生命力是相當頑強的。

經濟學家林毅夫的討論課,開篇就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主角是經濟學家薩繆爾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5.15-2009.12.13)和他的朋友數學家斯烏拉姆(Stanisław Marcin Ulam,1909.4.13-1984.5.13),斯烏拉姆問薩繆爾森,在所有社會科學中,是否存在一個既成立而又有意義的理論?這個問題不好回答,甚至都不是在問經濟學,而是問所有的社會科學。

薩繆爾森是美國首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聰明程度不用說了,可他也想了幾年,才謹慎給出答案,就是“比較優勢”。

今天比較優勢並沒過時,但對比較優勢的理解,卻需要不斷複習更新。

說到比較優勢在當下的運用,不少人第一反應是,中國的優勢是人工,美國的優勢是技術,所以中國要出口低端產品,美國要出口高端產品,說白了就是中國產襪子美國造飛機,才符合比較優勢。這其實大錯特錯,人工或者技術其實是直接優勢,而不是比較優勢。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那比較優勢是什麼意思呢?比較優勢是說,就算是美國工人生產襪子比中國效率比中國便宜,美國也不應該生產襪子,因為低端製造業很可能屬於美國的比較劣勢。

再複習一下李嘉圖版的比較優勢。

假定英國生產一定數量的毛呢需要100人,葡萄酒需要120人,而葡萄牙生產相同數量的毛呢需要90人,葡萄酒需要80人。注意,無論毛呢還是葡萄酒,葡萄牙都比英國有效率;但相對而言,葡萄牙生產葡萄酒的優勢高於毛呢的優勢,所以兩國最佳方案呢,應該是葡萄牙專心做葡萄酒,英國專心產毛呢,彼此交換導致雙贏。

當然,今天的世界不是毛呢和葡萄酒那麼簡單。當主導行業變成疫苗、芯片、智能手機之後,比較優勢還適用麼?邏輯沒變,但需要完善,克魯格曼等人也正是從中發展出新理論。

2004年,前面提到的薩繆爾森寫了篇論文,對中美貿易提出一些看法,他認為中國原本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領域,如果意外地提升了生產率,貿易可能並非雙贏。翻譯一下,就是如果中國繼續生產襪子美國繼續造飛機,是雙贏,但如果中國開始生產飛機,那麼美國可能受損。

這篇文章被很多人看作中美貿易戰的理論基礎,甚至認為顛覆了比較優勢。真的是這樣嗎?其實薩繆爾森的文章,可以認為從反面,也就是從比較劣勢的角度論證了比較優勢。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保羅·薩繆爾森

假設中國的比較優勢真的從生產襪子轉移到飛機,這意味著美國的比較優勢也必然發生改變,飛機可能就不再是美國的比較優勢,反而可能是比較劣勢;如果繼續生產,那麼自然會利益受損。在這個模型中,當中國生產優勢改變,中國需要重新思考,是不是要繼續生產襪子,美國也應重新思考,要不要繼續生產飛機。

並且,當年李嘉圖對比較優勢模型,是做了簡化的,模型中假設的商品和國家只有兩種,薩繆爾森模型也有類似侷限。真實世界不會只有飛機和襪子兩行業,也不是隻有中美,這意味著理解比較優勢要從全球出發。

假定美國造飛機不具備比較優勢,甚至不造飛機,美國真的吃虧了麼?也許飛機制造業確實吃虧了,但其他行業未必。中國飛機勝出,意味著中國製造的飛機可能更安全更舒適更大,這進一步意味著航運生產率提升,乘客和航空公司都能夠從中獲益。其他行業的收益,很可能大於美國飛機業損失,幫助美國經濟整體產出效率提升。可見中國飛機效率提升,最終有利於美國其他行業,紅利可以蔓延到全球。

那麼美國應怎麼做?當然尋找新的比較優勢。要麼新行業,比如新型飛機或者火箭,或者改造舊行業,比如引入機器人將製造業變得更智能。整個全球經濟效率,就在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中,得到提升。

經濟學大師的頂級智慧: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已經被顛覆了嗎?

最後要區分兩個問題,一是比較優勢,二是自由貿易。比較優勢是自由貿易的理論基礎,研究怎麼把全球經濟蛋糕做大,但如何切蛋糕是另外一個問題,取決於你支持自由貿易還是公平貿易,這背後的含義,是經濟學和政策,永遠不能完全一致,就像李嘉圖呼籲自由貿易,但生前沒能看到廢除《穀物法》。

1823年9月11日,李嘉圖去世,原因是一隻耳朵感染,年僅51歲。如此富有的天才人物,卻因為小小的意外,如此脆弱地結束生命。這事放在今天,可能就一片消炎藥就能解決的事。

但這就是歷史,我們當下習以為常不少事物,在當時是何等非凡創造,比較優勢正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