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爺做柿餅40年,一天削600個柿子,做的柿餅從來不愁賣


深秋時節,在河南澠池縣段村鄉趙溝村一座農家院裡,今年62歲的村民上官平曾正在院子裡削柿子。霜降過後曬柿餅,作為牛心柿餅傳統產區裡的一位農民,上官大爺可以說跟柿餅打了一輩子交道,每年的這個時節,他和家人都在忙著摘柿子、削柿子、曬柿餅、捂柿餅。

在澠池縣北部的大山裡,盛產一種柿子叫牛心柿,這種柿子個大兒,肉細,皮薄味甜,形狀像牛心,所以得名牛心柿。用牛心柿做成的柿餅,甜度高,纖維也少,吃起來香甜可口,據說在古代還曾作為貢品上供。

“俺們這裡做出來的柿餅,要說也可神奇,倒一碗白開水,把柿餅放到水裡,再拿筷子不停地攪,能把柿餅攪化,攪成一碗柿漿,喝著比蜂蜜水還甜咧。”上官大爺一邊削柿皮一邊說到。

據上官大爺介紹,他家今年收了三四千斤柿子,這些柿子不能長時間存放,所以都要做成柿餅。“我二十歲就開始削柿子做柿餅,那時候都是一個個用手刮,速度慢又怕柿子軟,所以白天削晚上也削,每天削柿子削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兒。”上官大爺回憶道。

如今上官大爺家裡也有了這種削皮機,削皮機的原理是把柿子卡在機器上轉,然後人手拿著刀片在柿子表面輕觸,柿子皮就像布帶一樣削掉了。上官大爺說人工削一個上午能削三百多個,用這個機器能削七八百個,效率高了一倍多。


在豫西山區的老房子上,總能看到牆上插著一根根木棍,如果是在其他季節看見,很多人不曉得這是幹什麼用的。如果你碰巧在這個季節走進山村,看見屋簷下掛著的一串串柿子,你就明白了那些木棍的作用。

曬柿餅並不要求陽光暴曬,主要是得乾燥通風,所以屋簷下也曾經是大家首選的場所。如今柿餅做的多了,屋簷下那點地方顯然太小,於是鄉親們就想方設法搭了曬棚,或者架一些木架,總之能利用的場所都會利用上。

形狀規整的柿子,用削皮機來削,其他的都是上官大爺自己用手削的。如果仔細觀察筐子裡的柿子,你會發現蒂部都有一個拐把,這個拐把很重要,有了它才能把柿子掛起來,所以在摘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注意預留了。

有一處曬場搭在另外一處宅子的房頂上,上官大爺開著三輪車把一筐筐柿子拉過來,然後拿扁擔一筐筐挑上樓。山裡的空氣很好,這個季節溫度也不算低,可以說暖陽怡人,上官大爺挑著柿子走在陽光裡,這勞動的畫面真美。

過去曬柿餅都是一條線上串一串,現在有了這種塑料工具,就像晾衣架一樣,一個上邊可以放四個,這樣空間利用率也高了。這些柿餅有些是早前曬的,體型已經明顯變“瘦”了。

曬柿餅不是一曬就萬事大吉了,上官大爺說這中間還是要費不少功夫的,其中光捏就得兩三遍,第一遍是促其軟化、脫澀,隨後是捏碎硬塊定型,然後還要取下堆放捂霜,捂完之後晾曬,然後再捂,如此要進行四五遍才可。

這個時候走進山區,到處都是鄉親們曬柿餅的場景,這是在和趙溝村挨著的四龍廟村,這位鄉親家搭的是木架子,他正把一個個柿子掛起來,在這個綠色漸退的季節,在太陽的照曬下,這些金黃橙紅的柿子,好看又讓人覺得饞。

為了趁晴好的天氣曬柿餅,鄉親們也是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比如這個石拱橋的橋洞裡,也被架上了木架子,裡面掛著一串串的柿子。當你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你會感覺這真是走進了一個柿餅的世界。

這些掛在上官大爺屋後的柿餅,一個月之後可以上市銷售,價格大約在30元左右一斤。由於他們這裡的柿餅有名氣,所以銷路一直都不是問題,反而是某些年柿子的產量低,讓客商來了也買不到。攝影記錄|張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