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人工智能”被寫入四中全會決定

11月5日,中共中央發佈《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

《決定》提出,要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決定》在“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部分提出,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其中提及,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南都記者關注到,近年來,國家層面對於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應用予以了高度重視。

今年5月,習近平在給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詞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把握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態勢,找準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習近平說。

在政策層面,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能學科,發展智能教育。次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從高等教育領域推動落實人工智能發展。今年2月發佈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也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智能校服、智慧校園、人臉識別、AI助教等應用不斷被引入課堂教學和學校管理。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關於教育的一場革命。” 在今年8月召開的“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9”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會上指出。

他認為,“人工智能+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變教學的方式,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幫助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內容,實現因材施教,也可以幫助教師替代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溝通。

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曾說,人工智能的賦能可以進一步打破教育階段的界限,打通人才培養鏈條,成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聯動的關鍵,讓教育真正成為共同體。

南都見習記者吳單 發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