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资本论》:资本家是靠什么赚钱的?

世界上1%的人群掌握着全世界90%的财富,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不少经济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答案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虽然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不太喜欢这个人,但是金融危机的教训使得这些政客和资本家不得不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本意是要研究当时的社会问题,资本家们生产出了大量的纺纱卖不出去,导致企业出现亏损,大量的工人被赶大街上待业。需要纺纱但是没有收入来源的工人只能在秋风中瑟瑟发抖。很显然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马克思在学完哲学、历史等课程后,又深入社会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最终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秘密”,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理论”。人们生产制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随着生产技术和能力的提高,逐渐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出现了“剩余产品”,这种产品通过“等价交换”成其他自己不生成的东西来满足自身多元化的需求,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经济体制。

简述《资本论》:资本家是靠什么赚钱的?

伴随着剩余产品越来越多,少数人发现了秘密所在,似乎专门用来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收益”要比从事生产赚得更多。我国古代的商贾也发现了“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于是在一些“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少数的人选择了放弃生成劳动。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政府一般都是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来调控经济,因为统治者清楚的明白,只有种地的农民才能实实在在的打出粮食来,而靠囤积粮食赚取“差价”的商人不能从本质上创造出社会财富。

资本家往往是属于“精英阶层”的人物,他们比谁都明白其中的奥秘,但是为了安抚另外99%群里情绪,他们不会,也不可能承认事实。直到“敢说真话的小男孩”马克思出世,才道破了其中的秘密。10斤小麦种子,通过农民的劳动,来年大约能收获500到600斤的新小麦。统治阶级认为农民种的地是受自己军队保护的,因此要拿去100斤来养活自己及军队。这种不参生产活动,而能享受到生产成果的行为,在马克思这里叫做“剥削”,这个例子是旧社会形态中的剥削。

简述《资本论》:资本家是靠什么赚钱的?

生产形势是多种多样的,与之相关的生产关系分配制度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在“剩余价值”的现象中,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又从法律的角度保证了“阶级利益”。阶级的本质就“剥削”,就是一部分人对另外一部分人生成的剩余价值的侵占。当然这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虽然“剥削”是个贬义词,但不必归罪于某个人身上。

随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手工业,其中不少年富力强又头脑灵光的手工业者总能比绝大多数劳动者生产出更多的纺纱。他们之间的财富水平逐渐出现了分化,伴随着工业化技术的进步,通过革新设备,优化工艺等形式,产量高的纺纱作坊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以个人、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逐渐在不利的形式中,选择了去大的作坊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赚钱。于是劳动者的劳动力逐渐演化为商品,资本家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在市场上获得充分的劳动力。如果每个劳动者每纺织5匹纱,就足够交换到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资料,那么他们按这个劳动量去做工,资本家是没有任何收益。也就是说如果将劳动力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企业家是不能获得增值的。

资本主义经济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西方的经济学家往往是不认可剩余价值的,要么直接否认剩余价值的存在,要么认为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劳动或者其他东西产生的。总是他们不认为是“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价值”,这个问题关乎到敢不敢对广大的劳动者说真话,能不能让广大劳动者知道真相。

简述《资本论》:资本家是靠什么赚钱的?

真相便是不变资本是不能增值的,机器设备、原料辅料等自身没办法实现增值,值得注意的是比如厂房、设备这些属于“消耗性”的不变资本,其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原料辅材等一部分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真正会产生剩余价值的是“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就是资本家花钱购买来的劳动力。

劳动具有二重性,能够直接把棉花加工成棉布的生产行为是具体劳动,直接创造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将棉布交换成货币的这种劳动是抽象劳动。不能看出,只有具体劳动可以创造社会财富,而抽象劳动只有凝聚到具体劳动的成果中,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谓的“资本剥削”,本质上是将具体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在其他生产要素中进行了稀释,工人能拿到手的工资跟所付出的劳动力是不对等的交换。

简述《资本论》:资本家是靠什么赚钱的?

西方资本家是不认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划分的,他们更喜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这种划分。马克思并不否认在计算“剩余价值”的时候,要剔除“生产资料”的成本,也就是说卖出去的商品,除去生产资料,剩下的钱应该是工人的劳动所得。但是资本家总有说辞,比如自己的组织管理劳动回报、自己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回报、自己所提供的固定资产贡献回报等等,他们要用这些因素同工人进行“不对等”的营收分配,往往是过于突出自己的贡献,甚至认为没有自己创办的企业,工人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

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来讨论,世界是谁的?世界上的物质材料是谁的?原始社会中谁都没有能力私自占有生产材料,而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可以集体分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原罪是“私有制”,私有制的本质又是因为社会中产生了“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又不能满足“按需分配”的要求,于是资本在家在“按劳分配”的幌子下,将绝大多数的剩余价值揽入自己的怀抱。当然了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更多的剩余价值用于在“私有制”的保护伞下,开更多的工厂,添置更多的设备,好让更多的工人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